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殖民阐释与反思

2021-08-03 20:52侯大千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殖民原住民劳工

摘 要:殖民在21世纪已成为历史,但关于殖民的文学记述仍在不断涌现。日本作家的殖民书写向来因其国籍而备受关注。在小说《1Q84》中,村上春树塑造了开拓移民、朝鲜劳工后裔和殖民地原住民等形象并描述其在殖民时期的经历和创伤,以此对殖民问题进行多重文学阐释,并表达了否定态度与反思。然而《1Q84》对殖民加害者形象的回避以及对受害者无差别、扁平化的“失焦”阐释,是村上殖民反思的局限。

关键词:村上春树 殖民阐释 《1Q84》

20世纪上半叶,日本在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曾对东北亚地区进行殖民侵略。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对日本殖民史的阐释以及对其制度性根源的反思曾屡次出现。《1Q84》出版于2009年,在小说中,村上通过描述开拓移民、朝鲜劳工后裔和殖民地原住民在殖民时期的经历和创伤,对殖民问题进行了多重文学阐释,并表达了否定与反思。《1Q84》的殖民阐释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殖民相关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殖民经历的创伤书写。这些阐释源自村上的殖民反思,与20世纪的日本殖民史紧密相扣,体现出一定的进步性,但同时也存在暧昧与局限性。

一、村上春树的殖民思考

自20世纪80年代起,对殖民的阐释和思考就在村上作品中屡次出现。《去中国的小船》(1980)刻画了主人公对中国人的负罪感,有学者指出,这种负罪感暗指日本人因侵华历史而对中国人怀有的罪恶感。 a1986年后,村上旅居海外,开始以旁观视角对日本制度和历史进行反思。1994年,村上访问殖民时期的诺门罕战役遗址,指出鼓吹殖民的体制是一种拿平民当“无名消耗品”的“封闭组织”b, 这种“封闭组织”若持续存在,日本人仍会成为“无名消耗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作为一个日本人”,“我们将去哪里”的问题。c

此后,殖民阐释在村上作品中开始逐渐“显化”,一方面体现为对战争暴力性的描述,如《奇鸟行状录》(1995)、《海边的卡夫卡》(2002)、《天黑以后》(2004)中均描绘“二战”期间的残酷场面,《刺杀骑士团长》(2018)涉及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数据和证词;另一方面体现为个体创伤书写,如《刺杀骑士团长》中继彦因参加“南京攻城战”d而心灵受创,割腕自杀,对殖民暴力性和创伤性的描绘传达了村上的否定与反思。

村上對殖民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曾数度引起日媒乃至公众的批评,甚至有学者称之为迎合东亚市场的有意之举。但无论如何,村上通过对殖民暴力性及创伤性的描述,传达了其否定和反思态度,本身值得肯定。然而,村上小说殖民书写中加害者形象的缺失和受害者形象的“失焦”是其局限所在,这一点在《1Q84》中尤为明显。

二、《1Q84》的殖民阐释

《1Q84》主要通过个体形象塑造和创伤书写实现殖民阐释。小说中,开拓移民、朝鲜劳工后裔和殖民地原住民三类人物代表殖民带来的三类创伤:归属感缺失、身份认同障碍和传统文明受损。他们的遭遇和命运传达了村上对殖民的否定和反思。

(一)开拓移民——归属感缺失

天吾的父亲是《1Q84》中的重要人物。他一方面影响着主人公天吾的心理状态,间接决定了小说的情节走向,更重要的是,他的满蒙开拓团成员身份及遭遇,是《1Q84》殖民阐释的重要环节。

“开拓团”是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形式之一。“九一八”事变后,广田弘毅内阁将“二十年移民百万户计划”列为基本国策,主张大肆进行殖民掠夺。e 在政府宣传的煽动下,大批日本农业贫民进入满洲(现东北和蒙东)垦殖。至1945年8月,满洲的开拓移民达约十万户(30万名),集中分布于三个地带:“开拓第一线地带”即与蒙苏接壤的边境;“第二线地带”指兴安岭、松辽平原地区;“第三线地带”即铁路沿线及重要城镇。f《1Q84》中,天吾父亲出生于日本东北的佃农家庭,十几岁时为谋生加入满蒙开拓团。小说中描述的开拓团经历与现实贴合程度极高,具体细节如垦殖地点、任务、开拓团性质等都与史实高度吻合。

