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的黄河镜像

2021-07-28 02:09唐尉
速读·下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李白母亲

◆摘  要:李白的诗歌在古典诗词的浩瀚星河中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他笔下的黄河,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恢弘气象,反映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达到后人无法比拟的巅峰。探析李白的黄河诗,犹如一块镜子,可以映照出李白其人的仙人之性、黄河的“母亲”之美和李诗的飘逸诗风。

◆关键词:李白;黄河镜像;仙人之性;“母亲”之美;飘逸诗风

黄河源远流长、波澜壮阔,是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摇篮,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母亲河”。李白是古典诗歌的旗手,把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推向更高的维度。李白钟情于黄河,初略统计有二十余首诗歌直接关照到了黄河,他的妙笔,把黄河这一自然物象升华到更具文学品格的艺术符号,考察李白诗歌中的黄河镜像,我们可以通过黄河这块“镜子”,映照到李白的仙人之性、黄河的“母亲之美”和太白诗歌的飘逸大气。本文将立足于李白的黄河诗文本,对黄河镜像加以阐释,以就教于大家。

一、仙人之性

综观李白一生,会发现他很少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长期安静地生活,几乎永远处于漫游流动的状态,足迹遍布祖国名山大川。即使隐居某地,也绝不会为幽居的闲适生活所羁绊,而是不停地四处寻仙访友、登山揽胜、畅饮高歌、迎来送往、干谒访友,除了让人引发一种神姿飘逸的谪仙想象中,还给人雄健俊迈、爽朗真率的硬汉形象。大部分时间都在行走的李白,阅历丰富,视野广阔。黄河流域深厚的文明积淀、绚丽的自然风光,对李白最终形成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的壮浪纵恣、清新飘逸、气象博大、想象神奇多姿多彩的诗风,产生了深刻影响。

黄河诗歌中常常寄托着诗人的万丈豪情和对天际的崇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黄河一泻千里的壮阔和落天走海的豪放给诗人带来的震撼。古人认为黄河之水与天上银河相接,这种“仙人之性”可以从李白的诗文中窥探出来,比如李白在诗《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写道:“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这首诗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将黄河之水与天界诸神联系在一起,为黄河的来源增添了神秘莫测之感,又直言“黄河如丝天际来”,写出黄河之水的来源——天际。这种观念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和李滨的“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等诗词中都体现出古人对于黄河之水于天上银河相接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形成的背后,也描画出黄河倾天而下之状,气势雄壮,一泻千里,而这恢弘的气势,正是李白诗歌中寄托诗人这种“仙人之性”的重要载体。李白写的有关嵩山和朋友元丹丘的诗歌,多达几十首,“仙人之性”的情怀溢于言表。又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此时的诗人处于流放遇赦的次年,从汉口到江西,看到祖国大好山河,而又联想到自身多舛的命运,历经了无所磨难,用乐景写哀情,让诗人求仙学道的愿望更加迫切。

李白的漫游经历,受神仙道教思想的影响不少。道家文化对李白前期诗风影响颇深,“黄河”之镜,映照出李白灵动鲜活的仙风道骨。

二、“母亲”之美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早在180万年以前,它就开始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先民西侯度人,而后的蓝田人、北京人、河套人等,都是在它温暖而胸广的怀抱下繁衍生息。一代代华夏子民尊称它为“母亲河”。史念海先生曾说:“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的所在。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曾远离此域,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徙于其间。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黄河,她包容、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她成为一条散发着母性光辉的河流,具备“母亲”之美的特性。

黄河的“母亲”之美,具体表现在,一是她自身独特的优势上,发源于西部高原,上接云天,一泻千里,东流入海,奇特而雄伟的气势,宽广无垠;二是她对华夏子民的包容与厚爱,繁衍了一代又一代子孙,不计回报,甘于默默付出,这正符合母亲的形象。这些优秀而可贵的精神品质,让其也成为了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描绘和歌颂之词不绝于耳。而在诸多描写黄河、歌颂黄河的诗人中,李白对黄河“母亲之美”的赞颂可以说是非常独特而杰出的一位。

