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下的留学生文化认同

2021-08-06 16:24赵航杨丽娟
文教资料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留学生

赵航 杨丽娟

摘   要: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不仅包括中国学生走出去,还包括外国学生走进来。要想外国学生进得来、学得好,需要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认识。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至于认同,是一个长期的心理构建的过程,需要从心理层面、实践层面多层面进行构建。在心理层面,高校和管理人员应该首先做到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以人为本管理来华留学生,正确处理留学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带动留学生信赖中华文化并产生实践中华文化的意向。在实践层面,高校应采取各种方式,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接触中华文化,认识中华文化,实践中华文化,增进留學生对中华文化的好感和认同。心理层面和实践层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   留学生

一、文化认同,共绘文明互鉴的基础

文化认同的定义并没有一个明确普遍的说法,简单地说,文化认同是某一群体或个体对某种文化的认可,尤其是对这种文化核心的认可,即思想意识形态、价值观的认可。本文所讨论的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属于跨文化认同,主体是来华留学生,客体是中华文化,来华留学生需要将异文化融入本我文化,即来华留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方面对中华文化的认可。

以心相交,方成久远。来华留学生学习中华文化,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接受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从内心接受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认同中华文化,进而将自身的文化和中华文化进行交融,促进不同文明相互借鉴。这是当代留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目标。

在现实情况中,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尚存在一些的问题。

关于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韩娜(2020)以江西七所高校873名留学生为样本,将文化认同分为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来赣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认知处于较低水平,情感和行为处于中等水平。丁学忠、王岩、肖易寒(2019),李思婕(2019)等,均提到来华留学生存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问题。

关于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这方面,多停留在物质层面,如美食、服装、风景名胜、传统节日等。庄媛、张富宾、佘顾雨(2020)以镇江市高校的60名留学生为样本,调查研究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度,认为留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风景名胜较为感兴趣。一方面显示了中国文化的节日、风景等因素较易被来华留学生接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显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如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对留学生的吸引力有待提高。

二、文化自信,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文化自信的定义说法很多,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群体或个体对某一文化的认同、信赖和对其他文化的包容。这里谈到的文化认同是指国人对中华文化物质层面、理论制度层面和核心价值观层面的认可,对中华文化产生信心和信赖。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程,是对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优越感的回应。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文化自信体现在对中华文化有信心,对他国文化有包容。我们要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以中华文化为主,对外国文化兼收并蓄。在对外国文化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借助留学生群体等方式大力强化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国家、民族才会坚强有力,才能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才会让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

文化自信的实现,面临一些问题。张艳飞(2019)指出,文化全球化导致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市场化使一些人重物质轻文化、网络化为传播庸俗文化提供了便利等。戴楚怡(2018)提出一些大学生因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受国外某些价值观的影响,缺乏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为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他提出提高文化生产力、文化鉴赏力、优化社会环境等建议。我们应从坚持马克思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文化产业入手,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扩大革命文化的感召力,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多方面增强文化自信。

三、文化认同需要文化自信

无论是高校还是管理岗人员,都应该立足中华文化自信,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多手段、多方式,提高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1.相关工作人员的文化自信是留学生文化认同的前提

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在北京“鸟巢”举行,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化自信对文化和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管理岗人员身处文化交流的前沿,应该对中华文化有信心、对其他文化有包容,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留学生,无论对方国家的文化、经济等强大与否,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引导来华留学生包容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信任中华文化。

2.坚持以人为本是留学生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将人的需求分成了五类,涉及生理需求、精神需求等方面。人的需求满足和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管理人员在处理留学生事务中,应该采用适当手段,满足留学生的内在需求,促进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如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文化实践,让留学生参与中国社会交往以满足其社会交往需要;将中华文化人文素养教育,融入留学生管理和学习,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留学生的相关需求,深化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情感,有利于加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3.减少留学生的特殊性是留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措施

