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民族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1-08-10 04:51王亦龙何爱红
中国市场 2021年20期
关键词:改革路径现实困境互联网+

王亦龙 何爱红

[摘 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民族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现实困境,但也存在机遇。文章以西北民族大学管理类专业为例,分析了当前现实困境,即民族类高校创新创业投入经费不足、教师专创融合教学水平不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互联网+”背景下民族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合理改革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现实困境;改革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0.168

1 引言

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 875 万人,比 2019年增加39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同时2020年年初全球最大的黑天鹅“新冠病毒”的蔓延,使得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升级。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近年来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在大学开设创业基础通识必修课、SYB培训课程、创业大赛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虽然在一些省级和发达地区的高校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对于许多民族类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加之所处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商业氛围不足,教师和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使得民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民族类院校不同专业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程度较低,加之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使得其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效能不高。长期以来,尽管教育部把“创业基础”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必修课程,由于重视不足和创新创业师资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长期处于只设不开的状态。虽然民族类高校大多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授课教师由于长期受传统惯性思维的影响以及市场意识的薄弱,很难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理念融入专业教育中去,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授课内容单一、狭隘,形式化与虚拟化比较严重,而关于“专创融合”和创新方式方法的内容极少,效果欠佳。

通过近年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分析,发现民族类高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缺失、专业特点不明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不足,“双创”教育的实效与社会的期望仍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本研究基于以上现实,以西北民族大学管理类专业为例进行研究。西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提供各种应用型人才是西北民族大学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类专业主要有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1]。研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民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合理模式,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先进优势,探索出一条适合民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优化路径,能够提高民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融合程度,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创新学科教学新模式,拓宽学生知识与技能范围,提高学生就业途径,增加民族类高校核心竞争力。

2 当前民族类高校創新创业人才培养现实困境——以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类管专业为例

2.1 民族类高校创新创业投入经费不足,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民族类高校当前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之一体现在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投入的经费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高。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近年来教育部主抓的重点,许多高校为重点发展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每年投入许多经费对教师进行培训,并且打造相关课程。当前民族类高校相比较而言,在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投入的经费还很有限。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管理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建设方面,学校投入的经费不充足,基本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平台,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实效能,集中体现学校缺乏用于双创融合教育建设的专项资金,学院层面和教研室层面也未能够有效列支相关经费支出,导致双创融合教育教学改革进程较慢,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都未能跟上。

2.2 民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师专创融合教学水平不高,学校培训力度欠缺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核心与关键在于师资水平。当前民族类高校在创新创业教师专创融合教学水平方面,与双一流高校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西北民族大学管理类专业目前任职的教师,普遍未受过专业的专创融合教学训练,教学融合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高水平培训与实践的原因,西北民族大学管理类专业教师未能高效掌握最前沿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多存在教学方法论不规范、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意识不强的问题。另外,仅依靠工商管理专业部分教师具备的一些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带动其他管理类专业教师进行摸索式专业教学融合实践,缺乏正规系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创融合人才理念不强,以及“互联网+”时代双创人才培养前沿意识淡薄,许多教师对于“互联网+”创新创业融合专业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掌握不多,致使专创融合进课堂落地效能不高。

2.3 民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互联网+”深度欠缺

2020年是21世纪第2个十年的开端,随着互联网5G时代的来临,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互联网+”特征越来越明显。但当前民族类高校在此方面还很欠缺,主要的教学模式与工具仍停留在传统阶段,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与利用电商平台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力度不太高,教学思维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课堂45分钟之内。如西北民族大学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普遍化的现象体现为,45分钟之外的时间极少利用“互联网+”工具与平台进行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这一点上从近年来的国家级“互联网+”与省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来看较为明显,西北民族大学所在的甘肃省许多省属高校近年来大力发展“互联网+”专创融合发展,参赛作品“互联网+”元素特征明显,获得较高级别奖项较多,与参赛学生交流后发现,甘肃省属专创融合双创人才培养效果较好的高校专创融合教育双创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课外45分钟,教师与学生已经不再将课内45分钟作为教育教学的固定时间和场域,而是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进行专创融合双创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改革路径现实困境互联网+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