从地理位置上推测,天吾父亲处于“开拓第一线地带”。小说中,他抵达中国后从大连乘火车到中蒙边境,日本战败后,他又“快马冲到火车站,挤上了开往大连的倒数第二班火车”g。当时,毗邻蒙古且与大连通车的只有满洲里车站。天吾父亲骑马可抵达该车站,说明其开拓团就在附近,属于“开拓第一线地带”。

从开拓团性质来看,天吾父亲应该隶属于“义勇队开拓团”。书中描述,他去满洲前曾接受军事训练;抵达满洲后“分到了耕地、农具和步枪”h,可见其任务不仅是垦殖,还带有军事色彩。史料记载,当时只有第一线地带由义勇队开拓团驻戍,他们“不仅具有一般农业移民的作用,而且更多的是具有军事作用”i,“必要时充作兵站和据点”j。

结合驻地和年龄来看,天吾父亲的情况又与“青少年义勇队”吻合。青少年义勇队 “成员多是无继承权的……由日本佃农的次子或三子、四子组成”k,他们垦殖、军备任务兼有,是“日本侵略军的现地兵源,又是战时守备铁路、军用设施和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别动队”l。天吾父亲在佃农家庭排行第三。小说中,他在退休后第四年(1984年)去世,按日本法定退休年龄(60岁)计算,他生于1920年前后,加入开拓团时不足20岁。基本情况与“青少年义勇队”一致。

村上集中笔力描述了开拓团的经历给天吾父亲带来的身心创伤。第一线地带位于边境,环境恶劣,并非政府宣传的富饶之地,他依靠政府补助才勉强生存。肉体消磨尚可忍耐,心灵创伤则难以磨灭。日本投降前,伪满政府人员得到消息提前溃逃,开拓团移民却被当作对抗苏军的防线蒙在鼓里,成了“弃民”和“炮灰”。“弃民”经历极大地唤起了天吾父亲对“社会归属感”的渴望,集中体现为后来他对NHK收款工作近乎病态的痴迷:失忆后他只记得收款话术;弥留之际其灵魂还去敲门收费;立遗嘱要求穿工作服下葬……之所以如此痴迷,因为这项工作让他 “终于在图腾柱的最底端确定了自己的位置”m,找到了归属感。

开拓移民作为日本帝国的殖民工具,严格来讲是殖民侵略的间接参与者,但在小说中,天吾父亲无疑以无辜受害者的形象出现,或者如前文所讲,是殖民活动的 “无名消耗品”。

他對工作的病态痴迷及因此酿成的悲剧,直接原因在于开拓移民经历引发的对社会归属感的强烈渴望,根本原因则是日本的社会体制和殖民历史。日本社会包容性小,个人必须稳固位置,否则会被体制“过滤”;而在殖民时代,他作为渺小的个体无法控制自己成为“弃民”的命运,因而才生发出对社会归属感的强烈渴望。

(二)朝鲜劳工后裔 —— 身份认同障碍

朝鲜裔日本人Tamaru是《1Q84》殖民阐释的重要一环。他出生于日本殖民地桦太的一个朝鲜劳工家庭。他两国三地的身份背景以及因此造成的身份认同障碍,是村上表达殖民阐释和反思的重要方面。

朝鲜劳工是日本东亚殖民的产物。当时,为缓解劳动力亏空,镇守开发新殖民地,日本在朝鲜强征劳工,为殖民活动提供人力。截至1944年,有约200万n名朝鲜劳工被“被强制押送到日本,在民族歧视和压迫下被迫服苦役”o。小说中Tamaru的父母就是被强征至桦太的朝鲜劳工。

