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在高校的教育传承

2021-08-09 13:49韩彦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民族音乐

【摘要】中国民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象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民歌在当代传承面临着困境,高校是中国民歌传承的重镇,是当代高校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音乐教育要建立一套系统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施策略、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建设完善,从宏观到微观、从目标到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夯实基础、扎实推进。中国民歌在高校的教育传承是立体的、多渠道、多路径的,是开放、互通的现代传承。

【关键词】中国民歌;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065-02

【本文著录格式】韩彦婷.中国民歌在高校的教育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1):65-66.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JJKH20201303SK),课题名称:中国民歌文化当代传承研究。

一、当代中国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当代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仍主要沿袭西方音乐体系的教学论、价值观和教学方法,中国传统音乐的教育、教学和传承面临严重危机。回顾一下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是一条受欧美、苏联及日本影响的历程。1904年,清政府进行教育体制改革,采用了日本模式,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学堂乐歌在音乐教育中成为主要教育内容。1922年,受欧美的影响,中国音乐教育开始采用美国模式,当时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萧友梅,赵元任都曾留学欧美。1950年之后,中国教育受苏联音乐教育的极大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音乐教育重新转向欧美模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成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教学方法。中国高校的音乐基础理论课、音乐技术理论课和音乐专业课主要都采用西方音乐课程体系,如视唱练耳、乐理、西方音乐史、和声、曲式、复调、作曲、指挥,以及声乐、钢琴、器乐等,绝大部分采用西方音乐教学法和专业技能训练,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少之又少,且不成体系。总之,20世纪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音乐教育内部深深扎根。

二、中国民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价值

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载体,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活化石”。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

高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镇,是当代高校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民歌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传承价值,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传承和审美文化传承。

中国民歌的文化浩如烟海、包罗万象,民歌的内容涵盖科学、文化学、人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包含人们生产生活的习俗、礼教、道德、信仰等内容。民歌是人类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马克思曾说过民歌就是一部人类发展的编年史,它是人类文化重要而独特的文化现象。通过中国民歌教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经典民歌。中国民歌的传承,建筑在民族音乐文化上面,同时又是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原动力,中国民歌是民族生命的表现,文化是表象,精神是内涵。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有民族音乐文化,才能够注入民族认同的力量。通过中国民歌的学习和传承,获得来自内心深处的潜伏的力量,是民族心底的内在动力,以此推动民族文化的进步,保存民族特质的生命存在。民歌的传承的不仅仅是歌,民歌传承的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在传承过程中对待民歌的态度,也是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对待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态度。中国民歌对于传承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具有重要价值。

三、中国民歌在高校的教育传承

中国民歌教学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教学部分,是专业基础,通过中国民歌的学习习得音乐母语、音乐语法、音乐形式和音乐风格,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学习的根基。中国民歌文化传承价值主要体现在“传”与“承”两个方面。其中的“传”即延续、传播中国民歌文化的精髓,“承”是促使中国民歌文化传统永葆生机的动力源泉。需要明确的是,传承民歌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唱会多少首民歌,而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整体清晰的把握,对中国音乐类型、音乐风格逻辑、音乐操作行为、音乐概念理解的把握。中国民歌在高校的教育传承具体体现为三方面:

(一)以中华民族音乐为母语的教育传承

人类文化的学习的起点都源自本民族的母语,音乐教育也理应遵循规律从音乐母语入手。“母语音乐文化教育”即以母语音乐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母语”是人生下来第一个习得的语言,“母语音乐”即是建立在“母语”基础之上的音乐,是使用其第一语言来表达的音乐。中国民歌是最原始、最纯粹的母语音乐。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音乐的基因,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根源。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歌教学,不是普通的唱歌教学,是以中国民歌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母语音乐文化教育。

以中国民歌为音乐母语的教育是中国音乐教育之根、之未来。在中国民歌教学中,系统学习母语音乐文化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作品,了解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音乐氣质、风格、特色。民歌的学习是母语音乐文化的血脉和源头,是最朴实、最具特色、最鲜明的民族音乐文化。中国民歌方言、衬词、衬句、衬腔、句逗、句法、色彩、调式、韵味、意境、风格等,无不浸润着民族思维,无不渗透着民族精神,无不代表着鲜明的中华音乐文化。1。系统学习中国民歌的声、腔、调,以“母语音乐语言”唱母语歌曲,体验民族歌曲的意蕴和灵魂,体悟其精神内涵和气质神韵以。中国民歌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绝不是简单的学唱歌曲,而是透过民歌的演唱习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思维方式、审美价值、行为艺术、思想精神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二)线上线下混合链接的教育传承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现代教学需以更包容、更开放的形式面对教学对象,特别是中国传统民歌的学习更要体现自主、多元的教学改革创新。

以民歌传承为核心,以民歌文化為导向,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整体构建与模块教学相结合、理论研究与田野采风相结合、专业技能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建民歌线上学习平台和微信公众号,通过大量中国民歌相关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少数民族的地域风光、节日庆典、民族服饰、民族饮食等图文和音视频资料,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视野。在了解中国民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基础上,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民歌演唱的纯正的运腔味道和风格特征。利用超星、腾讯会议等网络平台,师生进行交流、互动、展示和评价。学生创建民歌录制自媒体,上传教学平台分享,教师对学生采用线上档案袋式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他评加互评。教学汇报采用音乐会的形式,从策划、海报设计、录像照相、灯光舞美、服装道具、后期制作等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培养学生舞台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线上线下混合链接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多维度、多视角对民歌欣赏、民歌演唱、民歌文化的感受和思考,是对民歌传承的深度挖掘,让中国民歌传承不仅在课堂中,而且渗透在生活之中,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对接、传统与现代的链接。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民歌网络学习平台、微信推文进行广泛宣传,面向学校及社会开放,使其成为民歌学习抢救站、资源库和交流平台,成为民族音乐文化学习的窗口,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基地。

(三)走进田野的教育传承

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与传统民间音乐学习的有机结合,现代音乐教育体制与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结合,实现学校与民间的互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中国民歌文化浩瀚无垠,千百年来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是民族音乐的精华,若要掌握原汁原味的精华,必须深入田野理解其中精髓,领悟当中神韵。中国民歌教学要在学校规范、系统的教学基础上,“请进来、走出去”,使得民歌传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立体传承。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民间,走进山野田间进行民间采风和田野调查的教学实践系列活动。在田野中学生才能真实感受民歌生长的土壤,亲身感受滋养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感受民歌与自然、民歌与人、民歌与社会的关系。这种走进田野的传承是传、承二者之间心灵的沟通,口传心授、心灵相通,这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的精华所在,是民间音乐自在、自己、自然的传承。聘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形成“民间艺人+高校教师”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共同体。教学方式方法方面,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大田野调查采风的比例,使学生从传统的课堂形式走进田野、走近艺术家,实现课堂翻转,实现中国民歌的有效传承。

中国民歌在高校的教育传承是立体的、多渠道、多路径的,是开放、互通的现代传承。当然,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涉及到音乐教育整体性的结构改革,包括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改革,师资结构改革,甚至涉及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重建,由此将带来传统音乐传承与现代音乐教育的冲突。改革必将面临问题和挑战,笔者也将站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视野下,力求在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承方面做出努力和探索。

注释:

1.韩彦婷.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域下的中国民歌教学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25.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韩彦婷.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域下的中国民歌教学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杨红.民族音乐学通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20.

[4]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周青青.中国民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韩彦婷,女,博士,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音乐舞蹈戏剧学院副院长、吉林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基地主任。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民族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民族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深化策略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