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记忆:坚持与热爱
——上海市非遗“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其瑞访谈

2021-07-24 05:43受访人陈其瑞采访人王月
非遗传承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字体技艺印刷

受访人:陈其瑞 采访人:王月

同样是用来表达信息,相较于口头语言,文字显然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可以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文明得以代代薪火相传。格尔茨认为文化是可以被解释的,那么对中国文化而言,汉字就是最好的解释方式。方方正正、一笔一画的汉字,象征了我们从古至今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

“字如其人”是几乎所有国人都知晓的一句话,同一个字经由不同的人书写便被赋予了各异的精神气质,可以说,每个人的字都是不同的。但是不同精神气质的字都有统一的功能:用以阅读、交流思想。同一个字有差异是被允许的,但这种差异不应该超出规范字形允许的范围。字形的合理规范是人们进行书面交际高效率的重要保证——规范字形并将其作为书写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

20 世纪50 年代初期,出版物汉字字形杂乱无章,异体字、繁体字、手写字等笔画构字不同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汉字字形的规范化,更妨碍了汉字的使用。基于此,汉字印刷字体的设计着重强调功能性并以之为目标进行改造与设计。[2]

现代生活中,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线上社交活动频率显著提高,使用统一且规范的汉字印刷字体成了一切交流的重要前提。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印刷字体,正是经过一系列的规范统一而形成的。

一、现代汉字印刷字体发源地: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

问:20 世纪中期我国的汉字印刷情况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规范,繁体字、异体字的使用也很普遍,那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统一的现代印刷汉字是如何发源的呢?您又是如何和印刷字体设计打上交道的呢?

答:我记得是在1959 年的莱比锡展览会上,咱们图书的印刷质量跟人家实在是比不过,太差了,尤其是印刷字体很拖后腿。中央很重视这个问题,为满足国内的印刷需求,上海成立了专门的印刷科研机构——上海市印刷工业公司试验室(1961 年8 月正式改名为“上海印刷研究所”,1965 年更名为“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2019 年变更为“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印研所”)。印研所汇集了当时上海的各种技术人才,刻字方面的八级工、美术书写的人才和传统书法造诣深厚的书法家统统都参与了进来,共同推动新字体的设计。当时还考虑到了后备的力量,印研所从上海出版印刷学校选了一部分学生,我就是这样去的印研所。

当时我们上海的字体设计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上海字模厂效益蒸蒸日上,经常有人登记购买字模,字模实际上都是我们印研所设计的。我们最早做到了统一手写体与印刷体,设计的字体拆得开、拼得牢。上海是现代汉字印刷字体的真正发源地。

前两年印研所组织参与了在上海、北京、扬州等地的“活字生香”巡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咱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手可用的汉字印刷字体究竟是怎么来的,是怎样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还有一个就是现在印研所对外开放的展示馆,它是由字体馆和非遗馆两个部分组成的,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展示,希望你们有时间去看看,了解一下。

问:印研所的建立和您职业道路的选择都有很浓厚的时代色彩。当时印研所聚集了这么多人才,那么他们是怎么协调分工的呢?统一的印刷字体又是怎么组织人员设计出来的,有什么具体特点吗?

答:当年的字体设计前后一共有八道工序,很繁复的,设计一个字体全所人要磨好久。第一步就是画铅笔稿,用铅笔打底稿设计,勾勒那个字体的大体风格和轮廓;第二步是画线,就是对字稿的横竖笔画用直线去画出很光滑很平整的黑色线条,而且色调必须得一致;第三步是勾线,用毛笔把字形里面的点撇捺钩的轮廓清晰地勾出来;第四步是填墨,把勾画好的轮廓都擦掉后用黑色均匀填满每个空当;第五步是描白,按规范对成型后的字稿进行精细加工,就是把毛刺都去掉,每个笔画都要圆润;第六步是将设计好的字稿分批成行、成列地贴在对开幅面的硬纸上,然后通过照相缩成小样,逐字逐行地进行集体评议,不通过的话就得再进行修改,有时候一个字得反反复复地修改,慢慢磨,累得很;第七步是课题负责人审查定稿,标准就是按《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和当时的一些规范来的;第八步是书法家评定,他们挨个评完才能最后定下来。

这种集体分工大兵工团作战,就是我们的工作方法。因为不可能一幅字一个人包揽下来,一定要合作。我们打好铅笔稿,老师傅来修正。当时就是做了工作要归纳总结,毕竟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理论嘛,有时候客观规范都是一个形式,说得简单点,字好看不好看实际上是一个客观规律,你这个字写好了,本身就有好的原因。通过研究后知道为什么这样好,就有一套理论出来了。

经过这一整套追求字体设计完美的严格审核后,才能送到照相制版厂做锌版,加工铜模,再送到字模厂通过机刻方式制成字模,然后送到印刷厂去进行浇字、排版、印刷,最后才是成书出版,让大家看。

二、现代汉字印刷字体的发展:创新与传承

问:既然您说到印刷字体的发源地是上海印研所,那么它是如何发展为我们现在人人都能使用的字体的?印研所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

答:上世纪50 年代初,我们国家还没公布简体字,当时我经历的是繁体字时代,第一批简化字是我1955 年上初中时才开始接触的。后来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正是根据我们印研所设计的字体在1965 年正式对外公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规定了所有宣传媒体的印刷用字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使用。这个规范的意义在于在统一了印刷字体的同时也规范了手写字体,成为了咱们国家印刷汉字的模板,不夸张地说,它为我国全面推广简化字和汉字使用的规范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就是你们如今所熟悉的现代汉字印刷字体的由来。

