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21-08-04 02:41薛庆香于英香
山西档案 2021年2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区块节点

薛庆香 于英香

(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上海 200444)

0 引言

近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其具有突发性、广泛性、艰巨性和保密性等特点,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过程中面临着收集意识淡薄、渠道单一、手段落后、内容残缺以及移交工作被动等问题[1],然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数字转化、全面收集、完整保存和科学利用能够为预警预测提供全面信息、为卫生政策咨询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为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提供历史资料[2]。尽管由于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得公共卫生事件档案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学者开始提出结合诸如融媒体、后现代档案学理论等优化公共卫生事件档案开发、管理、利用的新策略和新体系,但是对于具体技术在优化措施和体系方面的应用和探究提及甚少,近年来新兴技术区块链创新结合诸如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技术维护了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靠性,因此区块链不仅能够应用于医疗档案、高校档案、人事档案,其可追溯性、去中心化、安全性等特征,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区块链技术在档案学领域的应用是近两三年才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国外已有档案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涉及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法律、标准等方面,并针对区块链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实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比如,早在2013年Araoz等人就通过Proof of Existence项目实现了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保护。不仅如此,2015年,国外的Stampery 公司便提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认证服务,用户可通过该软件来证明任何文件的存在、完整性和所有权。[3]2018年,ARCHANGEL项目便设计了一种电子档案认证长期服务,使得档案利用者获取到的档案能够通过区块链技术检验其来源的真实性与可靠性。[4]相较于国外档案学界,国内档案学界的研究一方面成果较少,另一方面内容较浅,目前还基本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理论研究主要聚焦于区块链与档案学的契合度、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如何维护电子档案的四性(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可靠性)以及区块链技术在维护档案(长期)保存方面的优势,比如,吉建功和刘越男等人分别提出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电子档案长期安全存储方面的探索以及数字档案长期保存的探索及未来发展,白茹花、王平、付永贵、石进等人进行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档案信任体系建设、电子文件可信保护框架研究、电子档案信任保障机制、电子文件真实性保障系统。为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落地应用,目前也有一些关于实践方面的研究,比如,高校学生档案区块链征信管理平台探究、联盟区块链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高校文书区块链档案智能管理平台建设的构想、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民生档案跨馆利用模式探究等。不仅如此,国内近年也有了成功的落地案例,比如,2020年7月,宝葫芦G6档案区块链系列应用系统正式发布,能够提高档案系统融合度、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上海信联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区块链技术平台“信发链”与一系列“区块链+档案”应用方案,并在近期多个档案信息化项目中进行了成功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5]但是区块链技术在我国档案利用工作应用的研究项目与实际应用案例仍然很少,很难为区块链技术在档案利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和具体操作提供直接相关的经验。[6]因此对于区块链究竟能解决档案管理的哪些问题、能解决到什么程度等还仍然缺乏深入论述。

由于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得学界对于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关注度直线增高,2020年5月份在CNKI中以“公共卫生事件+档案”为主题检索词检索到来自CSSSCI、SCI和核心期刊的文章仅有18篇,然而2020年12月,仅仅六个月的时间,文章数量攀升至128篇,其中来自CSSSCI、SCI和核心期刊的文章有22篇,5月份之前对于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研究主要是在制度、意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加强收集、编研和利用的建议,公共卫生事件档案还处于逐渐实现数字化的阶段,没有建立公共卫生事件电子档案信息系统或具体框架和应用的研究。然而在近几个月发表的文章中大多数是针对新冠疫情的发生,提出的建立相关的疫情档案收集与管理策略、网络信息采集策略以及网络信息存档架构等实践层面的观点,例如,周文泓、苏依纹等人归纳有代表性的重大社会事件网络信息存档实践,结合新冠疫情的特点,构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信息存档架构,从而实现事前全过程管控、全过程社会多元主体协作的基于国家视角的顶层设计与协同。[7]卫恒也提出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判断滞后性与档案管理需提前介入的矛盾,需要及时研究突发事件档案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决策、化解矛盾,建立应急服务机制,充分挖掘档案价值。[8]任越和唐启就防疫档案的价值内涵与特殊性,构建了横跨国家机关、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媒体组织的疫情档案四维响应体系。[9]李思雨与常金玲提出利用融媒体环境满足档案利用需求、提升档案部门参与程度、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应对策。[10]然而现在的研究需要形成更加具体的方案与实践验证,以及相关流程实施所需要的技术支持研究。

