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施工变形控制

2021-07-20 00:42董朝阳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偏压塑性断面

董朝阳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交通的迅速发展,隧道在地下工程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隧道表层大多表现为斜坡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偏压作用,导致隧道的不对称变形,且覆盖在洞口段的表层较薄,极易使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围岩及支护结构产生受力不均衡的情况,从而导致围岩失稳,影响到隧道建设安全,严重时可能会产生塌方、冒顶,加之水的作用,极有可能发生泥石流灾害,使围岩强度大大降低,危及隧道建设安全,危害建设人员生命安全。因此,许多学者研究了浅埋偏压隧道的围岩状态及受力特征[1-6],为研究类似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现阶段人们对于浅埋偏压隧道支护结构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且由于隧道受到施工以及外界环境影响较大,极易使施工方案的实施与理论方案不符;另外,各地区地质环境各不相同且复杂,使得施工控制结果让人难以满意。鉴于此,本文以月麦岔隧道进口超浅埋偏压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偏压段进行断面分析及衬砌结构验算,提出针对偏压段合理的施工建议,为保证超浅埋偏压隧道的稳定提出有效的施工措施。

1 工程概况

月麦岔隧道起讫里程为DK192+693.755—DK193+526,全长832.245 m,为双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约74 m。隧道进口DK192+709—+955段246 m浅埋偏压,偏压情况如图1所示。隧道所处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砂质黄土、冲洪积细圆砾土、白垩系下统砂岩夹砾岩,该段隧道洞身主要位于砂岩夹砾岩层中。

图1 地表偏压状况(单位:cm)

2 数值模拟分析

2.1 浅埋偏压洞口段隧道设计方案

偏压洞口段围岩至上而下依次为砂质黄土、砂岩加砾岩W4、W3地层,拱顶覆盖层约5.5~14.1 m,地表横坡约1∶1.4,左右侧高差约60 m,偏压严重。

(1)洞内超前支护采用∅89 mm管棚+小导管,衬砌采用Ⅴc偏压衬砌,初支厚30 cm,全环设置I22a@0.5 m钢架,二衬拱墙55 cm,仰拱65 cm,每延米配5根∅22 mm钢筋;采用CRD工法施工。

(2)洞外采用∅89 mm钢花管地表注浆,注浆范围为隧道中线左侧10 m,右侧15 m,左侧加固深度至W3地层2 m,右侧加固深度至W3地层0.5 m,隧道开挖范围内注浆深度为开挖轮廓外50 cm,钢花管间距按1.5 m×1.5 m(纵×横)梅花型布置,采用∅89 mm钢花管,每排共17根。先钻注浆孔,然后分层注浆。

(3)采用10%水泥稳定碎石土反压回填,夯实密实度不小于0.9,待回填土完全固结后方可进行洞内施工。回填坡脚采用C20混凝土挡墙及桩板墙防护:挡墙高不大于8 m,挡墙基础埋深不小于1.3 m,基底采用三七灰土换填1 m厚;DK192+917—DK192+955段采用桩板墙防护,桩间距为6 m,桩截面2.00 m×2.25 m,桩长14 m。

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2.1 模型的建立

模型计算范围的确定主要根据隧道开挖后应力重分布情况,并考虑满足一定的边界效应。Ⅴc衬砌断面跨度约为14 m,考虑到隧道的影响范围一般为3~5倍洞径,从隧道左右两侧最外缘再往两边各取45 m为左右边界,模型的横向尺寸约为104 m;隧道仰拱最外缘往下再取45 m作为下边界,上边界为地表面并考虑填方层的厚度,模型的竖向尺寸约为109 m。

根据月麦岔隧道地勘报告,选取各级围岩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衬砌钢筋混凝土弹性模量根据《隧道设计规范》6.2.4节并结合以往工程经验取值33 GPa。

表1 地层物理力学参数

建模时,地层围岩、填土及桩基层均采用4节点的四边形二维单元模拟,衬砌采用2节点梁单元模拟。整个模型共有单元7 094个、节点7 174个,其中隧道衬砌单元38个、节点38个。

在本模型中,计算分析边界条件取为:底面约束竖直方向y方向的自由度,侧向约束x方向的自由度,地表为自由面。

本次计算主要分析隧道工后二衬支护结构的最终受力状态。因此,取反压回填及地表注浆措施处理完成后的地层作为初始计算状态,并对施工步做适当简化如图2所示。

图2 开挖计算状态

2.2.2 山体总体变形趋势

山体的总体变形如图3所示。隧道开挖后,整个地层由于偏压作用发生了向右变形的趋势,并且反压回填的锚固桩发生了一定的倾斜;同时隧道上方由于开挖卸载影响,地表发生了一定的竖向沉降。

图3 山体的总体变形

2.2.3 山体水平及竖向位移

水平:隧道开挖后,地表的水平位移从坡顶往坡脚逐渐递增,其中最大地表水平位移发生在隧道右上方反压回填区域附近,约为7.37 mm,方向向右。

竖向:隧道开挖后,地层的竖向变形主要发生在隧道周边区域,并从隧道正上方向左右两边逐渐减小,其中最大地表竖向沉降发生隧道正上方附近,约为19.80 mm,如图4所示。

