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以来的“通俗史学”发展研究

2021-08-06 16:26李雪琦
文教资料 2021年11期

李雪琦

摘   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通俗史学,继承了之前的发展基础,开启了“新”的转变。本文分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发展条件,研究《万历十五年》《龙蛇沧桑丛书》系列和《大国崛起》的创作风格及内容,总结这期间通俗史学的特点:没有固定模式,自由创作;运用全球视角,中外比较;涉及领域广泛,语言优美,达到普及历史的目的。通俗史学容易走向庸俗化。今后,要将“研究”与“通俗”结合,达到“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通俗史学   模式自由   视角多重   比较观

学术界正式使用“通俗史学”的概念,源于舒焚的定义:“就像俗文学、通俗文艺是各个历史时期民间的或人民群众的文学、文艺那样,俗史学或通俗史学是各个历史时期民间的或人民群众的史学……简而言之,就是内容具有学术水準,而表现力求通俗的史学”①。白寿彝在《史学概论》中提到了历史的普及工作,讲到历史的普及和提高是历史的两大任务,提高的工作要做好,普及的工作才能做好②。吴泽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中将通俗历史书刊的表现形式分为演义体、弹词、拍板歌、图说历史、通俗传记五大类③(674-691)。张海鹏对吴晗的通俗史学研究中评价吴晗著书善于用历史剧引出历史事实,又反过来用历史事实说明历史剧,寓学术论断于叙事之中的特点④。姜萌进一步引申舒焚的观点,区别通俗史学、大众史学和公众史学的概念:“指出通俗史学的优点是‘方便和传统对接、顺口易懂、侧重于表现手法和趣闻性;缺点是‘范畴过小、强调史学的娱乐作用而忽略了对社会建设高层次功能的倾向。”⑤

纵观前人的研究可以发现,首先,专著和文章的研究较少,大多是在史学专著中的某一章节中叙述通俗史学。其次,个案研究较多,把通俗史学看成一个整体研究的文章较少,大多集中在对蔡东藩、吴晗等史学大家的相关著作进行研究。本文把重心聚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通俗史学的发展状况,从其发展条件、发展特点、个案研究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条件

(一)时代大背景。

通俗史学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时代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国家政治方针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媒体的推动。自1978年确立“改革开放”的决策后,中央坚持“学术上百家争鸣、文艺上百花齐放”的方针,恢复知识分子的地位,鼓励进行学术研究、创作,这为通俗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多,出现了“历史热”现象。

(二)“史学”学科内部的发展。

二十世纪初梁启超发起“史界革命”,提出“民史”的概念,史学内容应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历史应当写给人民群众看。人民群众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历史学训练,因此学术成果只能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呈现,供大众阅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史学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出现了“史学危机”。历史学家呼唤新的历史写作方式,以“史学危及”为切口,通俗史学蓄势待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史学危机”还没有消失,又面临着西方史学的冲击。专业史学鲜少有人问津,通俗史学受到大众追捧,传记类异军突起,一些名家人物传记书籍畅销市场,有的还被搬上了电视荧屏。

2001年,央视推出“百家讲坛”栏目,掀起新一轮的“通俗史学热”。一时间,史学书一跃成为书籍畅销榜上的前茅。无论是史学通俗读物,还是历史题材的影视剧都深受大众喜爱。近年来,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各类博物馆变成了“网红打卡点”,推动通俗史学继续向前迈进。

二、个案分析

(一)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

这本书1982年5月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后又多次印刷出版,因其幽默轻松的语言风格,多年来一直畅销海内外。

其是历史与文学的混合体。作者从“大历史观”的整体布局出发,以小事件为切入点,看起来是叙述平平淡淡的1587年,实则引出了明中后期的各种政治问题。整本书突出传记的体例,通过对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6个典型人物的叙述,展现了明朝中后期的运作面貌。

在描述人物时,作者擅长用写历史小说中的人物方式叙述,呈现人物感性的形象。如第四章标题为“活着的祖宗”,比喻万历皇帝的无所作为,在其位不谋其政,成为一个朝臣供奉的“祖宗”;评价海瑞是“古怪的模范官僚”⑥(124);李贽是“自相冲突的哲学家”⑥(129)。把人物的感性形象和为人处世的理性相融合,仿佛这些历史人物很鲜明地站立在我们周围。不仅是人物,一些细节部分也是使用小说中的语言,给人以亲切的感受,如在描写皇帝参加最隆重的典礼时使用的冕时,形容它像瓦片,“前后两端各缀珍珠十二串……服饰是饰有豪华刺绣的黑色上衣和黄色下裙”⑥(5),将这种礼服上的细节描绘得非常详尽。

