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辽朝人养生文化

2021-07-19 04:43邢忠利
科技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养生药材

邢忠利

摘要:本文主要分四大部分对遼朝人的养生文化进行简要说明。第一部分对辽代人滋补养生、强身健体行为进行探索。第二部分是对辽朝契丹妇女的妆扮美容进行简要论述。第三部分是对辽国官员致仕休养、颐养天年活动进行略论。第四部分再现辽代人游览观光、逸心谊情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辽朝人;养生;药材;装扮美容;游览观光

引言

辽国与周边多国邻居,国内少数民族众多,各国和各民族地区所生产的产品差异较大,其中的产品有很大部分是用来交易的,所以大量的各地珍贵药材补品进入辽朝的核心统治区域,为契丹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辽国契丹妇女十分注重冬季皮肤的保养,即谓之“佛妆”的妆扮,寒冬过去,皮肤依旧光滑如玉。年老请退,是众多人的心愿,辽朝官员亦如此,回归自然,游览观光,体验天伦之乐。以史为鉴,吸取古代娱乐营养,为今人的生活而服务。

一、滋补养生,治病强身

人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血肉之躯难免会偶发不适,辽朝人亦如此。一旦患有疾病,都会想尽办法进行治疗,其中最重要最快速的办法,莫过于内服汤药,目的在于缓解或消除病痛。返窥现存辽朝史料,不难发现有辽一代,名医辈出,各具绝活,医术精湛,他们将传统中医文化传承与发扬,救治了众多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此外,为强身健体,辽朝统治阶层还服用各种滋补品,这些珍贵补品来源渠道广、品类多,营养佳。辽国珍贵补品来源渠道主要有:境内地方向中央奉献、“国外进贡”、榷场交易。

辽国周边诸政权并存,各国之间交贡(聘)不断,其中滋补品就包括在交贡之列,茶药(茗药)、香药、榾柮犀(被称为千岁蛇角,又为笃讷犀)等是最为重要的滋补药材。《辽史》对此有多处记载,如辽太宗会同三年(940年)夏四月“丙辰,(后)晋遣使进茶药。”再如,次年二月“甲辰,(后)晋遣使进香药。”可见,中原汉族政权的后晋与辽国关系十分密切。此外,辽朝与中原汉族政权汉关系亦如此,如穆宗应历三年(953年)“九月庚子,汉遣使贡药。”又如,第二年(954年)二月丙“丙辰,(北)汉遣使进茶药。”余外,《辽史·食货志》云:“雄州、高昌、渤海亦立互市,以通南宋、西北诸部、高丽之货,故女直以金、帛、布、蜜、蜡诸药材及铁离、靺鞨、于厥等部以蛤珠、青鼠、貂鼠、胶鱼之皮、牛羊驼马、毳等物,来易於辽者,道路襁属。”由上易知,辽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市贸易十分发达,边远地区的珍贵药材经由其他少数民族民众辗转来到辽境,丰富着辽代百姓的养生补品。

大辽地处中国北方草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类型丰富多样,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就有很多珍贵的药材或滋补品。如,辽天祚皇帝保大二年(1122年)“六月,淳(耶律淳)寝疾,闻上传檄天德……等州,合诸蕃精兵五万骑,约以八月入燕;并遣人问劳,索衣裘、茗药。”又如,《辽史·管衙志》曰:“着帐户:本诸斡鲁朵析出,及诸罪没入者。凡承应小底、司藏、鹰坊、汤药、……等役,及宫中、亲王祗从,伶官之属,皆充之。”辽朝契丹贵族享受着富贵的生活,有专门差役为其服务,其中汤药亦在其中。

辽太祖笃定天下之时,大臣萧思温为契丹征服渤海盛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神册二年(917年),(辽)太祖遣大将经略燕地,(萧)思温来降。及伐渤海,以思温为汉军都团练使,力战拔扶馀城。身被数创,太祖亲为调药。”辽朝契丹人汉化程度较高,其契丹化的忠孝思想渐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遂有辽太宗会同五年(942年)六月“丁丑,闻皇太后不豫,上驰入侍,汤药必亲尝。”另外,《辽史》又载:辽圣宗统和“六年(988年),上攻宋,围沙堆,恒德独当一面。城上矢石如雨,(萧)恒德意气自若,督将士夺其陴。城陷,中流矢,太后亲临视,赐药。”同年,“(韩德让)从伐高丽还,得末疾,帝与后临视医药。”辽兴宗重熙年间(1032年-1055年),“(萧)乐音奴貌伟言辨,……监障海东青鹘,获白花者十三,赐榾柮犀并玉吐鹘。”由上述所载,易知辽朝皇帝对有功之能臣或宠臣均赏赐有加,在大臣负伤生病时,亲自服侍,给予大臣莫大的恩典,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患者病痛的缓解,也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辽穆宗应历七年(957年)“夏四月戊午朔,还上京。初,女巫肖古上延年药方,当用男子胆和之。不数年,杀人甚多。至是,觉其妄。辛巳,射杀之。”由上不难得知,在辽朝医术尚未特别发达之时,为追求延年益寿,巫蛊之法主导者人们的思想,遂发生了诸如上述所载之惨状,悲哉!

