资讯

2021-07-09 17:28
上海艺术评论 2021年2期
关键词:城隍庙风俗个展

童昆鸟:三毫米上的金色恶托邦

上海市文社藝术基金会和上海市文社当代艺术中心(简称:Cc基金会&艺术中心)于2021年3月12日至5月9日推出中国青年艺术家童昆鸟个展—“三毫米上的金色恶托邦”。作为中国备受瞩目的青年艺术家之一,童昆鸟灵活穿梭于多种创作媒介之中,以装置、行为、影像、雕塑、绘画为主要表达形式。

此次展览主题“三毫米上的金色恶托邦”(恶托邦为 Dystopia的中文译名,也可称之为“反乌托邦”),借用了艺术家在疫情大背景下所创作的“平衡鸟”系列新作的题目。展览整体由多只平衡鸟组建,支持在一根冰冷的铁棍上。每一只平衡鸟结构部分都尽最大可能地缩减了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独立在空中盘旋,又因整体重量之间的平均分配而互相平衡,组成“金色恶托邦”。

在疫情袭卷全球的当下,人们被动地缩回到以国家、城市、家庭,乃至于以个人为单位的局部命运共同体中寻求片刻的安全感和庇护感。然而,作品的不同单位却又被固定在了铁棍支点上,没有从分配给它的那个守候位置上挪移的可能性。

龙美术馆—尹朝阳:浩瀚史

自2021年1月31日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三场全新的展览将对公众开放,分别是尹朝阳、陈彧君、李姝睿三位艺术家的个展:“浩瀚史”“生长”“震荡的高光”。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全球艺术行业受到疫情的冲击。然而今年1月末的上海,疫情再次反复,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刻,龙美术馆(西岸馆)决定如期举办三场展览,馆长王薇表示,希望公众能透过展览,从作品中得到力量,破除阴霾。

其中,尹朝阳个展以“浩瀚史”为名,展示着“70”后代表艺术家之一尹朝阳的气魄与胆识。过去的十年里,艺术家与日月为伴、山水为伍,在天地山间,在最西方的创作语言与最东方的传统山水间四方搏杀,探索新的出路。本次展览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与展览同名作品的《浩瀚史—极昼》,画中人物在俯仰之间目睹着新宇宙的绽放,漩涡带来奇幻与动感,展示出迷人的诱惑,象征着未来的光明。此外,本次展览中精心呈现的小尺幅作品和多媒介、多材质的融合则展示了艺术家尹朝阳在语言上的多面性。

王味之、初旖伉俪联展暨《上海城隍庙风俗图》捐赠仪式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举办

2021年4月14日下午,“上海人文纪实全景图卷三部曲—王味之作品展”与“观山—初旖作品展”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隆重开幕。此次展出的一个亮点是王味之、初旖伉俪联合创作《上海城隍庙风俗图》及创作草图一并呈现。《上海城隍庙风俗图》画作前前后后可谓颇有故事,单从此件作品便可一窥艺术家创作的严谨与艰辛。

《上海城隍庙风俗图》则是"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里的重点题材,表现1928年上海城隍庙浴火重建后举行盛大的三巡会—城隍老爷出巡活动。三巡会可以看做市民的狂欢节,体现着丰富的民风、民俗文化与民间信仰。作品采用《清明上河图》式的都市人文纪实全景描绘的表现方式,用扎实又生动的白描技法再现了那个西风东渐、新旧文明交织、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深刻影响的特别时代。作品草稿与线稿由王味之先生完成,设色由初旖教授完成。作品创作亦得到海上著名画家韩硕先生的精心指导。

《上海城隍庙风俗图》作品纵250厘米,横500厘米,创作前后历时16个月,草图阶段8个月,前后易稿十数次。作品创作参考图片近4000张,还有大量的影像与文字资料。作品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多达1400余位。

在开幕式中,王味之、初旖伉俪决定将此作的全部创作草图共及创造过程中收集的文献资料无偿捐赠给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助力中心海派文化档案的构建事业。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夏萍为王味之、初旖颁发捐赠证书。未来,也将持续关注王味之、初旖的绘画项目,同时也将进一步做文献梳理和学术探讨的工作。

猜你喜欢
城隍庙风俗个展
城隍庙是怎么来的?
逛镇江城隍庙街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展览纪录
城隍庙里红红的年味
跟踪导练(四)4
香格纳北京推新展
颜磊、何迟双个展
“大北方”杨光个展亮相爱慕美术馆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