书中章节之间环环相扣,从第一章里面的午朝大典传讹被罚、丁忧风波、张居正取得皇帝信任、长子的诞生、张居正离世被清算、皇帝的失落,到第二章申时行的出场,这位首辅充当和事佬的角色,陷入道德的泥潭里,调和官员的冲突,朝中陷入混乱,正应了第三章的标题“世间已无张居正”。皇帝因为立太子问题与朝臣产生嫌隙,最后罢朝,申时行通过任命一些技术官员维持政府的基本运转,写到潘季训治理黄河、郑雒维护北方边防,万历变成了“活着的祖宗”。地方上引出海瑞这一模范官员再次论证了海瑞的无奈,道德在明朝的官场上无法推广。另一处地方上的戚继光注定是孤独的,明朝重文轻武,当谭伦、张居正这些支持他的人离开了,戚继光也孤独了。如果说前面的章节都是叙述官员的话,那么最后一个章节就是叙述人民,李贽是乡绅的代表,他越想摆脱社会,社会就越要抓住他。黄仁宇把一个个的人物、事件串联,构成了既有学术内容又有传记小说体的一部学术研究专著。附录方面,作者选取威尼斯、英国、美国、日本作为案例,与当时的中国对比,得出“明清的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不愿发展金融与商业和不能数目字管理”的结论。

(二)赵世瑜主编的《龙蛇沧桑丛书》⑦系列。

这个丛书系列内收录了10册书,里面有1本是赵世瑜著的《天子的悲剧》(明代卷),其余9本是由其他历史学者所写的专著。

魏晋卷——《可汗的子孙们》,时间跨度上起西晋的大厦将倾,下至北魏的分裂。以优美的语言、抒情的风格叙述了这段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各政权的更替,论证了作者观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五胡乱华”是必然的。

隋唐卷——《辉煌盛世》的视角很有趣,以艺术史的视域,从侧面叙述了隋至盛唐时期的风土、建筑、社会风俗等方面,构建了一个辉煌盛世。汉风与胡俗相融合,佛教的兴衰,统治者绘制着帝国蓝图,展示着这个时期的别样风格。

宋代卷——《文臣:兴邦还是误国》里面反射了宋朝的侧影:“国家不幸诗家幸。”这是作者最后的评价。宋代比其他朝代特殊在于任用文臣领兵,一方面宋代的商品经济繁荣,影响思想文化层面的大繁荣,另一方面官僚机构臃肿,文臣不懂兵法,国家积贫积弱,在边疆战争中受尽屈辱,最终误国。

清代卷——《精神放逐的年代》宏觀叙事,聚焦在清朝的官僚制度、教育制度、民间生活,重点描述明末清初的官僚大臣的人生浮沉,反思历史,发人深省。

除了上述列出的几卷外,还有战国卷——《崛起的士人:战国风云人物论》、秦代卷——《猛士的乐土》、汉代卷——《古道侠风》、元代卷——《天师与帝师》、晚清卷——《封疆大吏的沉浮》。这10册书光看题目就很吸引人,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里面的内容雅俗共赏,有学术成果,文章语言不仅严谨,而且风格幽默风趣。

(三)《大国崛起》纪录片。

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再现了十五世纪以来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与衰落,尝试找出背后的原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

这部纪录片学术指导钱乘旦先生,以历史文献为参考依据,追求历史真实性和内容故事性的有机统一,利用影响还原了历史。

贯穿整部片子的主线是“时间与空间”,画面的视觉冲击深入人心。片头高度概括九个国家的崛起之路,短短一分多钟的时间,用每个国家崛起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展示,配以相应的音乐,展示了宏大的主题。

片中运用全球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多种史观看待新航路开辟。它使全球连成了一个整体,改变了整个世界,欧洲人开启了用宗教征服世界的旅程,其后引发的“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时代的结束。

