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海外宣传片中社会参与者的多模态研究

2021-07-13 11:51
关键词:城市形象参与者语篇

周 媛

(洛阳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城市形象宣传片是一种特殊的广告类宣传节目,它往往通过音画影像来展现城市的人文景观、城市特色等,以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城市的交流发展。近年来,随着跨境旅游及跨境投资的日益兴起,越来越多的城市形象海外宣传片应运而生。2020年6月,人民日报海外网发布《中国城市形象宣传片海外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2020)》,其选取了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中31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大陆地区城市,并对其城市海外形象宣传片的传播效果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大陆城市形象宣传片类型较丰富,海外传播范围较广,新“一线”城市表现力更为突出[1]。在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中,影像因其直观、生动的特征常被作为宣传的最核心载体[2]。但除了对影像的研究,语言或文字在烘托宣传片的主题内容、渲染艺术效果方面也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因此,如何通过城市形象海外宣传片中的多模态话语来体现社会参与者的主体性和社会行为是一个具体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及物性能够把现实世界中的经验通过各种过程反映出来。Hopper & Thompson指出:及物性是指行为参与者传递到另一个参与者的过程,是语篇中社会参与者、社会行为以及环境等再现的基础。在语法层面上,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就及物性阐述了6种过程类型,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等。这些过程的执行者被称为过程参与者,或社会参与者[3]。Van Leeuwen进而从语义学和功能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真实语篇对社会参与者进行了再现研究,建立了“社会参与者分析框架”。他认为,社会参与者的再现既能够通过具体的语法手段实现,也能够采取功能的视角进行分析,这就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城市形象海外宣传片中社会参与者的文字再现

Van Leeuwen从社会语义学角度,认为社会角色再现立足于语言层面,可以通过具体的语法手段来实现。本研究选取《报告》中城市形象宣传片海外传播影响力排名前十城市中的深圳、长沙、西安、苏州、郑州等5部双语宣传片,通过分析研究该宣传片中的英语语料,发现对社会参与者的再现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专有名词、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及物动词、被动语态、非限定性从句等。

(一)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或提名,一般是指特定的地域、人、物、机构等。专有名词的使用能够代替具体的说话人或社会行为执行者,体现 “话语自治权”,实现其积极的身份再现[4]。在城市形象宣传片中,除了城市名的频繁出现外,各个城市的区域、景观、代表人物等提名,也可以表征社会参与者的社会行为。在这当中,“社会参与者”并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人”,而是包含自然人行为及环境的一个宽泛的整体概念,例如:

例1SuzhouHSRNewTownwill now embrace plentiful resources of population, logistics, funds and information, and show itself the vital gateway of Suzhou, a town that is both internationalized and modernized.

苏州高铁新城将不断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也将成为苏州展示国际现代都市第一印象的活力门户。

例2 The sound tourism brands asTerracottaWarriorsandHorses,WildGoosePagoda,MuslimSnackStreetandHuayinShadowPlaywithAccent,etc, attract tourist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回民街和华阴老腔等响当当的旅游名牌,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游客。

例3 In 2003,HenanProvincialPartyCommitteeandHenanProvincialGovernmentdecided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Zhengzhou new district.

2003年,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加快郑州新区建设。

例4TanSitong,HuangXing,CaiEand the founders of new ChinaMaoZedongandLiuShaoqi,under the influence of Qu Yuan, chased their dreams with fruitful achievements.

谭嗣同、黄兴、蔡锷、毛泽东、刘少奇等伟人,在屈原精神的影响下,书写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光辉篇章。

例5 In 1987,RenZhengfeifounded Huawei in Shenzhen with just 2 985 USD. Today, that small business has grown to become the largest telecom equipment manufacturer in the world. In 1995,WangChuanfubegan a start up from an old workshop. Today, BYD has grown into China′s New Energy Vehicle pioneer.

