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应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诊断的效果观察

2021-08-05 22:49白慧忠祁彦聪王璐等
婚育与健康 2021年7期
关键词:肺部

白慧忠 祁彦聪 王璐等

【摘要】目的:讨论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应用双源CT双能量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我院肺疾病患者100例,病理确诊50例恶性病变(肺癌组),50例良性病变(良瘤组)。均以CT诊断,具体细分为平扫、增强扫两种方式,分析其相关诊断参数结果。结果:肺癌组的NIC(静脉期)高于良瘤组(P<0.05),但碘浓度(动脉期/静脉期)、Overlay(动脉期/静脉期)、NIC(动脉期)差异不大(P>0.05);而就肺癌组而言,其静脉期的Overlay、NIC均高于对应的动脉期(P<0.05),动/静脉期的碘浓度差异小(P>0.05)。结论:肺部良恶性病变以双源CT双能量技术诊断有着显著价值,能够有效区分出良、恶病变差异,利于临床诊治参照,值得肯定。

【关键词】肺部;良恶性病变;诊断鉴别;双源CT双能量技术

肺癌属于临床中较为频发的恶性肿瘤,并且持续呈现上升趋势,对我国人民的健康安全有着严重威胁。现阶段,肺癌产生的具体病因还尚待明确,但其病因较为复杂,初期阶段又无显著症状表现,病情隐匿,故极易被患者所忽视。一般而言,患者的肺癌均在中晚期才被发现,但此时的治疗难度大,生存率往往也较低,因此,及早诊断的意义价值则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临床一般会选择X线、CT等影像学技术进行肺癌的诊断,但X线易出现漏诊、误诊,因此,CT的应用频率更高。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双源CT双能量技术也逐渐走进临床,且在各类疾病的良恶性鉴别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鉴于此,本文则将对此项技术的价值展开分析研究,探寻其在肺部良恶性病变中的作用。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我院肺疾病患者100例,病理确诊50例恶性病变(肺癌组),50例良性病变(良瘤组)。良瘤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0岁~79岁,平均年龄(59.53±2.10)岁;病变位置中:上叶19例,中叶6例,下叶25例。肺癌组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0岁~79岁,平均年龄(59.68±2.34)岁;病变位置中:上叶18例,中叶6 例,下叶26例。所有资料对比,结果显示:P>0.05,符合研究指征。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均经病理检测为肺部恶性、良性病变;②患者知情研究事宜,签订同意书;③患者认知清晰、无语言交流障碍。

1.2.2 排除标准:①精神、智力、认知障碍,无法交流者;②合并其他良恶肿瘤者;③临床资料不全或缺失者。

1.3 方法

两组均以双源CT(厂家:西门子;型号:Somatom Definition)诊断。协助患者保持平卧状,先以CT平扫方式(单源模式)对胸部作全面扫描,范围包括胸廓人口到肾上腺水平处。其次,再对患者予以CT增强扫描(双能量模式),范围同上述平扫范围。扫描中的对比剂选择75ml碘海醇(350mg I/ml),经手背静脉或肘静脉注入,注射速度保持在每秒3.5ml,然后再将3ml的氯化钠注射液(0.9%)注入其中。扫描参数设置为:140 kV,60mAs(A球管);80kV,214mAs(B球管); 512x512(矩阵),0.7(螺距),64×0.6mm(准直器宽度),0.33s(旋转时间);打开cARE Dose4D。而重建参数则设置为: 0.7mm(重叠),3.0mm(层厚),D30f medi— um(重建函)。延迟25秒后,则扫描动脉期,延迟60秒后,则扫描静脉期。 图像后处理方法:将所得的两期双能量增强扫描数据录入Siemens双源CT Dual—Energy软件中,然后调至“Lung Nodules”模式,并作自动能量减影,获得碘分布图;择取病变处的最大层面,且最接近病变中心处,避开钙化、坏死和空洞等组织,且避开血管,以免对最终数据结果造成影响。如若病灶较小,则应将图像放大后再进行测量,但应注意,两期测量部位尽量维持在同一水平面中。以病变碘浓度测量为基础,再进行同层、同时的主动脉内碘浓度予以测量,前后数据的比值,则确定为标准化碘浓度(NIC)。所得图像均由同批次、经验丰富的医师盲测,统计动脉、静脉期的碘浓度、碘增加值 (Overlay)、NIC。结果均测量3次,并取其均值。