如《赠裴十四》:“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之水从西部飞流直下,奔流不息,流向了中原,最终注入东海。而朋友宽阔宏大的心襟,正似这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可以包罗万象。这是一首赠别诗,一方面诗人在黄河边送别友人离去,夕阳西下,好友之间即将分别,如此悲凉的气氛更增添心头忧伤,离绪别情一涌而上;另一方面诗人巧借黄河的广阔来赞美友人的胸襟,用赞朋友的诗赠与友人,通过对友人品格、精神、风貌的着重描绘,最终来照见自己的襟怀与人格。君子之交淡如水,知己的高尚品格,不正是自己人格的真实写照么,否则道不同也不相为谋。诗人一生拥有遠大的理想与抱负,想在大唐盛世中里施展自己的才华,无奈世事难料,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仕途之路并不顺畅。在经历诸多磨难后,诗人虽失望过、苦闷过、哀怨过,但是当看到黄河的包容与辽阔后,内心也瞬间变得豁达从容。黄河母亲,给了诗人母亲般的亲切感,疗愈着诗人的内心。又如《塞上曲》:“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从古自今,战争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朝代的更迭多在战争中开始、战争中结束。而黄河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她不可避免的经历着太多的战乱、战事,她亲眼目睹一个个朝代的兴盛、一场场战争起落。国破家亡的衰败之景,妻离子散的人间悲苦,让华夏文明的“母亲”,内心饱受折磨与煎熬。也正是她多方面的独特,造就了无数诗人通过黄河这一意象,来抒发诗人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残酷的战事已从黄河这发生了转渡,暂时的休养给行军的士兵增添了几分欢乐与轻松。附近萧条不已,一望无际的大海寂静没有掀起一点风波。但即便如此,她依旧以包容的情怀,接受一个个朝代的更迭;依旧以伟大的情怀,去哺育一代代子民;依旧以的情怀,去传递无数文人内心的苦闷哀愁。李白借母亲之河,突出唐中后期战争的残酷,抒发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关怀,而最终是来反照诗人内心渴望实现理想抱负的宏大愿望。

三、飘逸诗风

李白清新自然、飘逸飞动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黄河流域的河山之助,得益于中原文化传统、风俗民情的哺育。

正如清人赵翼《瓯北诗话》(卷1)所评,李白诗歌“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铭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笔下的黄河,是“神识超迈,飘然而来”的奇特想象的产物。诗人的形象思维在宇宙天地中任意驰骋,天马行空,无所不至,无所不能至。黄河既可从天而降,一泻万里,奔腾不息,也能一把收拢,直落诗人胸怀之间;既能排山倒海,冲决一切,又能咆哮奔腾,声威如雷。这些都使黄河这一巨大的意象符号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雄浑、奔放、壮阔之美,充满了生命的动感。值得审视和把握的是,李白就是通过这种奇特的想象,通过黄河,集中体现诗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力量。

如《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从“天”入“海”,手法如此夸张、联想空间如此之大,从天到地的距离本是如此的遥远,本无过多关联,但诗人就是有这种独特而新奇的思维,短短的两句话,就轻而易举让读者在脑海中产生一种无法比拟的、雄浑的、壮阔的美。而上下两句正好形成呼应之势,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西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了舒卷往复的咏叹之味。如此短促的诗句,可以形成如此强大气势,可见诗人李白不一般的驾驭文字的能力。其实我们在对黄河这种雄浑、壮阔之美的镜像观照中,最让人感到惊心动魄的,并不在于它是否真的是从“天上来”的,而在于它那一泻千里,奔流不息的非凡气势。诗人以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既暗喻光阴如驹、人生易逝,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出自己生命的脆弱和渺小。又如,《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谷转秦地雷。”黄河奔腾万里,巨大的浪涛冲击着华山,形成的旋涡就像车轮般快速转动,发出的山摇地动的声音,如巨雷一样在秦川大地上回响。这是一首赠与友人的歌行诗,全篇充盈着浪漫气息,吟颂黄河中游峡谷段的壮观景色,貌似游仙诗,实则咏物抒怀。以浪漫的手法,将奇伟的山水和优美的神话传说巧妙进行结合,再加上诗人惯有的丰富的想象力,把黄河描绘得气象万千、雄伟无比。通过对大河奔腾的壮观之景的赞颂,窥照出诗人内心对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憧憬之情。其外,还有一首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公无渡河》中,“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之水自西而来,波涛汹涌,它似乎要冲裂昆仑,发出像猛兽一样咆哮的声音在万里之外,冲击着龙门。这两首诗中的黄河意象,都让人产生无限审美感受和体验,已不仅仅在于描繪出黄河的源流之长,更在于它那能撼山动地、冲决一切的巨大力量和豪迈气势。这就是说,李白的想象神奇,其根本源自诗人骨子里那种亘古未有的精神气质和巨大的人格力量。李白笔下的黄河,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阐释得淋漓尽致、深刻无比。

李白飘逸笔下的黄河,整体上始终给人以力量之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诸多诗句中对黄河形象的描绘和塑造,它们已不再是现实中流淌着的自然河流,而是诗人李白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进行诗意的情感化后再创造出来的巨大的艺术意象符号,亦即这种艺术意象符号是诗人对自然的黄河进行充分想象和高度艺术概括后,再创造的富有强大生命活力的审美对象和审美客体。在中华古典诗歌的史册里,李白注定是首页就要镌刻上的响当当的人物,李白的黄河诗,豪迈大气而又不失温情柔美,必将在黄河诗歌、黄河文学的艺林中大放异彩、永立巅峰。

参考文献:

[1]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林庚.诗人李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史念海.黄河颂[J].寻根,2002(04).

作者简介

唐尉,湖北民族大学2019级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李白母亲
母亲的债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