1987年,任正非用2 985美元在深圳创立华为,如今华为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电信设备商。1995年,王传福在一个旧车间创业,今天比亚迪已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引领者。

以上5个例子中,人名(例4、例5)本就是自然人的专有名词,表示实际的社会参与者;表示地域的专有名词Suzhou HSR New Town,表示景观人文的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Wild Goose Pagoda、Muslim Snack Street、Huayin Shadow Play with Accent,以及表示组织机构的专有名词Henan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Henan Provincial Government,均是权威的社会参与者,可以行使宣传、决策的权利。

(二)人称代词、物主代词

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所有关系的代词叫作物主代词,也叫人称代词的所有格。在城市形象宣传片中,社会角色不仅可以由语法上的施动者(人称代词或专有名词)实现,也可以通过物主代词our、your、its等短语来呈现社会参与者的角色或社会行为。例如:

例6Ourcityhas become more innovative and a better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我们的城市创新意识增强了,创业环境变好了。

例7Isee innovation and I see creativity and the city is a green city.

我在这里看到了创新创意,此外深圳还是一座绿色城市。

例8 Even today,youcan still feel strength brought by history that strength stands the test of time and reachesyou.

今时今日,你依然能够感觉到历史给你带来的力量。

例9 So why don′tyouadd some spice toyourlife and spend a memorable night in Changsha?

那么何不给自己的生活加点料,来长沙度过一个难忘的夜晚呢?

在例6中,由于物主代词our的使用,明确了参与主体是“我们的城市”,将话语提升到了权威者的参与角度。在例7中,使用人称代词 “I”,以“我”的口吻叙述,即社会参与者就是叙述者本身,体现了典型的语篇及物性。例8中和例9中,人称代词“You”(你)的使用,使受众群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成为西安、长沙城市未来旅游的“参与者”。

(三)及物动词

Hopper 和Thompson在TransitivityinGrammarandDiscourse一文中指出, transitivity(及物性)是指行为从一个参与者传递到另一个参与者的过程[5]。从语义特征来看,“及物性”一词已逐渐成为一个上位词,其下位包含了及物和不及物。及物性由众多要素组成,构成了一个从强及物、弱及物到不及物的连续体。句子体现的及物性特征越多,就越靠近及物的一端,否则就接近不及物的另一端[6]。在这种行为的转移过程中,就使句子有了及物性强或及物性弱的特点。从语法层面来看,及物行为通常包含两个参与者:行为的施事者(主语) 和该行为所涉及的目标(宾语);不及物行为只包含一个参加者[7]。基于本研究的目的是社会参与者的再现,那么参与者的社会行为必将通过“动作”来实现。这样的再现方式,在语法层面就可以体现在及物动词的使用上。通过对选取的五座城市形象海外宣传片的双语语料整理,发现动词在整体语篇中的使用频率大致占8%~12%,其中,及物动词占半数以上,施动者多以专有名词和物主代词为主。外宣语篇的性质决定了社会参与者或社会行为的再现主要是通过“做”的过程来体现的,即六类过程中的物质过程,表达的是某一施动者做某事的过程。如:例10中invest(投资)、study(学习)、visit(参观)后接宾语the city,表现了主体参与者与城市间的互动;例11中及物动词form (打造)、build(建立)再现了城市的发展情况和规模;例12中及物动词master (掌握、精通)拟人化的处理突显了城市的美感和魅力。除了以上强及物动词,在城市形象宣传片中还运用了及物性较低的动词,如例13中的感官动词know(知道)再现了社会参与者的心理行为,例14中的enjoy(拥有)、has(拥有)客观地陈述了城市的地域特征,再现的是存在过程,因此及物性较低。

例10 All of these have attracted people from around world toinvest,study, andvisitthe city.

这一切,正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或投资创业,或学习参观,或休闲旅游。

例11 Changsha willform“Xiangjiang River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al Belt” andbuildLugu Animation and Game Industrial Base.

长沙将打造“湘江文化创业产业带”,建设麓谷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

例12 Suzhou is a city thatmastersthe art of turning the sense of calmness and happiness into productivity and fortune.

苏州是一座懂得将安宁幸福的感受化为活力和财富的城市。

例13 We found the city; weknowwe are the strangers.

我们发现了这座城市,我们知道我们对于它是陌生的。

例14 Shenzhenenjoysyear round sunshine,a pleasant climate, andhasunforgettable charm.

深圳拥有温暖的阳光,宜人的气温,拥有让人魂牵梦绕的魅力。

(四)被动语态

在城市形象海外宣传片的英文翻译中,常发现使用被动语态,其社会参与者是由介词“by”引出的。如例15中,英语句子由介词by来激活社会行为的主体government(政府),表达权威、积极的社会意义。除此以外,在选取的五部城市海外形象宣传片中,还发现大量被动语态的用法。

例15 With over 700 software and other service outsourcing enterprises settled in, the service outsourcing industry of Changsha has been greatly supportedbythe government.