殖民地服役的朝鲜劳工战后大多成了弃民。以桦太为例,苏联占领南库页岛后,遣送岛上的战俘和劳工,然而日本只接收本国战俘,拒绝朝鲜劳工入境。小说中,Tamaru一家因此成了“弃民”。不到一岁的Tamaru被人带到日本孤儿院,后被领养入籍,才成了朝鲜裔日本人。

出身朝鲜劳工家庭,生于殖民地桦太,后又入日本籍,Tamaru的身份背景涉及两国三地,他也因此表现出了身份认同障碍。村上着重描写Tamaru在民族认同和社会行为上的暧昧性,即他在日本人与朝鲜人、健全公民与社会边缘人之间的摇摆。表面上看,他是地道的日本人,也是良好公民。他高大壮硕,与殖民时期朝鲜人的羸弱刻板形象完全相反;他按时纳税,信用良好,堪称社会基石。然而表象之下,他缺乏民族认同,从不使用日本姓“田丸”,只以罗马字Tamaru为代号;其社会行为包括从性取向到黑社会经历,再到工作——以暴力保护弱势群体更是都处于法律和良俗的灰色地带。

Tamaru的“表里不一”实际是其身份认同障碍的外化,也就是说,他暧昧的民族特征和边缘的社会行为源于其身份认同障碍。他不认同日本籍,却又无法回到朝鲜,只能在“日本化”与否间摇摆。他用罗马字Tamaru取代了日本姓“田丸”和朝鲜姓“朴”,用良好公民的表象掩盖了复杂的身世背景,从战争弃民后代变成健全日本公民。然而,朝鲜特征依然存在于其生活细节乃至社会行为中。以Tamaru与雇主——日本贵族老夫人的关系为例,他们像是主仆:他担任她的保镖和助理,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亲力亲为。虽然日朝殖民关系早已瓦解,但朝鲜后裔Tamaru和日本贵族老夫人之间的关系,俨然两个民族权力关系的复刻与延续。

Tamaru是《1Q84》中的又一殖民受害者。他的身份认同障碍源于其颠沛的身世命运,根本原因则是日本的东亚殖民。故国朝鲜沦为殖民地,父母被迫离乡成为劳工,他生在异国,长在异国,即便殖民时代结束,也无法回归祖国;即便在日本入籍更名,实现身份转换,也依然缺乏归属感。从这种意义上讲,Tamaru更是殖民时代因被国家抛弃而成为“弃民”或“弃民后代”而产生身份认同障碍群体的一个缩影。

(三)殖民地原住民 —— 民族传统遗失

吉利亚克人是《1Q84》殖民阐释的另一环节。村上在小说中大量引用关于吉利亚克人的资料并评论,传达出对殖民地原住民生存状态和民族传统的思考。

吉利亚克人是萨哈林岛的原住民。“萨哈林岛”即库页岛,也就是前文朝鲜劳工后裔Tamaru的出生地“桦太”。历史上,库页岛曾先后归俄、日所有。俄国从1861年起开始对萨哈林岛进行“惩罚式的垦殖”,到20世纪初,岛上移民已达两万,“流放苦役犯、流刑移民占该岛人口的绝对多数”p。

《1Q84》中关于吉利亚克人的引文出自契诃夫的《萨哈林岛》(又译《萨哈林旅行记》)。该书描述萨哈林岛的风土人情,主要记录苦役犯、流放犯、强制移民的岛上生活。村上却选择书中唯一关于原住民的章节,引用了描述吉利亚克人与俄国人区别的内容:如他们矮小野蛮、习性特殊、风俗落后等。吉利亚克人的民族传统是村上的关注重点,在引用和评论中,他着重体现了吉利亚克民族传统与俄国殖民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冲突。以马路问题为例,《1Q84》描述吉利亚克人“不能理解马路的使命……即便是在马路已铺设完的地方,他们照旧艰难地行走在马路近旁的泥泞中”q 。

