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在骨科卧床患者预防便秘中的应用及研究

2021-08-02 16:52谭彩慧陆美娇罗苏陆定贵杨成亮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7期
关键词:穴位按摩

谭彩慧 陆美娇 罗苏 陆定贵 杨成亮

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适宜技术在骨科卧床患者预防便秘中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创伤骨科卧床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20年4月—2020年12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归纳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0例,實验组予以穴位按摩的中医适宜技术,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分析2组应用价值。结果 实验组各项指标恢复状况明显短于对照组,包括腹胀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P<0.05);实验组总优良率分别为97.50%、75.00%,实验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科卧床患者预防便秘中实施穴位按摩的中医适宜技术可获得显著价值,能够有效提高优良率,缩短住院时间、排便时间以及腹胀恢复时间。

关键词:中医适宜技术;穴位按摩;骨科卧床患者;预防便秘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7-420-01

骨折作为一类突发事件,诸多患者骨折后需长期卧床休息,限制其活动,进而降低胃肠蠕动减慢,增加便秘发生率,加之排便环境及方式的改变,导致排便放射受到抑制,最终造成便秘[1]。目前,临床通常选择调整饮食,胃肠减压、灌肠、肛门排气、服用多种泻药等方式来改善便秘状况,但长期使用泻药可产生一定依赖性,造成肠蠕动反应逐渐降低,使肠道失去张力,自主排便放射减弱,进而无形中增加便秘程度[2]。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技术不断完善,中医护理技术重视程度也随之上升,穴位按摩护理技术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在骨科患者中较为少见[3]。故本文通过穴位按摩的中医适宜技术,观察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状况,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80例创伤骨科卧床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20年4月—2020年12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归纳为实验组、对照组,各40例,男女比例分别为:19:21、20:20例,年龄分别为24—71岁、25—72岁,均值分别为(45.45±1.35)岁、(44.42±1.12)岁;两组基础信息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4]:(1)均由骨折诱发腹部胀气,且长期卧床诱发便秘;(2)神志清楚、思维能力及判断力正常患者;(3)能够顺利完成试验,且签署知情同意书;(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5]:(1)属于妊娠期、孕妇女性;(2)伴有无出血性疾病、瘢痕、皮肤破损等部位;(3)经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溃疡、炎症、肿瘤等器质性病变;(4)存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5)无法顺利完成试验,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护理,遵医嘱予以对症干预措施,如灌肠、调整饮食,胃肠减压、灌肠、肛门排气等。实验组则实施穴位按摩的中医适宜技术,具体如下:合理制定腹部穴位按摩操作流程,收集腹部穴位按摩患者基础信息,以利于观察预后效果。用物准备:按摩油、棉签、纱块、必要时备屏风、毛毯等。护理人员需修剪指甲,站在患者右侧,选择按摩油进行均匀涂抹后实施操作,操作者双手重叠,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通过大鱼际肌和掌根着力,随着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方向反复按摩,由中脘穴,顺时针推至左侧天枢穴、气海穴、右侧天枢穴,力度适宜,促进腹部下陷1—2cm,幅度由小至大,每日早餐后30min实施,时间维持10—15min。定穴位:中脘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天枢穴:位于脐两侧,脐中水平线旁外各2寸。按摩期间需判断患者对手法的反应,及时调整手法,每次结束后需判断按摩效果。

1.3观察指标

(1)观察2组各项指标比较,腹胀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2)优良率判断标准[6],优:患者经腹部穴位按摩24h之内能够自主排便;良:患者48h内可自主排便;差:48h之后仍伴有腹胀,无法自主排便,总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各项指标比较