综上可知,我国有部分学者关注特定档案领域中区块链的应用,如特种设备技术档案、博物馆档案、医疗卫生档案[11]与高校档案[12]等,但是公共卫生档案管理中应用区块链技术的研究还处于空缺状态,在CNKI中以“公共卫生”+“档案”+“区块链”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未检索到任何有关的文章。区块链技术能够帮助管理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为预警预测突发性卫生事件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为卫生政策咨询决策提供充足有效依据并且便于社会各界更加便捷安全地利用相关档案开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教育。区块链技术作为创新结合多方面研究成果基础上的综合性技术系统在解决当前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存在的收集手段落后、内容残缺、滞后性以及材料移交工作被动等问题上具有适用性。

2 概念界定

2.1 区块链概念及特征

区块链自2008年由一位自称“中本聪”的人在其论文中被提出后,受到了金融、物流、公共服务、保险、公益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学者对区块链各执己见,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义。总的来说,区块链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形成的去中心化的数据块链条,创新结合各种技术,如利用非对称加密技术和点对点传输技术保证数据可追溯、不可篡改,运用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技术保障数据真实可信、推动决策执行自动化、消除各部门之间的摩擦等。

区块链实现了去中心化、开放性、安全性和匿名性等特征。去中心化是区块链最突出的特征,各个节点共同维护整个系统,任何数据的记录、存储与修改都需要区块链网络中其他节点的认可,因此,不存在一个节点可以控制整个区块链网络,任意节点的损坏或退出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13]。开放性是指区块链技术基础是开源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和开发相关应用,因此整个系统信息高度透明[14]。安全性是指共识机制可以减少伪冒交易的发生,只有超过51%的节点成员达成共识,数据交易才能发生,有利于保证每份副本信息的一致性,建立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交易验证规则,从而在效率与安全之间取得平衡[15]。匿名性是指在技术的作用下,数据链条上每个参与的节点信息都不用公开身份,信息可匿名传递。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

突发卫生事件是指发生急骤的对社会大众的安全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重大卫生安全事件,这个概念一般比较宽泛,包括重大传染病或疫情、重大食物中毒、集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以及其它严重损害大众健康的卫生事件[16],如2003年的“非典”病毒、2004年禽流感病毒、2009年甲型H1N1病毒以及2019年末在湖北省武汉市出现并迅速蔓延至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活动过程的原始记录和一手资料[17],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磁性载体、电子文件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18],具有形成领域多元性、记录内容综合性、内容性质专业性、收集整理机缘性、保管场所分散性、利用范围限制性[19]等特点。

3 区块链技术之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的适用性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广泛性、艰巨性和保密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进行管理时会面临许多挑战,比如,档案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会产生摩擦、档案移交过程繁琐耗时、特殊载体档案收集保存困难、事发突然缺少借鉴、夸大事实的谣言引发混乱等。然而区块链技术在应对这些问题时能够展现出其独有的优势,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天然的适用性。

3.1 联盟区块链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维参与主体

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比较复杂,决定了对其预见的难度,其发生之突然、速度之快、来势之猛、蔓延之广、影响之大,往往超乎想象、难以预料[1]。例如此次新冠疫情突发,疫情防控档案工作面临着新的组织体系、新的任务、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其规划设计、组织领导、制度建设、业务指示、沟通协调、物资准备以及文件形成后的收集整理、鉴定、归档都需从头开始,前期工作显得仓促和被动[20]。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由多个系统、部门、科室和专业共同配合、通力协作,需要做到联防联治和群防群治,然而参与部门各不统属,难以完整收集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事件档案[21]。例如,新型冠状病毒发生以来,根据当地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各地迅速组建起众多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宣传、卫健、公安、民政、应急管理、大数据管理、交通运输、商务、经信、市场监管、机场、铁路、民航、海关等几十个单位组成,承担着本地区疫情防控重要专业职能[22]。因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管理仅靠档案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健全责任机制、明确部门职责,以档案部门为主导,各科室、部门、系统相互配合,多管齐下,全程管理。但是这也就加剧了各部门在档案移交和收集中产生的摩擦,降低了档案管理效率,尤其是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果错失收集相关文件材料等的最佳时机,大量珍贵且重要的资料随时间流逝而遗漏,这会给档案管理过程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档案部门与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多维主体部门可以通过联盟区块链转变移交方式的途径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收集中。区块链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共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共有链范围广,世界上任何个体或者团体都可以发送交易;联盟链由某个群体内部指定多个预选的节点为记账人,每个块的生成由所有的预选节点共同决定(预选节点参与共识过程),其他接入节点可以参与交易,但不过问记账过程(本质上还是托管记账,只是变成分布式记账,预选节点的多少,如何决定每个块的记账者成为该区块链的主要风险点),其他任何人可以通过该区块链开放的API进行限定查询[3];私有链与其他的分布式存储方案区别不大,应用产品还在探索中,通过联盟区块链这样的分布式账本,能够加深多主体之间的互信度。不仅如此,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也能够减少档案移交过程中业务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摩擦,一旦写好智能合约代码,每台可用于计算的计算机到合约到期时间都能执行合约,从而提高保管效率,无需人员进行定期检查。