认同是主观塑造,多民族国家对国民的国家认同塑造途径之一是增进融合、减少特殊性。增加留学生认同,也可以采取措施减少留学生的特殊性。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教外〔2018〕50号)强调“逐步实现中外学生教学管理的趋同”。高校需要文化自信,中国高校的管理方式同样可以培养优秀的留学生。高校可以施行趋同管理,采用同等措施对待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主动减少来华留学生的特殊性,使留学生适应中国方式,如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班授课,采用相同的教育方式、考核方式等,以此增进文化认同,更好地融入。

4.完善留学生相关课程设置是留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保障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推动留学生课程改革,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留学生课程建设,既可以实现专业知识课程与人文课程并举,促进留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又可以采取课程的形式,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设立有效场景,拓宽中华传统文化的受众,提高中华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为实现留学生文化认同提供保障。

5.加强留学生中华文化实践是留学生文化认同的目的和有效方式

既要实现情感认同,又要在实践层面对其传承弘扬。文化认同是心理认同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心理认同的目的是引导来华留学生实践中华文化,践行中华文化对增强心理认同具有积极影响。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通过网络发布经典文章、大众景点、特色美食,让留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文化,在认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引导留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诵读经典、制作美食、参与传统节日等,让留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实践中华文化。

四、结语

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至于认同,是一个长期的心理构建过程,需要从心理层面、实践层面等多层面进行构建。由于来华留学生具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我们需要用妥善的方式处理留学生的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强调相关工作人员的文化自信,促进留学生认同中华文化,这正是我们处理不同文化的原则,是提高来华留学生管理质量的重要路径,也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有效路径。在心理层面,高校和管理人员应该首先做到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要做到以人为本管理来华留学生,正确处理留学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只有高校和管理人员真正了解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才能实际带动留学生信赖中华文化。在实践层面,高校应采取各种方式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接触中华文化、认识中华文化、实践中华文化,增进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好感和认同。心理层面和实践层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从高校负责人,到普通管理岗人员,都要立足文化交融,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对其他文化的包容,引导留学生认识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只有这样,高校留学生管理才能更上一层楼,高校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才能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媛,张富宾,佘顾雨,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度调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4):186-196.

[2]冯雪红,张文文.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现状及展望[J].贵州民族研究,2020(3):81-86.

[3]张艳飞.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9.

[4]戴楚怡.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8(12):107-109.

[5]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O/BL].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9-05/16/c_138062577.htm,2019-05-15/2020-02-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EO/B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810/t20181012_351302.html,2018-10-09/2020-02-12.

[7]A·H·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8]岳文典.公共外交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分析[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

[9]钟赛赛.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10]徐龙建.文化自信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9.

[11]李小梅.习近平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12]罗强强,钱佳乐.新时代文化认同危机及建设路径——兼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0):84-91.

[13]韩文乾.习近平关于坚定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四个维度[J].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2019(11):4-8.

[14]曹素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辩证张力[J].江苏社会科学,2019(6)16-21.

[15]余达淮,陈文婕.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道路的文化底气[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9):7-15.

[16]杨起予.文化自信的历史由来和现实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51-58.

[17]王云华,彭升.文化自信的制高点:堅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J].甘肃社会科学,2019(6):114-122.

[18]祁占勇.工匠的文化认同及其实现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83-91.

[19]刘鹏.国际离散群体与民族分裂运动[J].太平洋学报,2019(2):38-49.

[20]韩瑞霞.外国留学生中国认同研究——基于对中国十所高校留学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5):103-107.

[21]赵宏,张晶.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145-147.

[22]张秋红,张雪岩,薛勇.人本主义理念在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6):37-39.

[23]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O/B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7-10-28/2020-02-12.

本文系2019年南京工业大学青年社科基金项目: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华留学生管理研究(立项编号:QNSK201915)、2019年度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实践路径探究(项目编号:JGZZ19_044)、2021年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理工科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路径探究(立项编号:SZ2021040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