实验组腹胀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优良率比较

实验组总优良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见表2。

3讨论

中医认为,便秘是由脏腑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紊乱,使脾胃运化失司,大肠传导功能降低,最终造成糟粕内停[7]。同时伴有热灼伤津,津液缺陷而无法下润大肠,使大便干结。而气血两虚,可造成大肠传导功能降低,进而诱发不同程度的便秘。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技术不当完善,中医护理发展和国际交流日益增加,中医护理逐渐引起国内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凭借着简、便、廉、验等优势,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8]。而穴位按摩属于一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其始于《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散难,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之”。穴位按摩主要通过中医理论为核心,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采取按摩为主要施治[9]。刺激机体特定穴位,激发人经络之气,促进气血运行,进而达到行气活血效果。相关研究证实,穴位按摩能够通过神经、经络传导放射效果,合理刺激肠道,起到温中去湿、调理气机、扶助正气、脾气得运、畅通经络等作用,进而完善胃肠动力,软化通畅大便[10]。而穴位按摩操作机理:气海穴能够调整三焦气机,起到温补下元作用;而中脘属于胃募穴,其具有理气和胃功能;天枢穴属于大肠募穴,其能够起到理气散结、通调脏腑之功效。本文研究发现,实验组各项指标恢复状况明显短于对照组,分析原因:穴位按摩能够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淡化一定程度的疼痛,且改善睡眠状况,进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腹胀恢复、肠鸣音恢复。同时穴位按摩可结合结肠走行方向实施按摩,合理刺激肠蠕动恢复,促进肠道内多余气体排出,且通过穴位刺激能够有效改善胃肠及脏腑功能,积极规避便秘发生[11]。另研究显示,实验组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穴位按摩属于中医按摩推拿的范畴,通过合理、准确的手法,作用于机体穴位,通过穴位刺激,起到舒经通络、活血祛瘀等作用,进而达到防病、防治、强身健体目的。同时诸多穴位联合刺激,可起到一定协同作用,进而充分发挥调整气机、调整脏腑功能,积极改善腹胀、便秘等症状。

综上所述,骨科卧床患者预防便秘中实施穴位按摩的中医适宜技术可获得显著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叶菀,庞书勤,丁玉兰,等.砭石穴位按摩预防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便秘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20,34(2):347-350.

[2]俞娇鸯.吴茱萸敷脐配合穴位按摩对骨科术后老年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6,32(1):74-76.

[3]刘兵.穴位按摩护理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便秘效果评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1):136-138.

[4]钟文,黄慧芬,孙巧玉.穴位按摩护理改善胸腰椎骨折术后腹胀、便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17):174-177.

[5]郑晓捷,郑沐欣,柳思露,等.四子散热敷腹部穴位预防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术后便秘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8,34(19):3304-3306.

[6]邵月琴,丁文鸽.通腑脐贴膏脐部贴敷配合穴位按摩对腰椎术后便秘病人胃肠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9,23(7):1465-1468.

[7]张晓军.中药敷脐联合穴位按摩在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2):384-387.

[8]杨璐,衣欣,王晓宁,等.便秘推拿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老年气虚血瘀证心力衰竭患者便秘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7):1359-1362.

[9]徐金辉,张飞.自制济川煎颗粒结合穴位贴敷按摩在血液透析脾肾阳虚型便秘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8):3362-3364.

[10]陈菲菲,陈玲,陈晓敏,等.子午流注穴位按摩配合耳穴压豆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便秘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0,52(13):183-186.

[11]楊为霞,陈兆洋,王金华,等.加味济川煎联合穴位按摩对慢性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血清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37(4):151-153.

2020 年百色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 合同编号:百科20202518

猜你喜欢
穴位按摩
子午流注辰时、巳时穴位按摩改善乳腺癌化疗后延迟性呕吐的临床研究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肺炎疗效观察
艾灸配合穴位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
运动联合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
经络拍打结合穴位按摩用于输尿管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后的排石疗效
罗浮山百草油穴位按摩缓解头痛86例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配合头皮花针治疗化疗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观察
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热敷与穴位按摩对初产妇乳房胀痛及泌乳的影响
中药封包联合穴位按摩在人工流产术后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