3.2 有序数据链条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合理利用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类型多元。除了纸质材料外,还包括多种特种载体档案(如新冠疫情现场照片、声像资料、视频、网络咨询和有特别意义的徽章、横幅等的实物)以及疫情报告检测、病原体检测、个案调查、法规条例、社会团体捐赠财物及分配的相关材料等,当前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管理工作重纸质档案、轻特种载体和实物档案,保存手段陈旧,这会导致许多珍贵的现场照片、音频和视频等的损失,这不仅是社会记忆的缺失,更重要的是可能会遗漏具有研究价值的珍贵资料,从而无法为此后预警预测提供全面信息、为卫生政策咨询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应用联盟区块链能够更加有效和全面的存储档案信息资源,联盟区块链存储档案信息资源有两种形式,除了能够将档案信息资源直接存在链中,还可以只存储档案信息资源索引,其本身仍然存储在本地或者云服务器中,从而应对多种特种载体档案的存储。

由于事发突然,档案工作少有成功经验的例子可借鉴,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保管期限、管理层级、档案最终移交以及如何利用档案为中心工作服务等都有很多新情况、新特点需要探讨、研究和不断完善[12]。许多突发性事件虽然看似迥乎不同,但其中或许有很多相似的特点和发生、扩散规律,例如,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许多档案馆提供了“非典”防疫专题档案,供疫情防控有关部门借鉴参考,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探索、快速制定相应紧急预案,需要对大量历史档案资料分析研究,区块链提供的时间戳技术可以将各个区块在时间上有序的继续排列,按照时间顺序将档案信息存储在先后生成的区块中,由于区块链的可追溯性,能够提供链上每一笔数据的查找功能,便于纵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研究档案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保证每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资料收集、保存齐全完整,加强专业编研、促进公共卫生事件档案合理利用。

3.3 数据验证技术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真实保密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突然、影响广泛,各种夸大事实的谣言在经过网络的快速传播后会引起群众恐慌、影响社会治安、造成国家财产损失,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报告与信息发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依照条例及时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核实、确证。档案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也要遵守档案保密制度,履行保密手续,确保档案安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应对等通常都伴有一定的政治性,例如席卷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面对这场建国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展现无遗。党中央快速决策,全国各地迅速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全民参与配合,共同奔赴抗击疫情的一线。这些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现的政治制度、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及时成立的临时工作小组撤销后移交的档案都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收集对象,这类政治性较强的档案,在管理时更加需要注重安全保密。区块链在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不因自然灾害、软硬件系统故障、人为因素和其他不可抗力而被破坏方面具有天然的适用性。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状态下,不会因为一部分或者某个节点遭受攻击或者被破坏而造成整个系统的瘫痪,而且区块链使用的共识机制能够使得有权限的节点共同维护数据安全,每个节点都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记录和存储,同时又能够验证其他节点信息的正确性和操作过程的可靠性,保证了档案信息的安全完整,数字签名、时间戳等区块链数字验证技术也能够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在利用过程中的真实保密。

4 区块链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场景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种特性,给档案管理带来了种种挑战,而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开放性、安全性和匿名性等特征能够优化档案管理的全过程,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档案管理提出的挑战,区块链技术能够通过转变移交方式、借助节点监督、优化存取方式等途径从而达到提升管理效率、实现长期保管、便于编研利用等目的,因而区块链技术之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下面内容根据区块链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流程具体探讨区块链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中的应用。