这种描述一方面属于对殖民地原住民的“他者化”建构,另一方面直观地体现了殖民给原住民群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事实也是如此,俄国在萨哈林岛的惩罚式殖民带来了大批苦役犯,岛内社会迅速俄罗斯化,原住民传统遭到损毁。由于无法接受现代文明,吉利亚克人口数量直线下降! 8,一度濒临消失。

作为萨哈林岛的原住民,吉利亚克人无疑是殖民的受害者。《1Q84》突出地体现了殖民时期吉利亚克人的生存困境,并对其如何保留民族传统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村上以“马路”指代现代文明,指出对于吉利亚克人来说,相较于走在马路上,“走在密林中”才能“更明确地把握自身的存在”! 9,暗示面对外部殖民,原住民只有努力坚持民族传统,才能保留民族身份。

开拓团成员、朝鲜劳工后裔以及殖民地原住民三类人物,构成了《1Q84》的殖民阐释体系。他们在殖民时代角色各异,但在《1Q84》中均以受害者形象出现,代表殖民带来的三种创伤:归属感缺失、身份认同障碍以及民族传统遗失。天吾的父亲作为日本帝国的殖民工具,从移民变成弃民,苦苦追寻社会归属感;Tamaru作为劳工后裔离乡背井,即使在异国入籍,也依旧缺乏身份认同;吉利亚克人传统文明被殖民损毁,民族濒临灭绝。三类人物的命运关键词都是“迁移”:远离故土、身份转换、文明变迁。被动“迁移”的根本原因是殖民,通过对殖民受害者的个体创伤进行集中刻画,村上表达了对殖民的否定态度与反思。

三、《1Q84》的殖民阐释与反思

《1Q84》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及创伤书写进行殖民阐释。具体来讲,其阐释方式一是以全知视角记述个体经历,一是以内部殖民的方式呈现殖民关系。通过这两种阐释方式,村上传达了对殖民问题的否定态度和历史反思,然而对殖民受害者无差别的塑造以及对加害者形象的回避,造成了真正受害者形象的模糊与“失焦”,这也是《1Q84》殖民问题的暧昧与局限之处。

(一)殖民阐释

1. 全知视角

全知旁观视角允许叙述者从整体把握或大或小的殖民场域并分析其中的现象。叙述者能够对故事进行从全局到微观、从时代背景到个人行为的把控,从而揭示个人行为的隐秘根源,令读者全面了解殖民时代的个体故事。《1Q84》以全知旁观视角叙述满蒙开拓团成员、朝鲜劳工后裔和殖民地原住民三类人物在殖民时代的个体经历,以点带面,以个体命运反映时代群体命运。

在全知视角下,《1Q84》的叙述伴随视点的受限又产生了侧重性,如满蒙开拓团成员和朝鲜劳工后裔的故事分别以天吾和青豆的视角叙述。叙述视角“受限”对故事的呈现利弊兼有。一方面,人物故事基本停留在表面,对个体的心理刻画很有限,另一方面,直接呈现个体经历,可以带动读者主动思考,更重要的是,通过叙述视点的转换,小说调节了叙述的选择和侧重性,集中描述殖民时代的个体创伤及后果,更能传达出作者对殖民的否定态度。

2.内部殖民

《1Q84》成书时,殖民时代已成历史,但殖民对东亚各民族造成的影响依旧存在。《1Q84》建构殖民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内部殖民”,即把与殖民问题相关的、不同民族背景的人物放在同一场域下,以国家内部民族关系映射旧时殖民关系。

内部殖民现象在殖民及后殖民时期普遍存在,指国家内部曾存在殖民关系的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殖民现象。“殖民主义事实上不仅仅限于外部,也同样体现在内部白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0内部殖民也是殖民问题的文学阐释方式之一,即在文学作品中将国家外部的殖民关系体现为国家内部主要民族与边缘民族之间的权力关系。殖民时代种族、民族间的情感遗留、历史记忆、心灵创伤都被浓缩到同一“容器”中集中呈现。

