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措施

2021-08-06 17:19杨晔珺
文教资料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新时代

杨晔珺

摘   要: 立德树人强调美、德、智、体、劳教育并行,在学生学习生活中予以融入,发挥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科学育人优势,给予学生和谐发展支持。其中,劳动教育作为助力学生行为习惯、思想态度、价值观念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既是立德树人的一部分,又是课程开发的关键,旨在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本文通过探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措施,攻克课程开发难关,提高劳动教育质量,指引高校学生和谐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   评价体系

课程开发成功与否关乎教育质量的高低,高校课程开发要投入诸多人、物、财,是对固有课程内容、育人标准、教育思想、教学手段的扬弃,在凸显本校教育优势的同时解决育人问题,保障教育活动契合新时代要求,实现教育改革目标。课程开发质量的评述过于抽象且主观,对课程体系发展缺乏指导作用,在此背景下课程评价体系应运而生,旨在定性、定量得出课程开发评价结论,指导优化课程开发体系,为科学育人奠定基础。基于此,为提高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质量,探析该课程评价体系完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的必要性

1.优化整合劳动教育资源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保障劳动教育能为学生个人能力发展、专业技能发展、社会责任感等素养发展给予支持,突出课程综合性、生本性、专业性、社会性,这就需要高校针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评价,明晰有关课程的不足之处,结合评价结论调配教育资源,使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更加充实,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

2.实现“金课”代替“水课”目标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评价将“金课”标准纳入其中。从内容上讲,有关课程容量要适中,具有时代性、人文性、科学性,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能为教师设计良好劳动教育方案提供条件;从理念上讲,要突出高校学生劳动教育主体地位,还要加强立德树人,响应教育改革号召,融入多元智能、能力导向等先进理念;从技术上讲,劳动教育课程要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科技留有一席之地,为数字化课程改革活动顺利开展铺平道路。基于此,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持续完善可实现“金课”替代“水课”目标,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3.保障师生同步发展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客观公正,指出课程开发中的薄弱环节,利于教师发现教育短板并予以调整,根据课程评价结论填充、筛选、删减劳动教育内容,使之更具教育意义。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客观表现就是学情,是教师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动力来源,教师在掌控学情的基础上驱动课程评价体系,确保劳动教育课程能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端正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继而提高高校学生的劳动素养[1](122-123)。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的关键

1.稳定性

课程评价体系稳定是富于有关评价标准、内容、目的、活动权威性的基础性条件,若该体系摇摆不定,将丧失评价课程优劣功能。需要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稳定,推行“评价资料搜集——评价内容制定——内容优化——决策层审批——系统性推进”体系,一旦决策层审批通过高校劳动教育课程需在该体系加持下接受评价,评价标准、目的、内容等细节不因主观意愿发生转移,外界力量无法干扰课程评价,评价活动有序进行,客观反馈课程优劣,为本校劳动教育课程持续开发提供依据。

2.生本性

课程建设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劳动教育课程亦是如此,为此高校课程评价体系需突出生本性,从学生年级、专业、思想意识、行为能力等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确保教师掌握学情,可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心理状态、综合素养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经过评价可折射学情及学生学习诉求,以此为由做好课程资源选择、删减、扩充工作,使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能被学生所接纳,在该课程指引下增强自身劳动素养[2](93-101)。

3.发展性

新时代对劳动的定义更为复杂,除体力劳动外,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服务型劳动、公益性劳动、报酬性劳动等概念不断丰富,在深挖劳动内涵的同时使高校劳动教育有更多可能性,為此高校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劳动教育及课程评价体系,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经由评价能与时俱进,助力学生解读新时代劳动理念,涌入新时代劳动浪潮,将劳动教育与“双创”活动关联在一起,在创新创业劳动中实现学生个人价值,使高校劳动教育更有意义[3](107-110)。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措施

1.针对课程评价框架进行完善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框架主要由考核环节、支撑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评分比例构成,作为课程评价量化依据具有实操性,该框架优化前率先依据高校课程支撑毕业具体要求树立课程目标,而后解构目标并规设考核环节,根据考核内容、重要性等方面制定相应考核分值,分值与考核环节相对应,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分解,体现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各个环节,保障课程评价框架细致入微、扎实稳定、系统全面。通过对课程评价框架完善流程进行梳理可知,劳动教育目标是重中之重,关乎定性、定量评价框架设计成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需围绕“双创”设立,结合专业、学科积极展开专业服务、实习实训、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劳动教育活动,重视新工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在劳动中创造性地解决具体问题,增强高校学生劳动意识,累积职业经验,提高“双创”能力,端正择业观,形成到艰苦地区奋斗理念,明晰实干兴邦、空谈误国道理,培育服务素养,能在国家危难关头做出贡献,继而在正确课程目标加持下保障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框架科学稳定,为合理展开课程评价活动奠定基础。

