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克芦丁联合丁苯酞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1-08-03 10:36李敏许昌市立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河南许昌461000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12期
关键词:芦丁丁苯缺血性

李敏(许昌市立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河南 许昌461000)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发病迅疾,病情进展快,预后差[1]。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已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2]。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患者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短时间内脑组织神经细胞发生死亡,患者治疗后多遗留有相应的神经症状[3]。目前,临床对于此类患者主要应用药物治疗,常见的有丁苯酞,丁苯酞可抑制脑内炎症反应,加快新生血管的生长,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4]。然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由于血管堵塞引起,故单独应用丁苯酞无法有效预防术后复发。曲克芦丁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对脑神经具有保护作用[5]。本研究利用曲克芦丁与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探讨其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2)合并轻度神经功能受损;(3)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低于31分;(4)患者遵循知情同意原则。排除标准:(1)脑出血者;(2)对曲克芦丁或丁苯酞过敏者;(3)合并血压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4)近期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者;(5)近期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者;(6)重度肝、肾功能障碍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3.29±6.80岁;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10.83±2.63h;平均NIHSS评分15.48±2.18分;发病位置:脑叶12例、基底节26例、小脑7例、脑桥5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4.29±7.04岁;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11.05±2.50h;平均NIHSS评分15.20±2.20分;发病位置:脑叶14例、基底节25例、小脑6例、脑桥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丁苯酞100mg/次,2次/d,早晚各1次。观察组合用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吉林四环制药有限公司)10mg溶于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d。

1.3 临床观察指标 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细胞计数仪);以酶联免疫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疗效评价:治愈(NIHSS降低90%~100%,无病残)、显效(N IHSS降低46%~90%,1~3级病残)、有效(NIHSS降低18%~45%)、无效(NIHSS降低低于17%)。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与效率为98.00%(49/50),高于对照组的78.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FIB、D-D、PLT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FIB、D-D、PLT水平升高,但观察组上升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比较(±s)

n FIB(g/L) D-D(mg/L) PLT(×109/L)前后前后前后观察组对照组50 50 t P 1.99±0.32 2.02±0.29 0.491 0.624 2.31±0.30 3.08±0.37 11.430<0.01 0.41±0.09 0.42±0.10 0.526 0.600 0.90±0.20 1.91±0.38 16.631<0.01 61.23±7.89 61.72±8.48 0.299 0.766 70.29±9.38 85.43±10.68 7.532<0.01

2.3 两组炎症因子及NIHSS评分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IL-8、TNF-α、hs-CRP、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L-8、TNF-α、hs-CRP、NIHSS评分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因子及NIHSS评分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炎症因子及NIHSS评分水平比较(±s)

n IL-8(μmol/L) TNF-α(μg/L) hs-CRP(mg/L) NIHSS评分(分)前后前后前后前后观察组对照组50 50 t P 30.48±4.50 31.23±4.57 0.827 0.410 15.63±3.77 20.98±4.21 6.694<0.01 16.87±2.84 16.79±2.70 0.144 0.886 6.78±1.76 10.91±2.29 10.111<0.01 15.09±2.88 15.42±2.91 0.569 0.570 7.02±1.67 10.89±2.19 9.936<0.01 14.38±1.58 14.45±1.61 0.219 0.827 7.47±1.36 11.30±1.90 11.591<0.01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由于脑组织缺氧缺血,诱使脑内释放大量的氧自由基,进而对脑神经造成损伤[8]。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2周内是脑细胞坏死、凋亡及脑内炎症反应的关节时期,故在此期间实施科学有效的治疗对改善患者症状至关重要[9]。为探寻有效的方案用于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采用曲克芦丁与丁苯酞联合治疗。

丁苯酞可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合成活性氧,发挥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且丁苯酞可改善脑内的能量代谢,解除血管痉挛,保护脑神经[10]。曲克芦丁可促进谷氨酸再摄取,保护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曲克芦丁还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率提高血红蛋白的载氧量;此外曲克芦丁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管堵塞,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合用曲克芦丁患者临床疗效较好,表明二者合用优于丁苯酞单药治疗。FIB是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可与血小板共同促进血栓的形成。D-D是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可与纤维蛋白单体相互交织,并在肌原蛋白的作用下形成坚固的凝聚物。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合用曲克芦丁治疗患者D-D、FIB及PLT水平均低于丁苯酞单用,表明曲克芦丁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IL-8是趋化中性粒细胞,其水平与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TNF-α可发挥诱导炎症因子转移的作用,加重脑组织的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合用曲克芦丁治疗患者IL-8、TNF-α、hs-CRP均较低,提示联合治疗的效果更佳,可能与二者合用可抑制氧化应激损伤,避免血管痉挛,抑制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综上所述,曲克芦丁联合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凝血功能及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猜你喜欢
芦丁丁苯缺血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苦荞中芦丁和槲皮素对淀粉消化酶的抑制能力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环保低成本型高分子复合材料 人造草坪足球场地开发与实现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小血管病的有效性探究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荞麦中芦丁的工艺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微型化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