4.1 区块链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流程

图1 区块链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流程图

笔者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收集、保管以及利用,分别融入区块链相关技术以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首先,由于参与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机构、系统、部门多维,因此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点,建立不同业务部门各自的区块链,然后再利用跨链技术链接,形成一个大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收集库,业务部门可以将电子文件、数字化的纸质文件以及特殊载体文件的索引上传到不同的区块中,避免了业务部门向档案部门移交文件中会产生的摩擦或者因为移交不及时造成的重要文件时效性的丧失,而且不同时间上传的文件会加盖时间戳,从而保证文件的唯一性;其次,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特点,通过节点间的共识机制对接收的档案进行鉴定、四性检查等档案保管阶段的管理。最后,利用非对称加密技术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利用过程中的用户提供不同等级的权限,实现用户对于档案的检索、调阅、归还以及续期等的安全合理利用。以下是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的具体场景。

4.2 联盟链转变移交方式,提高区块链技术在档案收集中的应用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收集一直是处于收集意识淡薄、渠道单一、手段落后、内容残缺以及移交工作被动的状态,2019年末新冠疫情的发生才使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被广泛关注,对于档案收集的研究也丰富了起来,主要是提出了“提供技术支持、发布收集指南、线上线下指导、开展征集等方式和途径,将以疫情防控救治有关的各类文件材料(各单位归档范围以外的)收集起来”[23]的宏观收集策略,提出保障应收尽收的“主动收集、跟踪收集、合作收集”[24]策略以及针对网络档案资源的网页采集策略等,但是目前多为探索性研究,仍然缺少实操性的策略制定,按照传统的采集方法和归档思维是无法对数量巨大、类型复杂的突发事件档案进行全面收集和归档的,因此将高效率和强安全性的联盟区块链融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指定相关部门、科室、系统作为“记账人”,有权力的主体都可以往区块链上上传档案数据,使得原本档案部门被动收集档案转变为有“记账权利”的相关机构主动移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中收集阶段的效率。

能够应用联盟区块链更加有效和全面的存储档案信息资源,联盟区块链存储档案信息资源有两种形式,除了能够将档案信息资源直接存在链中,还可以只存储档案信息资源索引,其本身仍然存储在本地或者云服务器中。这就可以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形成的特种载体档案和实物档案的存储难问题,各种纸质档案数字化后直接存储在联盟区块链中,现场照片、音像资料等可以提取相应元数据进行存储,而实物档案建立索引存储在链中,不必再将实物一一移交,不仅提高了移交效率而且减少了移交部门之间可能产生的摩擦,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档案资源互联互通。

4.3 借助节点监管,提升区块链技术在档案鉴定中的应用

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文件管理平台中,由于共识机制的存在,区块链上的任意电子文件的内容及其传递过程,都得到了整个网络系统中其他节点的确认,每个节点既是参与者,又是监管者[2]。因此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于鉴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真伪,区块链的共识机制能够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基本共识协议规定的有权限的关键节点全部认可后该档案才能写入区块链中。此外区块链作为一条数据块链条具有可追溯性,每一份存储在链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都可以追根溯源,从上传完成到审核通过再到用户利用等全过程都有全面细致的记录,防止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实或恶意扭曲的档案存入,降低对于具有数量多、类型多、载体多等特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鉴定难度,及时控制和消除不实言论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不仅如此,利用区块链节点的监督功能,能够在保证档案数据的真实性的前提下,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时,对象更加全面、真实、多维,将主导权让位给公众以及非官方组织,从而完善突发事件专题档案资源库的内容结构,弥补突发事件档案收集重党政机关档案、轻社会民众档案的缺陷,从多个侧面共同组成一个立体、多元的全局视野。[25]