一个由政府大力扶持的服务外包产业正在蓬勃发展,700多家软件及其它服务外包企业已经悄然进驻。

例16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a capital city growing up in Mid-China,isknownasagreatcity, suitable for people to live in with high happiness rate and plenty of tourism spots.

湖南长沙,一个崛起于中国中部的省会城市,一个以幸福指数高、风景名胜多所著称的宜居城市。

例17 Shenzhen′s air quality ranks as the best in China among that of China′s metropolises with over 10 million peoplehavebeenawardedthe “UH Habitat Scroll of Honor”.

深圳的空气质量在中国千万人口特大城市中排名第一位,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例18 Zhengzhou, where China′s capital system originated, the first capital city of Chinawasformedhere.

郑州是中国都城建制创始的地方,中国第一座都城形成与此。

例句16~18均使用了被动语态be known as…、be awarded…、be formed…,此类表达都存在具体的社会参与者及目标,将重要内容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即城市名或城市特点上,不但能唤起受众群体的注意,还能保持较为客观、公正的外宣语言特点。从以上4例可以看出,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常比汉语高。一般来说,被动语态可以在不必说出施动者或为了突出受动者等情况下较灵活地使用,使上下文衔接连贯,同时再现社会参与者。汉语中的再现方式则一般是在行为主体前加上“被”“由”“以……所”等字。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汉语中没有“被……”的意思,英语却使用被动语态的形式也普遍存在(如例17,例18),这充分体现了英汉在语法、句法上的使用差异。

(五)非限定性从句

非限定性从句在形式上与主句关系较为松散,它与主句之间用一个逗点“,”隔开,对先行词或全句不进行限定或修饰,只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在城市形象海外宣传片中,使用非限定性从句以及由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引导的从句,能够准确再现社会参与者。如例19中,“filled with”的使用是对叙述者所感受到的这座城市特点的进一步说明。再如例20、例21中awaiting、coming、carrying这三个现在分词的使用突显了参与者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例19 I found the city,filledwithinspiration, can be perfectly pictured time and time again.

我发现了这座城市,它充满了灵感,使我想要一遍又一遍地拍摄记录。

例20 Qin, Han and Tang, splendid civilization bred through the three dynasties and in between is scattered at every nook and corner of this city,awaitingdestinedencounters.

秦风、汉韵、唐魂,灿若星河的文明,静静地散落在城市中的某个角落,等待有缘人前来聆听。

例21 Zhengzhou,comingfromtheoriginofChinesecivilization,carrying3,600year′shistoryandthedreamof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andtheBeltandRoad, is stepping in a great future.

郑州,从中华文明的原点走来,3 600年不间断的历史哺育了郑州的过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一带一路的风潮催生着大郑州的未来。

二、城市形象海外宣传片中社会参与者的图像再现

Kress和Van Leeuwen指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核心观点即语言和视觉两大体系以其各自独特的形式相互协作,共同构建语篇的意义体系。他们尝试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元语言功能为参照,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等三个方面,用一种对语言和视觉符号都适用的语法体系来进行分析,将原本割裂开来的领域合二为一,从而使传统功能语法的研究范围延伸到包括视觉模态在内的多模态语篇,其视觉语法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8]。

图1 视觉语法理论框架

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基于视觉语法生成的各种图像,是与那些制作、传播和阅读这些图像的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表述为形象宣传片分析提供了有效理论依据[9]。笔者仍选取《报告》中城市形象宣传片海外传播影响力排名前十城市且主要以影像为主的上海、武汉、青岛、厦门、杭州等5部宣传片为例,讨论除了语言符号,视觉符号是如何客观地再现社会参与者的。

(一)“社会参与者”的再现意义

在视觉语法中,再现意义可细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其中叙事再现包括行动过程(图像中的人物肢体或工具等元素形成斜线从而构成矢量)、反应过程(当矢量是图像中人物的目光)、言语/心理过程(当矢量是对话泡/思维泡);而不具备矢量的概念再现则可分为分类过程(参与者之间存在同属某一类的从属关系)、分析过程(参与者之间是整体—部分的关系)和象征过程(参与者分别为承载者—象征属性)。

