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窥镜下鼓膜修复术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2021-08-02 13:22张修周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7期

张修周

摘要:目的:探讨选用耳内窥镜下鼓膜修复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5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对照组(25例,鼓室成形术治疗)、观察组(25例,耳内窥镜下鼓膜修复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指标、疼痛程度、听力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手术用时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临床治疗中选用耳内窥镜下鼓膜修复术方案,可明显提高患者疼痛与听力水平的改善效果,有效促进其鼓膜恢复,可获得更理想的治疗有效性,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修复术;耳内窥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7-176-0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属于耳鼻喉科中较常出现的疾病之一,疾病的发生大多是因较强的细菌毒性、急性炎症无法及时得到合理的治疗所致[1]。是患者听力损伤的主要因素[2]。临床上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基本的治疗原则为消除病灶、控制感染度、改善患者听力及确保引流畅通[3]。有研究显示,耳内窥镜手术在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临床治疗中选用耳内窥镜下鼓膜修复术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資料

选取50例于2019年7月-2020年2月进入本院诊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2~50岁,平均(35.7±14.7)岁;病程:4.2~8.4年,平均(5.2±2.7)年。观察组25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13~50岁,平均(35.2±14.4)岁;病程:4.4~8.8年,平均(5.1±2.2)年。两组患者性别、病程、年龄等人口统计学资料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本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获得批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听力学检查获得确诊[7];②无手术禁忌证;③签署相关知情文件;④咽鼓管功能良好。排除标准: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期者;②存在重要脏器(心、肾、肝等)严重功能不全者;③伴中耳癌、结核性、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者[8];④存在神经系统疾病、认知障碍、精神性疾病,治疗依从性差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⑥耳廓畸形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鼓室成形术治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局麻,取半侧卧位,于患者耳后合适部位行一切口;分离外耳道皮瓣后,将乳突轮廓切除,并磨低外耳道后壁;将耳内病变组织彻底清除,摘除残留锤骨头、钻骨,重建听骨链后,对受损鼓膜进行修复。

观察组患者于耳内窥镜下实施鼓膜修复术,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局麻,取半侧卧位;将耳内内窥镜置入观察鼓膜,根据鼓膜穿孔大小选择适宜耳屏软骨膜,将其晾干备用;在距穿孔内缘1 mm左右处应用显微钩针将上皮层切开,清除穿孔边缘上皮;将直角刮匙于穿孔部位伸入股室,刮除穿孔缘1 mm处的上皮,形成新创面,制作血管床;使用浸有生理盐水的明胶海绵颗粒填充鼓室;将耳屏软骨膜修剪后铺平,采用内置法于穿孔缘下将其植入,超出穿孔缘1mm左右,将耳内镜撤出。

两组患者均给予外耳道明胶海绵填塞,并置入无菌海绵,术后均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感染.

1.4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相关手术指标以及疼痛情况。手术指标包括手术出血量、手术用时、住院时间等。疼痛程度评估标准:应用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术后1h的疼痛情况,总分为0~10分,其中疼痛剧烈,无法忍受计10分;无疼痛感计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重[9]。②观察对比患者听力改善情况以及鼓膜恢复时间。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骨传导听阈与空气传导听阈进行测量,并对比两组患者鼓膜恢复时间。采用MadsenOB-822型听力计和B-71型号耳机对患者的听阈值进行测量。空气传导听阈值:以空气传导耳机所发出的声信号经被试者外耳和中耳直接传至内耳来测量;测量骨导时需采用窄带造影掩蔽侧耳。③疗效及并发症。临床疗效评估标准:患者耳痛、鼓膜充血等症状完全消失,对比治疗前,气导听阈改善超过20dB,听力恢复常态即可判断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与听力均有明显改善,对比治疗前,气导听阈改善10~20 dB即可判断有效;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未达到以上所述标准即可判断为无效[10]。总疗效为显效率与有效率总和。

1.5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 22.0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学分析,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计数数据描述形式为百分率,比较行χ2检验;计量数据描述形式为标准差“”,比较行t检验。

2.结果

2.1两组相关手术指标及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手术用时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相较无明显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听力改善情况及鼓膜恢复时间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空气传导听阈与骨传导听阈等指标水平相较无明显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空气传导听阈与骨传导听阈等指标水平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均较对照组大,鼓膜恢复时间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2.3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8.00%,相比对照组的60.00%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显著更低(P<0.05),见表3。

3.讨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属于炎症感染性疾病,主要指中耳黏膜、骨膜,甚至是骨质等组织出现慢性化脓性炎症。该种疾病的病变部位主要是鼓室,且咽鼓管、乳突和鼓窦等均会受到累及,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和间歇流脓等症状[4-5]。因该病症的病程较长,且易引起感染,若疾病发作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对患者日常生活与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的鼓室成形术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使患者听力得以恢复,但该种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征,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无法得到良好的预后效果。鼓膜修复术中的修补材料主要是来至耳垂后端的脂肪组织,因此能较好地支撑耳部上皮与皮内细胞,有利于提升鼓膜愈合速度,具有取材方便、高稳定性以及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等特征,有利于提升患者听力。其光源更为明亮,图像分辨率高,可确保手术视野的明亮,获得较为清晰的图像,并能对外耳道、鼓膜进行全面性观察,及时发现隐匿性病灶,提升手术效果;进入中耳腔、鼓室和鼓膜及外耳道等解剖结构,对耳内镜镜头进行调节与移动,可清晰探查窦腔、中耳鼓膜、鼓室,有助于改善气导与骨导听阈;术中无需频繁调整患者头部,可降低手术用时;并能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康复速度,减少住院时间。进一步降低术中出血量与疼痛度;耳内镜下实施手术时,无需在外露皮肤上行切口,且手术用时短,可进一步控制手术出血量,降低患者疼痛感。

综上所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临床治疗中选用耳内窥镜下鼓膜修复术,可明显有效改善患者听力,缓解其疼痛度,提升鼓膜恢复速度,治疗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少,手术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杨洁,王艳琦,孙家强,等. 咽鼓管解剖和功能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33(12):1121-1124.

[2]吴琦,彭皎皎,郑虹. 术前耳分泌物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术后干耳的影响[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33(5):398-401.

[3]苏莉莎,彭涛,冯俊. 慢性中耳炎细菌学动态研究及在细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學,2019,38(4):1747-1753.

[4]熊素芳,王美荣,马维瑾,等.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9,27(2):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