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人民军队的军旗演变

2021-08-06 04:46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革命军军旗苏维埃

在人民军队各个发展时期,军旗也随之不断地变化,除了使用国民革命军军旗、象征苏维埃的镰锤红旗,还使用过犁标红旗,甚至“龙旗”。这些细节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民军队从草根到步步壮大,最终淬炼成钢坚不可摧的艰难发展历程。

最早的军旗没有锤子只有斧头

1927年9月8日,秋收起义爆发前,湖南省委率先发出密令,组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由毛泽东担任师长。起义爆发前,该部队自制了新的军旗。据参与起义的师参谋部参谋处长陈树华回忆,当时决定制作新军旗是部队“内部的决定”,由师参谋部的何长工模仿苏联国旗设计,使用了苏维埃标志性的红底色、五星,星内排列镰刀,但将与镰刀交叉的锤子换成了斧头。因为当时以锤头为代表的产业工人在中国还不够强大,更普遍的是传统手工业者,因此用斧头更符合中国实际。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第51号通知宣布取消工农革命军,改称红军。随着红军的发展壮大,军队正规化建设被提上日程。

1930年、1931年中央军委两次发布红军军旗式样。1930式军旗,基本依照原工农革命军的设计,即红旗、五角星,星内排列镰刀斧头。但1931式军旗有了较大改变,一是五星被独立放置,二是镰斧组合改成了国际苏维埃通行的镰刀锤子组合。同时将军旗的配色改成红底配黄标志。这个配色成为了后来解放军军旗的经典配色。而1931式军旗也是人民军队在解放前使用时间最长的军旗式样。

贺龙的队伍用的是“龙旗”

秋收起义后,各地武装起义此起彼伏,他们的军旗大都使用了象征苏维埃政权的镰斧五星标志。不过,有些部队因为和中共中央通信不畅,早期依旧沿用国民革命军军旗。当中最特别的是贺龙在湖南张家界市桑植县联系当地武装时,使用的“龙旗”。

“八七”会议后,南昌起義中引导队伍南下失败的贺龙向中央提出,回到家乡桑植“拉队伍”。当时桑植所在的湘鄂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交通闭塞,地方各派势力矛盾重重。贺龙为了争取当地土著武装的协助,采用灵活的策略:招安、改编、打击结合,很快组织了一支队伍,于1928年4月初发动了桑植起义,建立中华苏维埃桑植县革命委员会,为湘鄂边根据地打下基础。

林海雪原上谜一样的“三星”军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就通过满洲省委,在东北各地成立了多支抗日游击队。1933年,这些北方抗日武装改称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由于东北抗日联军与中共中央的联系曾长期中断,其军旗形式也与中原红军军旗不同。由于抗联的资料散失,有关抗联军旗的记载非常少。

1935年10月25日颁布《东北抗日联合军组织条例》里曾提到“军旗另行规定”。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旗帜暂定图案》中曾有一段描述,“旗帜颜色为红色,金五角星”。目前保留下来信息最明确的一张东北抗联军旗是抗联第三军第二师师部的军旗。旗帜为红色,旗面右上角排列有三颗五角星。但这三星标志的意义还有待发掘。

军旗也曾“光溜溜”无任何标志

虽然在解放以前,人民军队的军旗经历了许多变迁,但留给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无任何标志的红旗。

在解放战争初期,军队的政治生活需要旗帜,但抗日时期的杂旗已不能使用,部分解放军部队开始恢复使用1931式红旗。不过在战场上,解放军使用最多的军旗,还是无任何标志的红旗。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出兵是以“志愿军”的名义,按照国际惯例,不再使用本国军旗。但为了鼓舞军队士气,在抗美援朝后期,红旗再次成为志愿军的战旗,被广泛使用。

“八一”两字在北平被绣上了军旗

1948年,内战战局开始出现大变化。战局迅速反转,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显得日益重要起来。1948年2月21日,经周恩来建议,中央军委发出一份征求全军统一军旗、军徽、帽花、臂章意见的指示电。

1949年初,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参照鲁中军区《前进》报纪念“八一”专刊封面,军旗加“八一”二字为主标,进行重新设计。

这当中还有一个关于字体的设计细节。据总政研究室的杨大琦回忆,当时领导总政研究室设计军旗的是黄镇将军。一开始黄镇设计的“八一”二字是楷体,但考虑到战争中各单位制作该字体有难度,所以改成了“齐壮的等线体美术字”。此时北平已经和平解放,杨大琦在东单找了个裁缝店,制作出了第一面八一军旗的样旗。

1949年5月下旬,军旗的最后方案审定,为红底,五角星加“八一”二字。周恩来指示作战部一局迅速将样式发往各部队,并于6月15日正式启用。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幕。开幕日当天会议主席台后幕上挂着巨幅政治协商会议的会徽。由于新的国旗样式还没确定,会徽的两边悬挂旗帜由崭新的八一军旗代替。

(据中国青年网)

猜你喜欢
革命军军旗苏维埃
刀子会不会落在我们头上
风采·军魂
母亲心底的八一军旗
参与和被参与:孙中山与黄埔军校早期政治教育1924—1925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维埃
论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候选人之规定
戈尔巴乔夫民主化改革失败原因之我见
韩媒:日旧军旗文化民间扩散渗透儿童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