在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叙事图片中,“社会参与者”多为自然人,他们的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可通过肢体语言和目光构成,而言语/心理过程则较少体现。如图2镜头所示,主要参与者最凸显的矢量由胳膊和手臂构成,在行为者和目标(信息屏)之间形成了明显的斜角线,而目光顺手势方向构成了第二个矢量。与此同时,身旁参与者的目光构成了第三、第四个矢量。通过施动者、目标和矢量的结合,体现了叙事图像的及物性。与之对应的图3中,建设工人手指向远方,目光追随手指的方向,似乎有所期待、有所向往。图中有施动者,有矢量,却缺少了目标,体现了叙事行为的不及物性,但无论及物与否,该镜头设计均反映了社会参与者与城市的“融入”。

图2 上海市城市宣传片截图1

图3 上海市城市宣传片截图2

概念再现的图像中一般没有矢量,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其属性、类别或特征等来体现的。参与者把域源喻和目标喻集于一体,呈现出其概念意义。在城市宣传片中,概念再现多体现在宣传片主题的象征属性上。如厦门市宣传片其中一主题:爱拼才会赢:No pains no gains(图4),醒目的文字在蔚蓝大海的背景衬托下被置于图片前景的上方。何谓“No pains no gains”?文字无法映射的概念,通过镜头中奋力争先的船只得到了补充,体现了城市参与者的拼搏精神。

图4 厦门市城市宣传片截图1

(二)“社会参与者”的互动意义

在视觉语法中,互动意义是指图像的制作者、图像的内容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常包含3个基本要素:接触、距离和态度。

接触指图像中参与者通过目光的指向与观看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想象的接触关系,起到两种最基本的作用:提供和索取。参与者目光指向受众的这类图像叫作“索取”,而与之相反,参与者或者其目光没有指向受众的这类图像叫作“提供”。无论在静态语篇还是在动态语篇中,这两种图片效果都非常明显。在城市形象宣传片中,特写化的“索取”镜头常多于“提供”镜头,这就说明在宣传片语篇中,制作者不仅需要向受视群体提供必要的信息,还需要使其产生共鸣。例如在武汉的最新城市宣传片TheLockdown—OneMonthinWuhan中,除了纪实采访,绝大多数参与者的近景目光都是直视镜头(图5、图6),体现武汉人民在这场疫情中无畏的精神,向受众者传递出了坚定的信念。同样,在青岛市的宣传片结尾(图7、图8),均闪现了不同群体的面庞,他们或微笑、或呐喊、或挥手,和受众群体拉近距离的同时,也展现了城市的活力气息。当然,城市形象宣传片属于动态语篇,“索取”和“提供”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参与者的行为都能以直观的方式体现出城市宣传片想要传达的精神主题。

图5 武汉市城市宣传片截图1

图6 武汉市城市宣传片截图2

图7 青岛市城市宣传片截图1

图8 青岛市城市宣传片截图2

距离是依靠图像的框架尺寸来体现人际关系的差别。特写、近景等手段可以体现出亲密的社会关系或者人际关系,反之长镜头或者远景提示一定的社会距离或者公共距离。图像中的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关系一旦形成了想象中的关系,被刻画出来的人物就好像是观看者的朋友,或是陌生人。根据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特点,远景通常展现的是城市整体形象,而特写和近景则为制作者想要突显的情感信息或城市特色,镜头中动作者(参与者)与受众(目标者)距离越接近,关系就越亲密,似乎镜头中的人物就是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亲戚、同事,或者假象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来到这个城市,品味城市的美好(图9)。而对于物的特写,无疑是为了突出城市特色,镜头越拉近,其参与程度越高,越吸引观众的注意。由于城市宣传片是典型的动态语篇,因此距离并不是静止的,在由远及近的过程中,宣传主题逐渐清晰。

