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一颗种子

2021-08-09 15:58董文华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钟表数学课堂

董文华

在人们的眼中,数学似乎总是和枯燥的计算分不开。的确,从0到9虽然只有10个阿拉伯数字,但是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可以演变出无穷的数,再添上“+-×÷”四个运算符号,就能演变出无穷的算式。演算似乎成了数学的代名词,这也正是一些学生害怕数学的原因。

今年接手低年级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在学生的心中播下数学的种子,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美妙和数学的丰富,进而“爱”上数学。

乐学——素材丰富,鲜活生动

一年级学生上“入学第一课”,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一道思考题:你眼中的数学是什么?

在课堂上,我听到了学生多样的表达。乐然心(踮着脚尖,双手使劲往外比画,像极了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中的兔妈妈)说:“数学知识很多很多,就像大海中的鱼一样多。”吴文玉说:“数学在我妈妈做的英文教具里,赢了往前走几格,每个卡片上面都写着数字,很好玩。”

李天择拍拍脑袋扭扭捏捏地说:“我记性不好,忘了昨天怎么想的……”突然又像是灵机一动,“嗯,数学就像玩游戏中的闯关,很有趣。”孙宏若说:“买东西要用到数学,就是算花了多少钱。”孙艺夏说:“钟表上有数学,几点几分得看数字。”

数学是“化了妆”的生活。平时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家里、在学校、在公园找数学,而且以画一画、说一说等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个过程,看似不是在学习,但是真实的学习已经发生了,因为学生拥有了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同时,学生感到数学与自己朝夕相伴,已经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存在于书本上、课堂上、试卷上。数学,就这样潜移默化地走入学生心中。

善学——以做代听,乐享过程

小学生好奇、好动,但注意力不持久。如果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做中学”“玩中思”,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等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都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比如,教学《认识钟表》,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画“创意钟表”,学生可能画得并不规范,有方的,有圆的,也许有的钟表还“缺胳膊少腿”。学生在各式各样的作品中观察、比较,发现钟面的特征,有1~12个数字,有大格和小格,还有长针和短针。然后对比各自的钟面:“你画全了吗?还缺什么?”这样的学习资源丰富多彩,和每个学生有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研学——高阶思维,多元表征

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形式化的特點,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元化表征方式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将概念、法则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让问题可感可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为学生设计开放性的、带点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可说、可写、可画,突显数学学习的丰富和多元。

比如学完20以内数的认识后,我设计了一个作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14”。学生的作业有的用到了位值制,有的用到了计数器,有的用到了数的顺序和大小,有的用到了加法与减法的意义,有的借鉴了古人计数的方法,有的用到了直观模型……这样的高阶思维题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把零散的知识点结成了牢固的知识网。

再比如教学二年级《认识倍》,课尾设计了“你会创造2倍”吗?有学生第一排摆了3个圆片,第二排摆了6个圆片;有学生说上面画6根小棒,下面的画2个6根就可以了;还有的嫌画实物麻烦,直接写一个数字表示这一份是几个,接下来再画这样的2份就能表示2倍的意思;最后有学生突然醒悟,既然每一份的数量都可以不同,那就什么也不画了,就画一个圈,下面再画这样的两个圈,只要每一份的数量相同就是2倍的关系。

学生不知不觉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这是一种深度学习。从图形表征、符号表征到建立模型,运用多元化表征描述“倍”的结构和关系,既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建模的过程。关注这些,比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更具有教育价值。

这样的课堂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突显节奏律感;这样的课堂,深奥的知识变浅显了,使艰苦的学习变轻松了。学生体会到数学不只是公式、符号、结论,还有故事、想象、画面和无限的可能,体会到数学的味道是浓郁的、芬芳的,体会到数学思考是一种智力的欢愉。

数学是真实的,它不仅存在于书本中,熟悉的生活也是学数学的最好课堂,而且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充满乐趣、令人向往的。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好的数学是触及儿童心灵的数学。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同感,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从小呵护、培植学生“学习数学我能行”的自信心,就能在一节节课中潜移默化地埋下乐学、善学、研学的种子。相信只要学生怀揣一颗优质的种子,日后必将在一块合适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收获数学学习的硕果。

(责 编 行 之)

猜你喜欢
钟表数学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丽娜认钟表
写字大课堂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藏起来的钟表
奇怪的钟表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