大国崛起之路中,经济与科技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第九集中介绍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介绍了日本现代企业之父涩谷荣一为日本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强调了企业家是一个国家经济领域的精英,带来的丰富经济价值对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为国家的崛起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大国兴衰的历史呈现的是复杂的、曲折的,与画面配备的解说词富有历史艺术。解说词中经常会抛一些问题引发人们对历史本质规律的探讨,在英国篇中,连抛出四个问题:“葡萄牙、西班牙为什么最终走向衰落?曾经辉煌一时的荷兰为什么也衰落下去了呢?英国成为十八世纪最强大的殖民帝国,那么,英国崛起的条件是什么?纵观西葡的衰落、荷英的崛起,你认为大国崛起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一连问出这么多问题,引导人们从史实中总结历史发展规律一步步得出结论。在最后一集的《大道行思》中,总结各国的兴衰,结尾的总结是十分精彩的:“我们不知道二十一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三、发展特点

(一)没有固定的模式,自由创作。

从以上几部历史普及读物的结构来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通俗史学著作没有固定的写作模式。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即根据要表达的主题设定模式结构,并没有拘泥于一板一眼的具体格式,自由地创作。《万历十五年》对6个历史人物的批评构成了明朝衰落的一个瞬间。朱维铮的《走出中世纪》⑧以明末为中国走出中世纪的开始,从文化史的视角论述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度的历史进程。

(二)注重运用全球的视角,中外比较。

《大国崛起》纪录片在全球史观的视角下再现了9个具有世界性影响力大国的兴衰史,比较了每个大国崛起的因素,突出了各个国家的特色。通过比较同是以航海业崛起的新航路的开辟者——葡萄牙、西班牙与后来者居上的荷兰,突出前两者是因为占了先机,依靠航线和殖民掠夺迅速崛起,又因为没有发展工商业快速衰落。后者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联合股份公司、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建立资本市场,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凭借现代金融制度很快崛起,至今,荷兰人的生活依然很富足。

王家范的《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⑨加入西方心理学知识,对比中西的社会经济,阐释中国古代、近代的社会经济,论证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不复存在。

(三)领域广泛,语言优美,带有普及历史知识的目的。

这段时期的通俗史学涉及诸多领域,学者们倾向于向社会史、人口史、环境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的转变,不再把目光集中在政治史中。因为带有通俗性质,经常是图文并茂的,如涉及军事史、地理史方面大量运用了地图,更直白地表达观点。还有一些编成歌谣、拍板歌的形式,便于记忆,朗朗上口。

中学历史教科书也属于通俗史学的范畴,它的编写不仅要求带有学术成果,语言还要使中学生读懂,符合教材的写作规范。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大量插入实物图像,配合文字,有助于学生深化认识,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一些少儿通俗史学读物中,以《上下五千年》⑩为代表,从客观角度列数了古往今来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

四、结语

通俗史学是借助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普及专业性的、学术性的历史知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通俗史学完成了“新”的转变,历史大家在写学术专著的同时,也会写给大家(即普通大众)看的书。这样看来,通俗史学的发展,不仅利于史学本身,还可以向大众普及史学知识,服务大众。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的市面上充斥“抄”历史的现象,“楚汉热”“清宫热”“帝王热”,使通俗史学走向庸俗化的势头,不免掉入低俗的圈子。如今的通俗史学,要将“研究”与“通俗”结合,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才是史学之盛。综上,总结只是为了全面地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通俗史学的发展特征,每部著作有其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本论文中还有不足,只列举了几部著作,未免有点以偏概全,一些研究没有更深入地挖掘,留待之后进一步思考。

注释:

①舒焚.两宋说话人讲史的史学意义[J].历史研究,1987(4).

②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③吴泽,主编.桂遵义,袁英光.中国近代史学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④张海鹏.评吴晗同志的《明史简述》[J].史学史研究,1984(3).

⑤姜萌.通俗史学、大众史学、公共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10(4).

⑥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7.

⑦赵世瑜,主编.龙蛇沧桑丛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999.

⑧朱维铮.走出中世纪[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⑨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⑩林汉达,曹余章.上下五千年[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

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主编.史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2]吴泽,主编.桂遵义,袁英光.中国近代史学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4]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7.

[5]赵世瑜,主编.龙蛇沧桑丛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1999.

[6]朱维铮.走出中世纪[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7]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8]林汉达,曹余章.上下五千年[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

[9]舒焚.兩宋说话人讲史的史学意义[J].历史研究,1987(4).

[10]张海鹏.评吴晗同志的《明史简述》[J].史学史研究,1984(3).

[11]姜萌.通俗史学、大众史学、公共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10(4).

[12]朱慈恩.20世纪上半期通俗史学述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