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康复护理在中风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2021-08-02 15:21石娟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7期
关键词:生活能力肢体功能

石娟

摘要:目的 分析个体化康复护理在中风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偏瘫患者94例,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47例,为常规干预,观察组47例,为个体化康复护理,对比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差异较小(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差异小(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 中风后偏瘫患者接受个体化康复护理时不仅可有效提升患者肢体功能,同时也可提升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个体化康复护理;中风后偏瘫;生活能力;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7-326-01

中风为人类严重的疾病杀手,主要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发的脑血管痉挛、闭塞,进而使得脑局部循环障碍,不仅病死率高也有致残率高的问题,约3/4中风患者会发生偏瘫后遗症。此种疾病除药物治疗外联合康复护理也十分重要,但由于患者长期卧床,行动不便,常会出现消极、悲观等情绪,使得疾病恶化,影响康复。个体化康复护理时不仅可提升疾病治疗信心,同时也可促进肢体功能康复[1]。现选取我院中风后偏瘫患者,对比各种护理方式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94例中风后偏瘫患者,对照组47例,男23例,女24例,年龄52~82岁,平均病程(72.16±2.27)岁,病程2周~3个月,平均病程(1.35±1.27)周;观察组47例,男22例,女25例,年龄51~85岁,平均病程(72.28±2.39)岁,病程2周~4个月,平均病程(1.46±1.30)周,基础信息差异小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早期为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治疗,依据医嘱每天训练2次,每次至少30min,叮嘱患者尽可能自主进食。

观察组为个体化康复护理。个体化护理核心为患者,主要目的为帮助患者达到精神、心理、躯体全方位康复。个体化护理前首先为患者家属讲解患者病情、心理变化,让家属接纳患者,鼓励患者和家属过沟通交流,减少对患者疾病的厌恶心理,进而减轻家庭压力,建立家庭康复支持系统,患者锻炼时由家屬监督,提升康复训练效果。

上肢功能训练。康复师指导患者健侧手臂拉动患侧手臂,将健侧下肢放置于患侧膝盖,自然从膝盖滑动至脚踝,每组10次,患者床头放置牵引绳,一端栓紧之后,鼓励患者健侧手臂发力尽量自主翻身。

坐位、站位训练。床头抬高30°,健侧发力完成坐位动作,之后依据动作熟练度逐步降低床头高度。站立训练时,指导患者将重心放于健侧肢体,保证患者站立稳定,逐步将重心转移至患侧,依据身体状况确定站立时间。

行走训练。站立训练完全掌握后进行行走训练,指导患者适应腿部感觉,并在康复师指导下完成抬腿、被动行走等动作,并需严格控制行走时间。

1.3观察指标

(1)对比患者肢体功能评分。主要使用Fuge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分为上肢功能(66分)和下肢功能(44分)两部分,得分越高运动功能越强。(2)对比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主要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量表,从洗澡、如厕、修饰、床椅转移、进餐、平地行走等方面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4统计学方法

SPSS23.0软件,以X2检验计数资料(%、n),以t检验计量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肢体功能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差异较小(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

2.2 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差异小(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

3 讨论

中风后偏瘫为患者常见疾病,主要原因为大脑神经元细胞坏死,进而使得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偏瘫,严重影响正常生活[2]。传统干预方式虽然也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但更多以护理流程为主,并未分析患者心理情况和具体需求。个体化康复护理时则以患者为核心,护理之前为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指导,主要目的为帮助患者营造良好康复干预环境[3-4]。在为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依据患者自身情况,从上肢功能锻炼开始,逐步进行坐位、站位、行走训练。上肢功能训练时主要以引导患者健侧带动患侧运动为主,站位和坐位等其他训练也以患者自主康复锻炼为主,均为从被动至主动的过程。对比各种干预方式下患者康复效果时发现,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种情况主要和锻炼时家属更为配合,患者主动性得到提升,进而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效果更优。对比患者生活能力评分时发现,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更高P<0.05。由于患者由被动至主动,逐步提升锻炼效果,因此生活能力评分更高。

综上所述,为中风后偏瘫患者予以个体化康复护理时可有效提升肢体功能,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玥, 杨钧.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的临床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20,30(10):218-219.

[2]苏锫锫.情志干预结合康复护理对老年卒中后偏瘫患者心理及生理状态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0,33(1):290-291.

[3]马丽.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0,52(11):90-92.

[4]张文. 探讨神经内科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用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14(9):227-229.

猜你喜欢
生活能力肢体功能
浅谈如何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生活能力
减少幼儿调皮行为的策略
内侧柱支撑重建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
综合性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影响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抑郁症状及生活能力相关性分析
卒中单元康复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浅析早期健康教育对促进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有效性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社区综合康复的疗效观察
康复介入时间对小儿中重度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