1.4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参数,包括动脉期和静脉的碘浓度、Overlay、NIC。(2)观察肺癌组患者的结果变化。对比动脉、静脉期的数据差异。

1.5 统计学检测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参数

肺癌组的NIC(静脉期)高于良瘤组(P<0.05),但碘浓度(动脉期/静脉期)、Overlay(动脉期/静脉期)、NIC(动脉期)差异不大(P>0.05),见表1。

2.2 肺癌组的结果变化

就肺癌组而言,其静脉期的Overlay、NIC均高于对应的动脉期(P<0.05),动/静脉期的碘浓度差异小(P>0.05),见表2。

3 讨论

肺癌对患者的危害非常大,对其生命安全也有着巨大威胁,因此,现临床上对肺癌的诊断治疗也愈发重视。在过去,临床常以X线、CT进行肺癌病灶的初步鉴定,但其成像不够清晰,分辨率低下,针对那些疑似肺癌者易误诊和漏诊,从而破坏了后续的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生命安全的保证。目前,我国的影像学技术不断革新,其诊断操作也逐渐成熟,双源CT双能量技术则为现阶段较为新颖独特的一种诊断技术,在此方式之下,能够实现双能量照射成像,且1次扫描便能获取各类组织的数据差异,参数结果较多,对肺部实质性病变可起到有效的鉴别效果;并且,双源CT双能量造影之下,会增加碘海醇的使用,在成像图像中,借助碘分布情况的分析,则能鉴别出肺部病变为良性还是恶性,利于良恶的区分。除此之外,双源CT双能量技术中的A、B球管可实现同时间,不同方向、能量的扫描,对相关数据的扫描搜集效果良好;并且能够通过其物质、能量在X线的差异衰减原理,将图像的敏感性提升,尤其是在增强扫描后,还能在相关技术下对不同个体间的碘分布情况予以有效反应,通过碘浓度作出相关病情的鉴别诊断。

在本次研究中也可充分知晓,肺癌患者与良性病变患者的静、动脉期碘浓度差异不大(P>0.05),追究其原因,可能同碘浓度标准化前遭受的各类因素干扰有所联系,但在标准化后,肺癌患者静脉期NIC则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者,差异显著(P<0.05)。另外,就肺癌组而言,其静脉期的Overlay、NIC均高于对应的动脉期(P<0.05),但动/静脉期的碘浓度差异小(P>0.05),提示碘浓度受其余因素干扰小,能够对患者的碘分布量、范围予以有效反应,而通过对动、静脉期的NIC的鉴别,能够判断肺部病变的良性与恶性。另外也可证实,若肺部伴有恶性病变,则双源CT增强扫描时间不同,所表现的碘分布范围、数量也会有所差异。

检索过往诸多研究可知,若在肿瘤位置引入对比剂,则其对比剂便会马上分布于肿瘤微血管中, 其原因主要在于,肿瘤组织内富含诸多血管,对比剂进入机体后,会借助血管外组织间隙进行平衡状态的维持。因而在造影后,临床通过以下特点表现进行肺部恶性肿瘤的确定。具体如下:①肿瘤组织微血管表现出凌乱、不规则分布;②微血管内径粗细差异大,血管形态不均,且血管壁无基底膜和肌层, 微血管有较高的渗透性;③微血管血液循环流量高,速度快。正因恶性肿瘤的上述表现,则使得双源CT增强扫描碘分布情况各异,故在此造影技術下,对肺部的良性、恶性病变能够予以有效鉴别,价值斐然。

综上所言,肺部良恶性病变以双源CT双能量技术诊断有着显著价值,能够有效区分出良、恶病变差异,利于临床诊治参照,值得肯定。

猜你喜欢
肺部
肺部超声对肺水肿严重程度及治疗价值的评估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预防
DR放射检查技术在小儿肺部检查中的应用分析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老年慢阻肺伴肺部感染的效果评析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探讨高分辨率CT在肺部小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及时戒烟,肺还有机会被“修复”
肺部结节多久会癌变?
科学家发现肺部能造血
拯救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