《1Q84》故事发生在1984年的日本,小说人物民族群体不同,与殖民的关系也不同。在此基础上,人物的社会地位及关系“复刻”或许反映了旧殖民关系。例如,朝鲜劳工后裔Tamaru和日本贵族后裔绪方社会地位悬殊,前者属于边缘群体,后者身居上流社会;二者的关系也类似“主仆”,Tamaru出身朝鲜民族,如今依然是“仆从”,绪方则依然是“主人”。二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关系,是殖民时代朝、日关系的缩影。

通过内部殖民的阐释方式,《1Q84》得以在后殖民时代,以国家内部民族关系的形式反映殖民问题,以不同民族个体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关系映射旧殖民体系中的民族关系模式,从而以新的角度体现旧殖民体系对不同群体造成的影响甚至伤害。

(二)殖民反思

《1Q84》的殖民反思主要通过对殖民受害者的创伤书写来传达,三类人物分别代表殖民带来的三类伤害:天吾的父亲由移民变成弃民,造成社会归属感的严重缺失;Tamaru被迫切断与故国的联系,因此产生身份认同障碍;吉利亚克人传统文明遭到损毁,濒临灭族。创伤书写传达了村上眼中殖民的残酷性,以及他对殖民的否定态度。

然而,《1Q84》对殖民受害者的塑造,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焦现象。开拓移民、朝鲜劳工、殖民地原住民三类人物在殖民时代的角色地位不同,但在小说中都以无差别的“受害者”形象出现。小说对三类人物的描述关注其创伤事实、对角色性质乃至创伤程度缺乏分类与界定。即便对于三者中最应为殖民侵略承担少部分责任的开拓移民,小说也围绕垦殖经历带来的心灵创伤及人生悲剧进行描述。毋庸置疑,殖民中的主动、被动参与方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但将殖民相关人物普遍塑造成无差别受害者,难免会导致真正受害者形象的“失焦”和“弱化”,以及真正责任者、加害者形象的缺位。

总之,《1Q84》殖民反思的暧昧及局限在于殖民关系中责任者、加害者形象的缺失,以及真正受害者形象的弱化和“失焦”。历史上,开拓移民、朝鲜劳工、殖民地原住民三类群体的角色和经历不同,受到的伤害程度不一。然而在《1Q84》中,村上将这三种形象统一划归为受害者,并未区分受害程度轻重,导致殖民的主要受害者——殖民地人民形象的 “失焦”。另外,在殖民题材的作品中,一般对于殖民受害者的塑造与同情,总是伴随着对加害者的责任推定及控诉。然而《1Q84》的殖民阐释中明显存在加害者的缺位,责任推定自然也无从谈起,这也是《1Q84》殖民的暧昧与局限之处。

a〔日〕藤井省三:《村上春树心底的中国》,张明敏译,时报文化2008年版,第44页。

bc〔日〕村上春树:《边境 近境》,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页,第118页。(士兵在日本这个封闭组织中被当作无名消耗品以极差的效率杀害了。)

d〔日〕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55页。(书中译“南京攻城战”,其实就是南京大屠杀事件。)

e王承礼:《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页。

fjl姜念东等:《伪满洲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5页,第345页,第345页。

gmqs〔日〕村上春树:《〈1Q84〉Book1》,施小炜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115页,第116页,第331页,第350页。

h〔日〕村上春树:《〈1Q84〉Book2》,施小炜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114页。

i金海:《日本在内蒙古殖民统治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页。

k李淑娟等编:《日本殖民统治与东北农民生活(1931—194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78页。

no〔日〕今忠比呂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在日朝鲜人和“三一”独立运动》,冯玮译,载《韩国独立运动血史新论》,石源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页,第252页。

p王晓菊:《俄国东部移民开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 8〔俄〕契诃夫:《萨哈林旅行记》,刁绍华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36页。

t赵稀方:《后殖民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

参考文献:

[1]王承礼.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王晓菊.俄国东部移民开发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赵稀方.后殖民理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 者: 侯大千,文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殖民原住民劳工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殖民岂能有功
消失的殖民村庄和神秘字符
从原住民地权判例看澳大利亚原住民政策的变迁——从灭绝、同化到多元共存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
终极真人秀:疯狂的火星殖民计划
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