4.4 提供探索依据,实现区块链技术在档案保管中的应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早预防、早防治,然而制定措施以及实施监督检测的过程都需要掌握对比之前的数据,在开展预防预测的科学研究时,更需要较长年度的相关数据做依据,但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机构、部门、科室等繁多复杂,对于需要移交档案的鉴定标准不同,销毁鉴定工作标准不同,销毁审批时长不确定,这可能会遗漏对某方面研究至关重要的信息。区块链技术则能够永久存储通过审核的完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提供探索依据,实现区块链技术在档案保管中的应用,整合时间戳、智能合约等技术实现档案数据长期保存,结构长期可解读,内容长期可验证,产生的所有数据都能由服务器加盖时间标记,给数据块的哈希值加上时间戳,保证档案信息不可篡改,证明此份电子数据产生时间没有修改;一旦写好智能合约代码,每台可用于计算的计算机到合约到期时间都能执行合约,从而提高保管效率,无需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区块链技术应用能够保证存储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而有利于对比相似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同之处,充分全面借鉴以往防范的成功经验,对症下药、优化部署,为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防治、咨询决策和及时应对提供探索依据、积累经验,为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教育提供更加全方面的内容、提高大众的科学防范意识。

4.5 加密算法优化存取方式,保证区块链技术在档案安全中的应用

区块链在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不因自然灾害、软硬件系统故障、人为因素和其他不可抗力而被破坏方面具有适用性。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状态下,不会因为一部分或者某个节点遭受攻击或者被破坏而造成整个系统的瘫痪,而且区块链使用的共识机制能够使得有权限的节点共同维护数据安全,每个节点都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记录和存储,同时又能够验证其他节点信息的正确性和操作过程的可靠性,保证了档案信息的安全完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在归档存储后会再经历用户查询利用和提取鉴定等过程,在档案被提取和传输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区块链技术利用加密算法对链上数据进行公钥加密后传输,有权限的用户使用私钥解密,可以有效避免重要信息的泄露、非法访问和恶意篡改的现象发生,只要产生的数据块都会被加盖时间戳,从而保证信息不可篡改,所有需要证明的文件都有数字签名,从而保证文件真实性,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保障档案安全中,保障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安全可信,引导公众提高警惕、加强意识,不信谣、不传谣。

4.6 加强档案编研,深化区块链技术在档案利用中的应用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档案能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是开展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要资源,因而档案利用率也会越来越高,在每次调卷利用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耗[26]。区块链利用非对称加密技术,通过公钥加密、私钥解密从而方便地提取、利用相关档案,首先由授权节点中的内部用户或者外部用户提出利用请求,之后执行规定各方权限的智能合约并发送档案信息,最终实现用户读取。如2015年,爱沙尼亚政府实行了基于区块链的E-居民(e-Residents)项目,为公民提供结婚证明、出生证明、商务合同和其他服务,区块链上的数据存储于全世界数以万计的计算机中,具有公开公证的可复制性与不可更改性[27]。并且在2018年,伊朗信息通信技术部与国家图书馆签署协议,运用区块链技术将大量图书馆的档案数字化,并创建开放数据平台,使公众可以在网上阅览图书馆的历史手稿和报纸等。由此可见,国外研究者已经不同程度地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数据的存储与利用上,这将是国内公共档案领域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案卷破损等问题的“苦口良药”。

分类整理是做好鉴定、保管的基础,是提供利用的先决条件,是实现管理的重要环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涉及内容广泛、类型繁杂,仅依靠传统手工加工处理档案信息的方法,工作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专业档案人员无法抽身进行创造性研究。可以根据不同的职能将参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部门、机构、系统等分成不同的联盟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前端控制,不同的区块链可以利用跨链技术连接,形成一个大型的可互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网络,从档案管理的收集阶段就做好分类工作,有利于编研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开展,为业务人员执行职权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促进档案部门从提供材料的辅助型性角色向主动提供决策的主导型角色转变。

5 结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是国家的财富,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成为档案工作者手中的一把利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应突破“只支持接收和保管反映社会某一个层面的大量文件”的传统思维,“从典范档案中走出”。[28]走出旧观念、旧模式,接受新思想、作出新改变,这些都需要技术的作为支撑的前提,然而一项新兴的技术进入某个领域到广泛应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大胆的尝试,在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给档案部门进行档案管理存在诸多挑战的同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其提供一个优化档案管理过程的巨大机遇,区块链整合各种技术,对于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具有适用性,能够融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的各个流程,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的不同场景,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档案管理提出的挑战,希望能够从而切实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推动我国档案事业全面发展,为今后发生类似事件提供应对处理的经验和依据。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区块节点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基于图连通支配集的子图匹配优化算法
一种基于链路稳定性的最小MPR选择算法
结合概率路由的机会网络自私节点检测算法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基于点权的混合K-shell关键节点识别方法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区块链助力企业创新
区块链投机者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