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调研

2021-08-05 18:25佟海燕肖玲翟俊伟
速读·上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状态大学生

佟海燕 肖玲 翟俊伟

◆摘  要: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威胁着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更是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场疫情对大学生群体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导致其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本文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群体在疫情期间的心理状态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并就疫情形势,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心理状态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全国,这场疫情不但严重威胁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民众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对于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自我调节和应激处理能力不足,面对此类突发公共事件,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变化。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大学生在疫情形势影响下的心理变化和共性特点,以期为疫情防控时期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一、疫情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查

2020年12月,笔者通过问卷星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研。截止12月21日,共收到有效问卷781份,其中男生484人(占比61.97%),女生297人(占比38.03%)。

(一)疫情期间,大学生对疫情形势的关注度与态度

疫情期间,近一半的学生查看全国新冠病例数据实况频率达到至少每天一次,26.25%为2-3天一次,14.08%为每周一次,3.97%为每两周一次,3.07%为每月一次,3.2%为从不关注。

在“获取疫情相关信息途径”一题中,选择“官方网络媒体”的受访学生占93.34%,“电视新闻”占69.27%,“亲友转述”占52.5%,“网络非官方信息”占35.21%,“其他”占1.15%。

70.68%的受访学生对疫情的结束表示非常有信心,19.46%的学生表示比较有信心,7.55%的学生觉得不好说,1.28%的学生表示比较没有信心,1.02%的学生则非常没有信心。

(二)疫情期间,大学生多因学业问题而感到焦虑

在受访学生中,9.6%的学生表示非常焦虑,并对正常生活产生影响;49.04%的学生略感焦虑,但并不影响正常生活;41.36%的学生表示并未感到焦虑。

关于焦虑的来源,选择“学业压力”的学生占90.39%,“疫情发展形势”占45.41%,“经济压力”占41.48%,“就业压力”占34.72%,“情感问题”占34.72%,“家庭关系”占24.02%,“其他”占1.53%。

(三)产生焦虑时,大学生更愿意寻求同学朋友、父母的帮助或者自我消化

关于求助对象,选择“同学朋友”的占57.64%,选择“自我消化”的占56.98%,选择“父母”的占54.37%,选择“男/女朋友”的占18.78%,选择“老师”的占16.81%,选择“学姐学长”的占11.57%,选择“(陌生)网友”的占7.64%,选择“心理咨询师”的占5.68%。

二、疫情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够以正面乐观的态度来积极应对,通过官方渠道时刻关注疫情的变化,理性平和,坚信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终将战胜疫情。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心态悲观消极,备受不安和焦虑情绪困扰。

(一)绝大部分大学生能保持正面乐观的心态

面对突发的公共事件,每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数据上来看,绝大部分的学生面对突发的疫情,都能够保持正面乐观的心态,能够通过官方正规渠道获取疫情相关资讯,正确认识疫情,理性平和,做到了不传谣、不信谣,对国家的疫情防控政策也能够表示理解并积极贯彻执行,对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而战胜疫情充满信心。但是,部分学生的消极心态也值得关注,调查数据表明,有极少数学生因疫情而受到冲击,产生不安和焦虑情绪,甚至影响正常生活,这部分学生虽然是少数,但确是不容忽视,学校和老师应及时掌握相关学生情况,给予关怀和帮助,避免产生更为严重的结果。

(二)疫情形势下,学业问题是大学生的主要焦虑源

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高校都不同程度延缓开学计划,线下课程也都陆续搬到线上,在延缓开学的时间段内,网课的推行保证了日常教学课程的如期开展。但是对于毕业年级学生或者承担较多科研任务的学生来说,毕业设计和实验科研确是无法搬到线上的,这就导致了许多线下实验课程和项目停摆,导致他们面临着时间更为紧迫的科研任务,因而导致这部分学生陷入焦虑和不安情绪中。

(三)相较正式渠道,大学生更愿意选择非正式渠道来缓解焦虑情绪

通过调研结果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当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时,他们选择求助对象的前三位分别是“同学朋友”、“自我消化”和“父母”,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情绪跟同学朋友和父母进行私下的非正式分享,寻求他们的理解支持,并获取他们的帮助建议,或者是进行自我消化。而不愿意寻求老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受访学生的选择中,“老师”排在第五位,而“心理咨询师”排在最后一位,甚至比“(陌生)网友”更为靠后,在他们心目中,或许与老师和心理咨询师诉说自己的焦虑情绪就相当于将自己剖之于众,他们不愿意这样,这也相对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保有个人隐私”的性格特点。

三、疫情形势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关注“特殊群体”,提高学生工作的精准性

面对疫情,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保持理性乐观的态度,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会因疫情冲击而产生不同程度困扰,因此,学校和老师们需要特别关注一些“特殊群体”,例如身处重点疫区的学生、父母是疫情一线工作人员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科研任务较重年级的学生等,及时为其提供相关的心理支持和物质帮助,提高学生工作的精准性和全覆盖,帮助“特殊群体”学生顺利度过困难时期。

(二)多方互通联系,合力减轻学生学业压力

学业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因疫情而导致的延缓返校,势必会对学生的教学计划造成推迟影响,特别是毕业年级或者是承担较多科研任务专业的学生,延缓返校会导致他们的毕业设计和实验科研面临停滞,影响他们按期完成学业。学校、学院以及学生导师应当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变通,保障学生不因疫情原因而无法完成学业。针对毕业年级学生,可以创新毕业设计方案,降低实验数据对毕业设计的影响或者直接改为论文综述方式,避免学生因实验未完成,而导致无法毕业;针对承担较多科研任务专业的学生,导师可以调整科研计划安排,可以让学生先开展文献翻译和综述等无需线下进行的任务,降低疫情对科研任务整体时间安排的影响。

(三)完善支持系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调研数据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在产生焦虑情绪时更愿意通过同学朋友或者自我消化等非正式渠道来解决问题,而不愿意寻求老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一方面凸显了当代大学生追求“保有个人隐私”的性格特点,但也侧面反映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方面存在着不足。通过调研,受访学生反馈希望学校能够成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团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和讲座、开通网上心理咨询渠道,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同时,引导学生社团开展心理主题活动,将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开展更多符合学生口味、满足学生需要的心理主题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静.突发疫情下大学生“宅家”思想状况调查与对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4(8):97-99,132.

[2]刘娜.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和辅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8):33-36.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状态大学生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谈谈播音创作主体的心理素质
基于《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及学习状态调查》的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