二、妆扮美容,姿态婀娜

辽朝妇女妆容在《全辽诗话》中有所记录,即“洗妆楼旁旧莲池,全缕香残谱十眉。”为了护肤与美容,辽朝“北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据《辽史拾遗》卷二十四引《使辽录》云:契丹“妇女以黄物涂面涂金,谓之佛妆”。相关记载较多,在此不再赘叙。北方草原地区冬季寒冷,气候干燥,脸部“涂黄”可以起到护肤功效,待到来年去除“佛妆”之后,肤色滑润。

辽朝契丹人较为重视口腔卫生保健,对牙齿的清理维护就是重要的一项措施。一九四九年之后,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尘封已久的辽墓中,发现了一件骨质牙刷。后来,在北方赤峰地区很多辽墓中均发现有类似的牙刷。

三、致仕休养,颐养天年

辽朝契丹大臣与汉族大臣在年老之时,多会请老或致仕,以颐养天年。此时辽国政府往往会给予特殊优待政策,例如增加俸禄、加大赏赐力度、加官进爵等。《辽史》云: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九月……壬子,诏群臣及高年,凡授大臣爵秩,皆赐锦袍、金带、白马、金饰鞍勒。”再如,穆宗应历十八年(968年)“夏四月……己巳,诏左右从班有材器干局者,不次擢用;老耄者,增俸以休于家。”甚至在兴宗重熙“十九年(1050年),请老,诏赐肩舆入朝,策杖上殿。”足见,兴宗皇帝对年老大臣十分尊重并给于优待。此外,萧札剌在年老时,请求致仕,不谈时事,游山玩水,颐养天年。《辽史·萧札剌传》云:“萧札剌……统和(辽圣宗年号)末,召为南京马步军都指挥使。以疾求退,不听,迁夷离毕。又以疾辞,许之。遂入颉山,杜门不出。……亲友或过之,终日言不及世务。凡宴游相邀,亦不拒。一岁山居过半,与世俗不偶。”

四、游览观光,逸心谊情

观赏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是辽代契丹人的最爱。就人文景观而言,辽南京(今北京)地区见于文献记载就有内果园、柳园、凤凰园等,其中园内往往种植各种蔬菜瓜果等。辽圣宗太平五年(1025年)“十一月庚子,幸内果园宴,京民聚观。”可知当时辽圣宗是将游玩与宴饮同时享用的,南京城百姓也是可以参观的,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辽圣宗的亲民心理。辽南京百姓喜好种植并观赏牡丹等。辽南京有皇家园林长春宫,辽朝诸帝常巡幸至此,赏阅观花,好不乐哉。如,辽圣宗统和五年(987年)“三月癸亥朔,幸长春宫,赏花钓鱼,以牡丹遍赐近臣,欢宴累日。”又如,统和十二年(994年)三月“壬申,如长春宫观牡丹。”此外,辽南京还有沼泽人工园林“瑶屿”,《辽史》载:“南京析津府,……燕山,中有瑶屿。”辽朝人笃信佛教,几乎到了全民信教的程度,遂形成了佛教寺院林立的局面。辽朝南京道著名的范阳丰山章庆禅院就是时人特爱游逛的一处寺院园林景致,其四季景色不尽相同,美妙绝伦,《遼代石刻文编》引《范阳丰山章庆禅院实录》云:“春阳方煦,层冰始泮,……夏无毒暑,在处清凉,……秋夕云霁,露寒气肃,……冬雪不飞,长风吼木,居实凛然。”

南京之东南地区有一处天然的水泊地带——延芳淀。此地是辽代皇帝“春捺钵”理想的首选之地。此地水波荡漾,绿树成荫,契丹人架鹰牵犬是常见的现象。辽圣宗常游幸延芳淀,如统和十四年(996年)正月,“幸延芳淀。”又如,统和“二十年(1002年)春正月庚子,如延芳淀。”

结束语

辽国珍贵药材的来源渠道主要有三种,即境内地方向中央的奉献、朝贡体系下的“国外进贡”、边地的榷场交易,进而大大丰富了辽朝契丹人的物质生活。契丹“妇女以黄物涂面涂金,谓之佛妆”,寒冬腊月也不必担心皮肤出现冻疮。辽朝契丹人还十分重视口腔卫生保健,通过考古发掘可窥之一二。辽国大臣在年老之时,多会请老或致仕,以颐养天年,他们观赏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享受着晚年的安乐生活。

参考文献:

[1](宋)叶隆礼.契丹国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元)脱脱.辽史[Z].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清)厉鹗.辽史拾遗[Z],上海:上海商务印刷馆,1936

[4]王玲.北京通史(辽代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

[5]蒋祖怡,张涤云整理.全辽诗话[M].长沙:岳麓书社.1992

[6]向南.辽代石刻文编[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7]张国庆.佛教文化与辽代社会[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

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 618000

猜你喜欢
养生药材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期行情
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说”看《论语》中的养生学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浅论庄子的养生之道
全国三大药材市场近
健康类APP现状分析与研究
真假药材识别(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