老印刷字体的点是直点,原来有七八种写法,手写则是斜点,改革印刷字体后统一都写成斜点了。举几个例子吧,绞丝旁原来的写法是“糸”,后来经过简化才变成了三笔的“纟”,写起来也方便了很多;再比如“俞”字,老的字形是“”——人字头一开始写成八字头样子,而且原来“俞”的左下边是月,右下边是两个“ㄑ”。还有一个很典型:走之底原来的“”写法实际是与我国传统书法字体中的隶书有渊源,简化后才变成如今众所周知的“辶”写法。

可以说,我们印研所最早将手写体和印刷体统一,按照中国传统书法结构把字体设计的结构、笔形、风格全部作了规范化处理。我们国家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字体统一后使用起来才不会引起混乱。

我们的设计人员总共耗时5年,相继完成了宋、黑、楷、仿4 种常用印刷字体的创写设计,总计多达8 万字,分别用于印刷新版的横排本《毛泽东选集》《辞海》《汉语大字典》,还有各种图书杂志,促使了我国出版物和印刷品的质量大大提升。

问:听说印研所有一份联合签名的设计报告在网上拍卖价高达万元,可以看出当下人们对这种历史记忆还是很在乎、很关注的。您和我们分享一下字体设计过程中令您印象深刻的趣事吧。

答:我跟你说,这其中有意思的事情多着呢。当时印研所设计的宋体有宋一、宋二、宋三和宋七(未全部完成)四种。宋一呢,是专门设计用于《辞海》的,以日本的秀英体为蓝本整修创新而来。宋二、宋三是在宋一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主要是由细到粗的形式变化,当时印研所设计得最好的宋体正文就是宋二细,明显区别于老铅字,用于《毛主席语录》的横排版本。之后设计的宋四,由于在上海方言里与“送死”谐音而被避讳定为宋七。宋七就是后来由“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第一代传承人徐学成设计的“康熙字典体”,有人还说那个是最美宋体呢。你说的那个拍卖啊,就和这个有关。当时宋七的字体设计报告上签有全体字体设计师的签名,几经流转后在2019 年的孔夫子旧书网上拍卖价高达1 万元。现在有些人也开始关注我们这个字体设计历史了。上海印刷字体展示馆里就收藏着这段发展历史的记录。

问:印研所作为现代汉字印刷字体的发源地,除了向群众展示历史记忆,将现代汉字印刷字体的由来发展以展览形式展现给大家外,近年来印研所在促进字体设计技艺传承中有什么计划安排吗?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传统字体的创新设计无疑会遇到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对传统技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答:首先是向公众明确印研所现代汉字印刷字体发源地的地位,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加强对字体设计版权的保护。除了展览这些物质记录外,我们印研所始终秉持传承创新精神,对字体设计的非遗传承工作很重视,不断更新规范字体创写设计的标准。印研所不断培养印刷字体设计的新生力量,第四代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传承人还在去年设计出了徽逸体、逸文体、新行楷体三种新字体的样张。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我们都在传承创新路上不断接力前行。

我认为,虽然计算机应用发展很快,对我们传统的东西有很大的挑战,但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机遇,挑战可以促使我们与时俱进。上个世纪,我们经历了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技术革新,仍然勇立潮头。我相信,在如今的数码技术变革下,我们依然可以做得很好,和时代的发展同步,坚持传统字体的创新设计。

三、“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非遗精神:坚持与热爱

问:现在汉字印刷字体的使用非常普遍、规范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对于以您为代表的一部分人而言却是一辈子都在坚持做的大事,没有你们的坚持,就没有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许多“理所当然”。是你们的坚持,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好的可能与发展。您对这种坚持怎么理解?

答:计算机时代的人对过去缺乏认识,你们这代人对与印刷字体相关的人和事了解得已经很少了。现在很多年轻人认为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需要缴学费的,全都可以随便用。我们这批人默默无闻地设计的字体现在全部都用到电脑里去了。我们这批人这辈子没有白来过,毕竟我们在这个社会当中留下了足迹,留下了一点点东西。

问:2009年“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被列入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了解到我们如今使用的汉字印刷字体是如何而来的,了解到有一种书写技艺在不断地传承创新,了解到中国文化的丰富意义。您已经年近耄耋了,和印刷字体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您又是如何看待以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为代表的非遗的精神呢?

答:我这一辈子啊,22 年在做字体设计工作,22 年在做书画编辑工作,总共44 年都在和现代汉字印刷打着交道。我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是仍然在向外界大力介绍、宣传现代汉字印刷字体的起源与发展,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咱们国家的印刷字体书写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这门技艺不能丢啊。这个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是一种文化,是咱们国家发展中对传统技艺的创新与传承。对我们印研所的所有人而言,它被列入非遗更是一种鼓励,鼓励我们对工作的坚持与热爱。所有的非遗精神,我认为本质都是坚持与热爱,毕竟这种坚持靠的是真正的喜欢。

现在平日里我还坚持用毛笔书写小字,一写就是400 多个字,一写就是3 个多小时,我担心我80 岁以后写不了小字啦,趁现在能写,就多写点。传统技艺不能忘啊。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非遗,虽然技术会变革,但我们坚持不懈、追求创新的精神是永恒的,要坚持、热爱自己做的事情、做的工作。

猜你喜欢
字体技艺印刷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超级印刷机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绿色印刷
绿色印刷
枯燥的Times New Roman字体有了新花样
组合字体
字体安装步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