图4 山体水平及竖向位移

2.2.4 围岩塑性区分析

山体的塑性区分布如图5所示,其中,深色区域处即为发生了塑性屈服的区域。可以看出:由于偏压作用,地层的塑性区主要分布在锚固桩附近,而隧道附近的塑性区则相对较少;隧道周边的塑性区主要集中在左上方,承受偏压的一侧区域;隧道正上方加固区域的塑性区相对较少。

图5 围岩塑性区

施工中应加强对锚固桩附近及隧道受偏压侧的监测。

2.2.5 隧道衬砌结构安全检算

隧道二衬弯矩与轴力分布如图6所示:

图6 隧道二衬内力

偏压对隧道的内力分布有较明显的影响。由于隧道左上方山体较高,为承受地层偏压力的主要方向,因此左上方弯矩明显增大,而其他区域相对较小。另外,隧道拱脚由于应力集中作用,弯矩同样较大。

取衬砌弯矩最大的4个特征点,按《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16)进行安全系数检算,结果见表2。

表2 衬砌结构安全系数

由表2的支护截面强度检算结果可知,隧道衬砌结构各处的破坏类型均为大偏心受压破坏,且衬砌截面强度满足规范安全系数大于2.0的要求,裂缝宽度小于规范0.2 mm的要求。

3 变形控制分析

3.1 监测数据分析

月麦岔隧道在开挖后,周围围岩被扰动,围岩失去了原有的稳定性,加之浅埋段地层较薄,进而影响到地表表层,致使地表产生水平及竖直位移。因此,监测数据选取月麦岔隧道洞口段DK192+915、DK192+925、DK192+935三个断面为沉降观测研究对象,共设置五个监测点,其中沿隧道中心线设置1个,距离隧道中线每隔2.3 m处设置左右各2个,累计监测62 d。

三个断面的地表沉降变化规律基本一致,DK192+915观测结果如图7所示。由图7所示,隧道进口段开挖致使洞身上覆岩层产生位移,最大沉降量为16.60 mm,说明该断面的埋深较浅,围岩较易遭受扰动。在隧道进口段浅埋处施工中,应及时做好超前支护,以防隧道拱顶塌陷。

图7 DK192+915断面地表沉降变化

隧道DK192+925断面产生位移值大于断面DK192+915,最大沉降值为20.00 mm。说明该断面的埋深比断面DK192+915浅,围岩更易遭受扰动,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更要注意洞身上覆岩层的变化。

DK192+935断面地表沉降量监测结果最大值为19.20 mm,从侧面表现出此断面埋深较浅。在隧道开挖后,隧道上覆围岩被扰动,整个地层也由于偏压作用出现了变形趋势,隧道本身也发生了变形。

各断面地表水平位移变化如图8所示,可以看出最大水平位移值出现在断面里程DK192+905上,且最大地表水平位移值为10.56 mm。图中显示水平位移变化与隧道埋深有关系,并有一定规律性,埋深越浅,地表位移变化越大;反之,埋深越深,地表水平位移变化越小。

图8 各断面地表水平位移变化

3.2 监测与模拟对比分析

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对比(见表3),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围岩的动态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控制隧道的施工变形。

从表3可知,监测的隧道围岩变形量与数值模拟的隧道围岩变形量有所差异,但是两者产生的变形量差异较小。这是由于数值模拟是理想化的模型,欠缺围岩中水的作用的影响、岩体的各向异性的影响,实际施工中隧道开挖的施工方案及时间与模型之间具有一定差别。

表3 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变形量对比 mm

围岩变形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差较小,且隧道整体变形小,可以满足隧道安全施工的要求。

4 结论

(1)隧道开挖后,整个地层由于偏压作用发生了向右的变形,并且反压回填的锚固桩发生了一定的倾斜。超浅埋偏压隧道施工中应加强超前支护、核心土、大拱脚、锁脚锚管等变形控制措施,二次衬砌紧跟,确保浅埋偏压隧道施工安全。

(2)地层的塑性区主要分布在锚固桩附近,隧道周边的塑性区主要集中在左上方、承受偏压的一侧区域。隧道正上方加固区域的塑性区相对较少,且各塑性区并未连通成片,山体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3)地势的偏压作用对隧道变形有较明显的影响,隧道位移变形呈非对称分布,并且以沉降变形为主;地层竖向变形主要发生在隧道周边区域,并从隧道正上方向左右两边逐渐减小。

(4)经过衬砌弯矩最大的4个特征点的检算,可发现隧道衬砌结构该处的破坏类型均为大偏心受压破坏,且衬砌截面强度满足规范要求。

猜你喜欢
偏压塑性断面
基于应变梯度的微尺度金属塑性行为研究
파금과 염상섭 문학 비교연구의 한 단면(断面)
硬脆材料的塑性域加工
铍材料塑性域加工可行性研究
预留土法对高铁隧道口浅埋偏压段的影响
石英玻璃的热辅助高效塑性域干磨削
基于Dijkstra算法的最优解列断面快速搜索方法
浅埋偏压富水隧道掘进支护工艺分析
灰色理论在偏压连拱隧道中的应用
基于TPS40210的APD偏压温补电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