图9 厦门市城市宣传片截图2

除了接触和距离,在视觉语法的互动意义中,态度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不同的角度可表达不同的态度。Kress和Van Leeuwen将角度归纳为水平和垂直两种:在水平视角中,正视、正面表现人物,有正直、公平和平常的感觉,类似于“接触”部分所分析的“索取”,行为者目光接触观众多为脸部的正面镜头,意味着二者之间的互相参与和交融。但完全正面的形象稍显刻板,如图9所示,镜头取自侧面的角度,摄影师并未将自己的位置放置在参与者面前。这样的角度意在完全展现参与者的行动,他将信息传递给了观众,却并未“邀请”观众参与其中,可以使观众以旁观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这样的视角手法叫作“超然”。

从垂直视角来看,平视意味着行为者和目标者是平等的关系,在宣传片中自然人的社会参与者镜头较多使用;仰视会使人感到对象物的高大、雄伟气势;俯视可使人产生统领全局、高高在上的感觉。在城市形象宣传片中,仰拍多用于具体物的前景刻画,如某一企业、某一机构、某一旅游景区的标志性建筑等;而在展现城市整体布局景观的镜头多采用了俯拍,即航拍画面的视角,这样的视角画面动感,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社会参与者”的构成意义

在视觉语法框架中,构成意义通过三种相关系统来连贯图片的表现性和互动性意义,即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放置实现的,任何元素在图片中的角色取决于它被放置的位置,如中间的是要被“突显”的,边缘的是要“弱化”的,左边的是“已知信息”,右边的是“未知信息”,上面的是“概念信息”,下面的是“具体信息”等。显著性即元素的设计,以不同程度来吸引观看者注意力,可通过前景或背景、相对大小、色调值的对比、清晰度差异等来表现。取景是指架构方法的有无能连接或切断影像中的元素,以象征它们在某些方面彼此相属与否[10]。

在城市形象海外宣传片中,社会参与者的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常可同时呈现。如在杭州城市宣传篇的主题镜头中(图10),一位外国女士的面部特写处于居中位置,且相对较大,而其他人物的表情环绕周围,因为整个宣传篇是以这个外国游客的视角开展叙述的,应突显这个参与者的形象,与宣传片整体内容衔接呼应。文字“Hangzhou China”被前景化清晰化,而静态参与者作为背景,影像朦胧,在体现美感的同时起到了补充强化文字的功能,使得内容不再空洞。再如图11所示,“已知信息”通常置于左边,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或物,而右边的“未知信息”较为概念化,需要观众进一步发挥想象的空间,往往也是制作者想要传达的较为重要的信息。镜头左边的女孩是具体的参与者,她的影像便是直观的存在,即“已知信息”;而右侧是较为虚拟的未来办公场景,观众会不由得对未来产生无限的遐想,同时再次突出了宣传片制作的主题:在杭州,见未来。在取景方面,整部宣传片的制作均以分割线来设计,左为传统,右为现实或未来,通过造成分割线条或实际分割框架,割断或连接图像中的元素来表示其在某种意义上的归属。

图10 杭州市城市宣传片截图1

图11 杭州市城市宣传片截图2

三、结 语

通过对城市形象海外宣传片的语料、图像搜集与整理,发现此类多模态语篇的诸多共性。在语言符号方面,社会参与者主要由专有名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表征,体现各地域话语自治权的同时也不失亲和力,带有明显宣传和号召的意向,增强受众群体的代入感。而社会参与者的社会行为多通过及物动词再现,强及物动词传递物质过程,弱及物动词反映存在过程。除此以外,被动语态的使用更能唤起人们的意识,突显行为的施事者和该行为所涉及的目标,突出参与者主体地位。非限定从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或说明参与者存在的方式、状态、目的,同时简化语言表述。这些语言符号使受众在欣赏精美宣传片视听盛宴的同时,更加明确语篇内容,增强“代入”感。在视觉符号方面,“视觉语法”理论框架中的再现、互动、构图三大概念中的各个元素也能再现宣传片中的社会参与者:通过“矢量”(肢体、目光等)反映他们的施动行为与目标;通过“接触”“社会距离”和“角度”拉近宣传片参与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信息值”“显著性”和“取景”突出参与者的地位与特性。

理论研究必然要服务于实践应用,对城市形象海外宣传片中社会参与者的多模态再现研究能够在共性和个性的比较分析中抓住亮点,吸取精华,以小见大,为未来中国城市海外形象宣传片的文本设计和影像制作提供参考,促进外宣语篇的交际和宣传效果,打造城市的国际名牌。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参与者语篇
移动群智感知中基于群组的参与者招募机制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