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课教学中学生职业意识培养之我见

2021-08-09 01:32钱江红
学周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职业意识培养策略

钱江红

摘 要:在当前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而对于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而言,就是在学校的德育课程中有意识地融入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深化职业意识,可以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形成清晰的认知和透彻的理解,从而为未来职业行为和活动的支配和调控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观念和专业的职业技能,才能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上立足,最终实现自身更好的就业发展。

关键词:高职德育;职业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1-00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1.005

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向社会输送各种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也难免会出现很多学校侧重于技术知识讲授而忽视学生素质教育的情况。但是,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对高职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

一、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效率低下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都属于学困生,不仅仅是因为学习成绩落后,行为习惯的不端正、缺乏学习热情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德语课程作为公共课程,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没有将其重要性重视起来,一些学生上课时交头接耳、趴在桌子上睡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德育课教师会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课堂秩序的维护上,还有一部分教师听之任之,不论学生在课堂上有什么样的表现,只是按照教案一貫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对德育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学生职业意识中行为规范意识的形成造成了阻碍[1]。

(二)教学内容缺乏新意

高职德育课程中包含着很多的内容,如: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以及哲学等等,但是由于授课课时的限制,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全部讲解其中的内容,不同的教师也只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当前比较适合的教学内容;而且,当前教师对职业意识教育教材的研究还比较少,教学资源开发十分有限,尤其是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教师按照课标要求向学生讲解既定的内容,很少会在课堂上提及有关职业意识教育的内容,教学内容没有新意,学生兴趣难以激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职业意识的发展。

(三)教学方式陈旧

教育家黄炎培曾经指出,职业教育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手脑的共同发展,教和学要统一,尤其要达到知识和技能的共同发展。在当前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很多高职德育课教师也将教学方式的创新重视起来,旨在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同时实现职业意识的提升[2]。但是,就现实情况而言,高职德育课程是一门偏向理论性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导致课堂教学依然以讲授式为主,加之部分德育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够,在终身学习上缺乏一定的欠缺,长此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会渐渐磨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热情,更不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提升。

二、高职德育课教学中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策略

(一)贯彻德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

在高职教育阶段,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战略,重视德育教育事业,关注学生个人发展。在实际的德育教育中,要想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信任和热爱自己的学生。由于教育环境和对象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还要讲究因材施教,在信任和热爱自己学生的同时,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为德育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支撑。因为关心和信任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学生心理建设上发挥着促进性的作用,因此,实际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敞开心扉,才能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对其开展有效的针对性教育。

例如:班级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都不完全相同,心理发展趋势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势利导,多角度、全方面地培养学生,在日常教学阶段可以增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电话、微信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获取学生平时在家的表现,并向家长反映学生近期的情况,从而更好地开展针对性教育。在职业意识培养过程中,也可以从拿破仑的例子上着手,在学生心中树立一种“不想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的观念,让学生明确自身的目标,真正从一个“模糊”的人变成“清醒”的人。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明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正视社会竞争的压力,实现自我价值最优化,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学生逐渐就能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瞄准教学目标,合理运用教学手段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其次要合理运用教学手段,结合高职生的认知和兴趣点,选择一些喜闻乐见且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高职德育教育的重点应更多地放在高职生职业意识培养上[3]。所以,于高职教师而言,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职业意识的提升,以明确目标为前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传统德育教学形式单一性强,内容不精彩,最终导致学生失去热情,鉴于此,教师要在遵循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对高职生职业意识的要求,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讲到职业道德和法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摒弃单一的说教,将多媒体技术手段利用起来,在正式开课前为学生播放因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而陷入法律纠纷中的案例视频,由于学生本身在这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意识,所以在观看真实视频的过程中也能激起其探索的兴趣,同时也能通过视频中反面教材造成的后果进行警醒,真正明白职业道德和法律所发挥的重要意义;在此之后,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看视频这一契机,引导学生交流和探讨,就视频中的职业道德和法律实践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达到其职业素养提升的目的。

猜你喜欢
职业意识培养策略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从校门迈进职门的角色转换过程研究
汽修专业实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增强职业意识
中职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