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针穿刺抽脓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脓肿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1-08-05 21:31陈思
婚育与健康 2021年7期

陈思

【摘要】目的:分析细针穿刺抽脓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脓肿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间接治的12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脓肿形成患者,按照患者的就诊顺序来分为两个小组,其中尾号为双数的患者为实验组,反之则为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对两个小组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治疗方案,对照组接受细针穿刺抽脓治疗,实验组接受细针穿刺抽脓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方案,治疗结束以后对比两个小组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随后进行3个月随访,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复发率。结果:进行3个月随访,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之间差异较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瘢痕发生率和复发率,对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另外治疗有效率也低于实验组,数据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非哺乳期乳腺炎脓肿形成患者,实施细针穿刺抽脓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方案的疗效显著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案,能够使临床疗效更优,同时减少复发率,也不会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细针穿刺抽脓;桂枝茯苓胶囊;非哺乳期乳腺炎脓肿形成

乳腺炎一般情况下是在哺乳期发生,而非哺乳期乳腺炎也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临床上以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这两种类型最为常见,可发生在女性性成熟后各个阶段,通常以乳房疼痛、乳房肿块、乳房脓肿为主要表现,常发生于20岁~40岁年龄群体中。临床针对脓肿形成患者采用细针穿刺抽脓、切开引流法进行治疗,但脓肿常反复发作甚至破溃,治疗过程中患者较为痛苦并且会产生瘢痕,因此耐受性较低。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间接治的12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脓肿形成患者,按照患者的就诊顺序来分为两个小组,分析细针穿刺抽脓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脓肿形成的临床疗效,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间接治的12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脓肿形成患者,按照患者的就诊顺序来分为两个小组,其中尾号为双数的患者为实验组,反之则为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60例患者,年龄23岁~39岁,平均年龄(30.8±3.6)岁,病程1个月~5个月,平均病程(2.7±0.5)月;实验组60例患者,年龄22岁~42岁,平均年龄(31.5±3.9)岁,病程1个月~7个月,平均病程(2.9±0.8)月。此次实验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支持,所有患者均存在脓肿形成,空芯针病理活检证实为非哺乳期乳腺炎。脓肿破溃严重者、不能配合实验者、精神异常者排除,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数值区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计算的实际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个小组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治疗方案,对照组接受细针穿刺抽脓治疗,将患侧乳房进行消毒,选择一次性注射器并配备18G穿刺针头,穿刺部位局部麻醉后,于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出脓液,并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實验组接受细针穿刺抽脓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方案。排脓方式同对照组,桂枝茯苓胶囊每天服用3次,每次3粒,持续服用2个月观察疗效。

1.3 评价标准

治疗结束以后对比两个小组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随后进行3个月随访,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对比

12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之间差异较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比瘢痕发生率和复发率,对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对照组为73.33%,明显低于实验组的95.00%,数据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常见三种类型:乳房肿块型、脓肿型、瘘管型,不同类型治疗方式也不同,但临床针对该病的传统治疗方案效果欠佳,因此研究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十分关键。对于脓肿形成型,采取细针穿刺抽脓能够快速缓解乳房肿痛症状,但脓肿常反复发作甚至破溃。再配合桂枝茯苓胶囊进行治疗,该药物内含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有活血、化瘀、消癥功效,可治疗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等乳房疾病,因此联合方案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非哺乳期乳腺炎脓肿形成患者,实施细针穿刺抽脓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方案的疗效显著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案,能够使临床疗效更优,同时减少复发率,也不会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值得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