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提升会计监督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探究

2021-08-10 04:52曹娟张红红
中国市场 2021年20期
关键词:信息失真关键因素会计监督

曹娟 张红红

[摘 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行业的基石,国家经济的有效运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会计信息与它所记录的客观相符。然而,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都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有关,极大地损害了国家和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也使会计行业的发展陷入窘境。文章从新时期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主要原因和对实现会计监督的关键因素两方面,以独特的视角,详细论述了我国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努力方向,为如何实现有效的会计监督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信息失真;会计监督;关键因素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0.162

1 新时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企业的会计记录从取得原始凭证、编制分录、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的全过程,都不允许弄虚作假,否则就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一是伪造凭证虚假交易。企业为了达到某种不正当的企图,使用假票据虚列成本、虚构业务、虚增虚减利润,掩盖损失,甚至一个企业两套、三套账册,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二是核算失真。会计核算与企业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不一致,企业账面盈亏不实、资产账实严重不符。三是恶意使用不当财务政策。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或使用不当财务政策,财务账目管理混乱。

从实践来看,造成现阶段极为严重和普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宏观经济监督机制下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不完备,现阶段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单位主要领导法制观念淡薄、追求局部利益以及会计人员职业素养偏低等。

1.1 内、外约束机制不完备

会计人员不具有独立性,致使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会计监督本应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第一道防线,但实际上迫于上级规定而设立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往往形同虚设。

企业缺乏自我监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国家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经济监督之间在会计监督领域分工但不协作、管理但不一致,无法形成合力,进而不能对企业从整体上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

1.2 配套法规不健全

我国的统一会计制度中的上位法规定太过笼统,一些条款过于宽泛,弹性过大,而具体操作导致的各部门规章及各行政区域的规范性文件又没有形成无缝连接。我国《会计法》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但同时也规定“國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及“财政、税务等部门实施监督检查”。

由于我国国情复杂,企业形式及其所处行业及地域差异较大,仅靠一部法规、一个部门根本无法规范、监管全国的会计核算、会计人员和会计事务工作。统一会计制度在现实中的落实不仅要科学协同各有关部门形成合力,还要应对全国实施范围广泛、会计业务动态发展迅速的异常复杂的形势。客观地讲,统一会计制度在我国影响深远,是我国会计工作的一笔巨大遗产,修订后的《会计法》主导“国家统一会计制度”。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断升级,我国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经济模式多元化日渐成熟,必将伴生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现象,法规的配套建设也必将始终伴随着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实现的全程。

1.3 企业领导法制观念淡薄

人为制造会计信息失真的动机,无非一个“贪”字,在巨大的经济诱惑面前,领导手中的权力一旦失去约束,会计信息势必成为领导经济利益的工具,而会计人员在他们的心中只是一个摆设。主导会计信息失真的决策者无一例外都是领导者,他们往往是制假的始作俑者,同时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最大受益者。

以 “新绿股份”有限公司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的造假为例,“新绿股份”一个公司三套账,将造假目标完成程度列入财务人员业绩考核,2013—2015年“新绿股份”通过虚增收入、虚增期末银行存款、虚增期末固定资产等方式累计造假金额达到7.25亿元。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限于企业范围,一段时期以来已经蔓延到行政领域,成为政府官员攫取政治资本的手段。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在2017年1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认: 2011—2014年财政数据造假,经济数据注水。这次报告说明不从源头上寻找原因,将永远无法杜绝会计信息造假。

1.4 相关人员职业素养偏低

会计人员是会计行业的工作者,他们的职业素养尤其是职业道德是会计领域的基石,他们的“一念之差”往往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最终质量。然而, “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会计如果不能满足老板的私欲,处处讲原则,事事讲法规,那么只有下岗一条路。因此现实中敢于坚持原则,依法执业的很少,相反,对领导唯命是从的却很多。

2 实现有效会计监督的关键因素

建立适用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监督体制,是我国会计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内容。

2.1 掌握会计监督新特点

新形势下,我国经济面临政策机制转换、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新特点,企业会计监督也出现了新变化。

一是监督侧重全链条。会计信息随着经济形势发展变化而不断衍变升级,随之而来的会计监督关口不断前移、力度不断加大。从仅侧重事后监督,逐渐转向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信息监督。在整个信息全链条中,会计监督的重点不再单一重视形式和结果,而是扩展至事前决策、事中核算和过程监控。二是监督突出时效性。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企业经济活动也瞬息万变,在数据作用突显的今天,经济决策越来越依赖会计信息,这样的现实条件要求会计监督必须加强时效性。三是监督日趋高难度。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经济关系的日趋复杂,会计信息形式多样化、会计政策规范精细化,使会计监督内涵不断扩大,各种方式的监督都变得更为困难。

2.2 扩展会计监督的主体

《会计法》明确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是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的主体。会计人员作为工作者是本单位的经济管理人员,而履行监督职责时就成了国家财经法规的维护者,因此在现实中他们往往会面临自身双重身份的干扰,尤其是当国家利益和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更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这也正是会计监督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原因所在,此时仅要求会计人员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原则性是苍白无力的,必须从法律上明确会计监督的完整主体资格,才能从根源上清除会计信息失真的顽疾。

猜你喜欢
信息失真关键因素会计监督
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调查与分析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策略
试论高速公路管理中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试析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措施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
研究高校会计核算信息失真的会计核算体系改革
简析建筑工程节能检测的关键因素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关键因素
机械式胀形关键因素对桥壳壁厚分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