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1-07-22 08:43张赛楠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3期
关键词:循证组间心肌梗死

张赛楠

(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大庆龙南医院,黑龙江 大庆 163461)

0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项危急重症,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其具有起病急且病情发展较快的特点,所以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特别是患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以后,其并发心律失常的概率在75%以上,能够表现出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等临床症状,甚至可能出现室颤、休克、猝死等情况。所以,在给予患者及时有效地临床治疗的同时,还需积极改善护理措施,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2],我院本次研究将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对比给予其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入院时间为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采用抽签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实验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37-76岁,平均(54.7±6.7)岁;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35~78岁,平均(54.9±6.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入院检查、各项指标监测、必要时给予患者进行吸氧、安装气垫床、指导患者避免剧烈运动、配合医生对患者的并发症进行有效控制。

1.2.2 实验组患者护理方法:给予实验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循证小组:在对循证问题进行确定之后,科室内应及时建立起循证小组,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掌握患者发生心肌梗死之后的护理重点,并将问题与解决措施逐一列出。

(2)措施验证:根据循证问题于学术网站之中收集相应资料,以对各项解决措施的科学性进行明确。

(3)循证护理的实施:①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以尽可能提升护理操作的科学性,同时避免出现护理资源浪费的情况;②给予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原因在于,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其在发病后时常出现焦躁、不安、紧张、消极等情绪,并导致护理依从性严重降低,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对其自身情况具有充分了解,向患者介绍治疗、护理的目的、过程、意义,并举例说明治疗和护理的有效性,以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3];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相对较高,在此过程中,若存在护理不当情况,可能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再次上升,由此,护理人员需对医生的并发症防治工作进行严格配合,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④同时,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强化其对于并发症的预防意识;⑤在患者病情稳定之后,护理人员还需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护理,使其能够掌握科学合理的饮食锻炼方法,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锻炼,以强化患者的机体功能恢复[4]。

1.3 观察指标。①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心源性休克、附壁血栓、心脏破裂、心肌梗死综合征;②组间心功能对比:CI(心脏指数)、LVEF(左心射血分数);③组间情绪对比:SDS(抑郁评分)、SAS(焦虑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 20.0)实施数据统计工作,使用χ2对n(%)进行检验,使用t对()进行检验,若P<0.05,则为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人数为3(5.00%)例,少于对照组患者的10(16.66%)例,见表1。

表1 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2 组间心功能对比。实验组患者的CI、LVEF水平分别为(3.86±0.32)L·m-1·m-2和(75.20±2.31)%,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47±0.36)L·m-1·m-2和(71.16±3.60)%,见表2。

表2 组间心功能对比()

表2 组间心功能对比()

注:组间心功能对比P<0.05。

组别 例数 CI(L·m-1·m-2) LVEF(%)实验组 60 3.86±0.32 75.20±2.31对照组 60 3.47±0.36 71.16±3.60 t - 12.068 11.545 P-<0.05 <0.05

2.3 组间情绪对比。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SDS评分、SAS评分分别为(42.09±4.34)分和(37.26±2.79)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62.21±3.80)分和(49.69±5.44)分,见表3。

表3 组间情绪对比()

表3 组间情绪对比()

注:组间情绪对比P<0.05。

组别 例数 SDS SA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 60 85.47±6.29 42.09±4.34 75.44±5.53 37.26±2.79对照组 60 83.25±5.45 62.21±3.80 74.88±6.64 49.69±5.44 t - 2.245 13.708 3.774 12.149 P -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冠状动脉的血供突然发生中断或是出现血供急剧减少情况,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心肌细胞的供血不足、供氧不足,也就能够引起心肌缺血性坏死。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患者发生心肌梗死之后,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和护理,其死亡率能够在一个小时之内达到50%以上,可见该疾病的凶险程度较高,促使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升也就成为了临床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5]。

本次研究中,除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之外。还为实验组患者提供了循证护理。该护理模式属于一种现代化的护理模式,摆脱了传统的以经验和直觉为主的护理思维,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大幅度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权威性,同时对患者自身的意愿予以了充分的尊重,更有利于获得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认可,从而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性,也就更加有利于护理质量得到提升[6]。

首先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进行制定,保障护理内容与患者护理需求相符,有利于提升临床护理质量,也能够降低护理资源的浪费程度;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患者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从而大幅度影响护理质量[7];与此同时,并发症的发生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较为常见,并能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必须采用科学的方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需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使患者及家属能够对并发症的预防进行有效配合[8]。

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人数为3(5.00%)例,少于对照组患者,CI、LVEF水平分别为(3.86±0.32)L·m-1·m-2和(75.20±2.31)%,均高于对照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分别为(42.09±4.34)分和(37.26±2.79)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可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实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缓解,可见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之中,效果较好,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循证组间心肌梗死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