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7-28 01:59王俊
速读·下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程模式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

王俊

◆摘  要: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遵循适应需求、全面发展、全面相关和切合实际的原则,通过广泛调研、审视资源、整合差距、合理确定的方法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学科为基础,设置宽窄相宜、兼具复合性和应用性,并根据区域发展不断自我革新的专业模块;要以“学问导向型”和“学科导向型”为基础,搭建“学科实践型”课程模式。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供给主要存在人力资源丰富,但高质量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分布不均衡,人才供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笔者认为,湾区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着手建构,即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设置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与专业,并搭建相关的课程平台。

一、湾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

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既要全面考虑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要充分遵循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规律,同时还要认清湾区应用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因此,湾区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具体来说,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应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有力支撑,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必须紧扣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

2.全面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人才的培养在重视专业与职业发展的同时,也必然要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正如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 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 报告中提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使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已成为现今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3.整体相关

粤港澳大湾区的应用型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一定要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到该专业行业未来的技术走向。此外,在整体相关原则下,湾区应用型高校也要关注同类型高校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共同为社会输出人才。

4.切合实际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众多,教育资源丰富,高校与高校之间既有合作关系,也有竞争关系。要在众多教育资源中脱颖而出,就要充分审视学校自身现实状况如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在此基础上,再确定合理可行的培养目标,既不能超出能力之外,也不能妄自菲薄,以此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方法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关键和前提,那么什么样的目标是合理的,目标如何制定?根据人才培养的四大原则,可以把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1.确定需求

确定需求针对的是“适应需求”的原则,湾区应用型高校必须走出“象牙塔”为社会提供服务,所以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首要的就是开展广泛的需求调研,以确定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和具体要求。

2.审视资源

审视资源针对的是“整体相关”和“切合实际”的原则,一是对自身情况的判断,是一种“内省”,二是对学校所处环境的扫描和辨析,是一种“外视”。简单来讲,就是要在足够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对同类高校的基本情况、自身高校现有资源等情况进行分析。

3.整合差距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本院校的实际资源不一定是完全契合的,这就要求比较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即要在分析社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整合現有资源,将已有研究的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和现有资源进行对比,在对比中适当调整培养目标。

4.合理确定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战略地位,因此,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实际上涉及到国家政策、社会需求、高校定位以及人才发展等各方利益。因此,在前三个步骤完成的基础上,要综合考虑各方情况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

二、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趋势

(一)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的根本特征

面临同样的社会人才需求,影响高校专业设置的因素既包括一个学科、知识体系发展的需要,也包括社会分工、科技水平和劳动力供给的实际情况。但就应用型高校的性质而言,根本在于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应于当地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应用型高校需要不断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对学校的专业方向、专业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当某一类产业在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或未来规划中居于主导地位时,相应的专业设置的数量就越多,规模也较大;反之亦然。基于区域发展需要的不断自我革新成为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的根本特征。

(二)专业主导与学科支撑

学科与专业是紧密相连的,一般而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学科的发展和应用,二者都基于一定的知识体系,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统一于人才培养的过程。从高等教育的发展的角度,历史上大部分的高等教育都是以发展学科为主,其目的在于知识传承,培养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等职能的研究性、创新性人才,而专业只是为了实现学科所承担的人才培养职能而设置的。

作为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应用型高校有别于传统高校,因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产业发展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其关键在于专业教育,而非学科建设,学科对专业的主导关系,转变为专业为主导、学科为支撑的关系,人才培养目标决定需要哪种学科的那个专业内容,并选取不同的学科内容共同搭建社会需要的专业体系。

(三)复合性和应用性:宽窄相宜的专业设置原则

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培养既要有复合性,以面对湾区复杂的经济发展和竞争环境;也要有应用性,以适合湾区不断革新的产业升级需要。因此,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一方面,要重视拓宽专业的口径,确保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另一方面,要根据地方产业发展趋势,强调专业对社会的适切性和针对性,强化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从总体来看,应用型高等专业的设置要“以宽为主,宽窄适宜”,以满足我国本科教育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课程模式建构:属性、原则与基本框架

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会有不同的价值指导,会组合不同的专业体系和专业结构,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课程观和课程模式,即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和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观,以学问导向的课程模式和以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在此主要对课程模式进行分析。

(一)属性:“学科实践型”的课程模式

笔者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问为导向的课程和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进行了比较:

可以将两种课程模式归纳为:学问导向课程模式适用于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人才,其主要任务是理论研究,其特征在于工作内容的量化不确定性,研究者无法知道当下所研究的理论知识和未来的实践需要之间有什么样的密切的、固定的联系,只能“博而学之”,建立整体的理论框架;与之相反,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从一开始就面向生产管理,其未来的职业方向定位明确,职业技能界定清晰,知识结构相对固定,完全能以产业需要的素质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培养。

在高等教育的实施中,不可能存在纯粹的理论课程而无实践指导,也不可能存在纯粹的技术学习而无理论上的学习,一般都是介于两种课程模式之间的、有不同折中偏向的课程模式。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应用型高校,面对发展快速的经济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其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符合该区域发展的复合性人才,即既要求有较为宽厚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要面对湾区实际发展需要的专业和职业要求,这就决定了湾区高等教育的课程模式必然是一种混合模式,即“学科实践”导向的复合课程模式。

(二)原则

作为“学科实践”导向的复合课程模式,结合湾区发展的特征,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要涵盖该区域发展的行业、产业和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知识,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学科知识重组,紧随区域发展步伐,组建“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多方向”的课程组合。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湾区应用型高校的课程建构。

1.目标——适用区域经济发展

在课程建构上,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必须突出强调适应湾区科技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产业结构现状和发展方向,根据相应的人才需求及规格来确定课程内容及实施。

2.主线——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能力本位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区别于传统学术型教育的关键之所在,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将能力培养贯穿到课程建构的各个环节。

3.基础——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基于湾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应用新高校课程建构必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既包括相关专业传统的基础学科知识,也包括与之相对应的、系统的实践应用知识。

(三)课程平台的基本框架

湾区应用型高等教育的课程模式是“学问导向型”和“实践导向型”相结合的“学科实践”课程模式,既强调以学科为基础的知识框架的建构,又强调以实践应用为中心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其课程模式的建构必然分为两个并列的模块,综合学科导向和实践导向课程模式各自的优点,其基本框架如图所示:

平台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时必须保障的规格和要求,由学科或者专业相关的所有课程共同组成,按课程观可以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作为湾区的应用型高校,基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要突出强调实践课程的学习。而模块是基于专业分化的需要,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并体现该专业方向的特色。

综上,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复合应用型培养目标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模块,搭建“学科实践”型课程平台,依据湾区经济发展,不断自我革新,培养符合湾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彦斌等著.粤港澳大湾区与新时代应用型高等教育[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59-66.

[2]吴长汉.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6:26-29.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9.

[4]王莹.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學,2016:124.

[5]王彦斌等著.粤港澳大湾区与新时代应用型高等教育[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36.

广东科技学院“创新强校工程”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GKY-2020CQTD-8。

猜你喜欢
课程模式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