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酮胶囊辅助宫腔镜手术在子宫内膜息肉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2021-08-03 10:36卓晓祝王燕兰莫小余许翠娇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广东湛江524043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年12期
关键词:黄体酮息肉宫腔镜

卓晓祝,王燕兰,莫小余,许翠娇(湛江市第一中医医院,广东 湛江524043)

子宫内膜息肉(EP)为局灶性良性增生,由子宫内膜基底层向宫腔内突出,可为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主要为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体,在宫内膜病变中较为常见。目前治疗EP主要以宫腔镜切除为主,不仅手术创伤较小,还能观察到宫腔内膜变化,尤其是直径较小的息肉也能在显示器上清晰显示[1]。但由于宫腔镜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术后内膜残存风险较高,易导致术后复发。而黄体酮胶囊为外源性口服补充激素药物,能促使子宫内膜向分泌期转化,抑制其过度增生[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黄体酮胶囊辅助宫腔镜手术在EP治疗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EP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观察组年龄25~39(32.18±3.36)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5~25(21.58±2.78)kg/m2;其中单发息肉19例、多发息肉1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4~38(32.12±3.27)岁;BMI 18~24.8(21.62±2.83)kg/m2;其中单发息肉20例、多发息肉13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妇产科学》中诊断标准[3];(2)经阴道超声、子宫内膜活检确诊;(3)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近期服用过激素类药物;(2)生活不规律或存在吸烟、酗酒等嗜好;(3)合并纵膈子宫、子宫肌瘤等其他妇科疾病;④合并恶性肿瘤、严重感染。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宫腔镜EP切除术:手术时间定为经期结束3~7d,术前清洗阴道、备皮,局部消毒并常规麻醉,膨宫液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压力控制在80mmHg~100mmHg,逐渐扩张宫颈至8.5号,将宫腔镜置入,观察EP位置并对其蒂部进行电切,避免对子宫内膜造成损伤,使用电凝止血;观察无活动性出血、息肉完全切除后,将宫腔镜、器械退出。术后常规口服阿莫西林胶囊(生产厂家:涛生制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4022208)0.5g,3次/d,连续服用5d。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后5d开始口服黄体酮胶囊(生产厂家:浙江仙琚制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3020828),服用14d后;再于月经第1次来潮后5d继续服用21d,以21d为1疗程,均为100mg/次,2次/d,共服用3个疗程。

1.4 临床观察指标 (1)通过门诊随访至术后6个月,使用超声诊断仪(型号:LE-20,中科乐普医疗技术)测定术前、术后6个月患者子宫内膜厚度(ET);采集患者静脉血5mL,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型号:BK-300A,倍肯恒业科技)测定血红蛋白(Hb)水平;使用月经杯测量患者月经量。(2)术后3个月、6个月行超声检查患者EP复发情况,计算EP复发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ET、Hb、月经量比较 术前,两组ET、Hb、月经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ET、月经量较术前明显降低,Hb水平较术前升高,观察组ET、月经量低于对照组,H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ET、Hb、月经量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前、后ET、Hb、月经量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ET(mm) Hb(g/L) 月经量(mm)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6个月对照组观察组n 33 33 t P 12.58±2.73 12.65±2.78 0.103 0.918 3.38±1.32*6.34±1.98*7.146<0.01 71.69±6.54 71.52±6.42 0.107 0.915 118.39±10.28*98.36±8.78*8.511<0.01 342.83±18.64 339.54±18.59 0.718 0.475 93.42±8.54*158.63±11.07*26.793<0.01

2.2 两组EP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EP复发情况比较[n(%)]

3 讨论

EP主要由子宫内膜间质、腺体组成,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内分泌、代谢、菌群失调及言行刺激等因素等密切相关,其中内分泌因素可影响子宫内膜生长发育。在正常月经周期中,孕激素、雌激素受体在内膜中的含量规律变化,且在间质细胞、腺体细胞中表达处于平衡状态,可调节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生长[4]。而当机体内分泌紊乱后,子宫内膜雌激素敏感性升高,可导致在后半周期内子宫内膜仍继续生长,同时在EP增生期,孕激素缺乏,且EP对孕激素反应性降低,导致雌激素表达持续升高,形成EP[5]。

宫腔镜手术被广泛应用于EP切除中,能在宫腔镜下观察到EP数量、结构,并辨别EP血供情况,在尽量减少出血的情况下,将EP切除[6]。但由于EP蒂部为纤维结缔组织,在手术时难以完全切除,部分患者存在内膜残留,对手术效果造成影响,且增加复发风险,不仅需要通过二次手术切除,也给患者心理、经济造成巨大负担[7]。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观察组ET、月经量低于对照组,H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黄体酮胶囊辅助宫腔镜手术治疗EP,可减小患者子宫内膜厚度。黄体酮胶囊为天然孕激素药物,可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对子宫内膜生长及排卵起到抑制作用;同时能抑制卵巢功能,使雌二醇水平降低,抑制子宫内膜生长[8]。而雌激素不仅能促使内膜细胞增殖,同时可诱导环氧合酶-2合成,使芳香化酶活化,升高前列腺素E2表达,进一步加重子宫内膜异常增生,而黄体酮胶囊通过补充孕激素,能抑制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减少月经量,改善患者贫血情况[9,10]。另外,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黄体酮胶囊辅助宫腔镜手术治疗可降低EP患者术后复发率。主要是由于口服黄体酮胶囊,可补充体内孕激素水平,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使体内促黄体素、促卵泡素降低,通过结合孕激素受体,使子宫内膜间质蜕膜化,达到萎缩内膜的作用,从而降低术后EP的复发风险[11,12]。

综上所述,黄体酮胶囊辅助宫腔镜手术治疗EP,可降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减少月经量,改善贫血情况,且术后复发率低。

猜你喜欢
黄体酮息肉宫腔镜
宫腔镜技术培训教学模式探讨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先兆流产患者应用黄体酮治疗的疗效观察
戊酸雌二醇治疗黄体酮胶囊配伍治疗不完全性药物流产的临床观察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宫腔镜下电切术与刨削系统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比较
宫腔镜下诊刮电切术和冷刀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对比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宫腔镜联合腹腔镜对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作用及预后分析
黄体酮是保胎的“灵丹妙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