2.针对课程评价方法进行完善

以往高校劳动课程评价多采用判断、选择、分析、综合等题型,同时将课堂表现及期末考试视为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半期测试等方法较为少用,有些高校虽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但期末考试占比较大,其他评价结果占比较小。新时代以理论知识考查为主的课程评价方法滞后性不断凸显,无法培育学生各项能力,为此劳动教育课程需在科学运用传统评价方式的前提下予以完善,发挥能力考查作用。例如,高校可用复合型评价取代结束性评价(期末考试评价),将期末考试评价视为复合型评价一部分,与半期考试、实践考试、平时作业共同发挥作用,其中实践考试要在技能竞赛、“创双”活动、社会服务、顶岗实训等活动中得出结果,在平时作业中设计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小论文等题型,用以检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及理解情况,给予教师下一步课程设计支持。除借助人力进行课程评价外,还可发挥“互联网+评价”优势,将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中的综合表现录入信息系统,经由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深入分析,有关结论在能力模型中予以体现,直观反馈学生“双创”能力、劳动意识、劳动习惯、专业素养等方面发展动态,同时可反观教师劳动教育成果,通过课程评价方法创新为教师深耕课程、充实内容、变革教法提供依据[4](67-72,79)。

3.针对课程评价标准进行完善

通过对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必要性进行分析可知,经由评价能使师生同步发展,作为师生发展“指挥棒”课程评价标准需持续优化,使之具有时代性、实操性、科学性。这就需要有效把握课程评价标准的“度”,若标准过细将使评价体系变得冗长,教师在评价中投入过多精力,评价结果对课程建设的指导作用有所减弱,若标准过粗评价将存在遗漏之处,则无法反映劳动教育课程全貌,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系统性。评价标准还需清晰明确、公正,易于理解、便于操作。例如,高校针对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模块”评价标准进行完善时可分为五大等级,A等级为4.0分,要求学生劳动态度积极,劳动方法得当,积极进行劳动反思,在劳动中能相互帮助,可增强个人能力;B等级为3.2分,学生能有效完成劳动任务,劳动方式妥当,劳动态度端正,能配合他人开展劳动;C等级为2.8分,学生能完成劳动任务,劳动方式相对合理,劳动态度比较端正;D等级为2.4分,学生在劳动中表现不够积极,劳动较为被动,劳动能力较弱,無法配合或独立完成劳动任务;E等级为1分,能理解劳动任务但很难完成,劳动态度不端正,劳动能力极弱,较为排斥劳动,无法通过劳动增强个人能力[5](108-112)。

4.针对课程评价要点进行完善

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进程中要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能理解课程评价体系,二是该体系能动态调整。在劳动教育课程开始前教师要向学生讲解本课程大纲,如支撑毕业要求、课程目标、实践考核关键等内容,详细解释课程评价体系,如评价方法、评价框架、评价标准等,同时要在开课前明确有关内容。在教学中评价需有实例作为支撑,帮助学生抓住劳动教育课程考评重点,深入体悟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发挥“以评促学”功能,为学生选择恰当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高课程目标达成度。对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框架、内容、方法、标准合理性的研究活动,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展开,密切跟踪评价体系推行效果,定期开展交流、汇总、研讨分析工作,反映该体系具体问题,如缺乏可操作性、标准不细致、评价结果与学生发展需求不符等,结合本校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掌握学生劳动能力综合性发展自我评价情况,将学情、教学实况、具体问题视为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动态发展依据,指引教师提出该体系优化方案,经过讨论及审批通过后方可施行,保障该体系稳定性、动态发展性兼顾,实现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升级迭代目标[6](41-42)。

5.针对课程评价理念进行完善

良好的育人理念是营造优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氛围的基础性条件,关乎教师及高校劳动教育态度与高度,除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中融入以人为本理念外,高校还需推行其他先进可行理念完善相关评价体系。例如,高校可推行多元智能理论,关注个体能力差异,利于高校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在劳动教育中关注学生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逻辑智能、肢体运作、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侧重培育学生的创造力、记忆力、形象力、抽象力,并在课程评价中予以反馈。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中融入多元智能理论,可改善教师的学生观与教学观,积极调整教师的劳动教育目标,变革教育对策,推动劳动教育改革,使教师重视并善待学生差异,从统一、僵化的课程评价思想中摆脱出来,将学生个性化成才需求视为劳动教育及课程评价关注重点之一,通过劳动教育助力学生多元智能优化重组,开发学生潜能,依据学生差异应用多样劳动教育方法,提高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生本性,最终帮助每位高校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落实新时代基于劳动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

综上所述,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具有优化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实现“金课”代替“水课”目标、保障师生同步发展必要性等优势。基于此,高校在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进程中需紧抓生本性、稳定性、发展性关键,完善课程评价框架、方法、标准、要点、理念,保障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能客观反馈学情,给予教师劳动教育改革支持,增强学生能力,助其个性化发展,提高社交能力、“双创”能力、合作能力,使高校学生成为被新时代认可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杜萍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对策探析[J].才智,2020(21).

[2]王琳,张新成,何晓倩.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路径[J].山东工会论坛,2020,26(3).

[3]杨磊.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体系构建[J].焦作大学学报,2020,34(3).

[4]温晓年.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5).

[5]梁广东.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实践原则及推进理路[J].教育与职业,2020(20).

[6]冉亚清,刘忠荣.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J].科学咨询,2020(23).

项目基金:本文系2020年南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及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20B70)。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