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隐喻表达探析

2021-08-11 19:48何玲陈红梅
艺术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围城表达认知

何玲 陈红梅

摘要:《围城》的隐喻使用是全书的一大亮点,钱钟书先生善于打破常规,将隐喻手法与不同的修辞手法及不同的文化负载词相结合,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展现出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群像。本文从认知角度对《围城》中的隐喻进行分类,并探讨不同隐喻的用法,总结小说隐喻的特点,以更好地欣赏钱先生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围城》;隐喻;表达;认知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

0 引言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展现了抗战初期中国社会的知识分子群像,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隐喻表达。当代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通过阐述隐喻的性质、特点和分类,明确区分隐喻与其他修辞的方法或原则[1]。本文从认知视角对小说《围城》中的隐喻进行分类并总结其特点,以期为其他文学作品的隐喻研究提供参考。

1 隐喻理论概述

隐喻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種事物[2]。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从修辞学角度研究隐喻的人[3]。他认为,隐喻本质上是将不同事物进行对比,从这个角度来说,隐喻和明喻具有一致性。现代语言学家们尝试在语言系统之外寻找隐喻产生的原因。20世纪后期,美国学者约翰逊和莱考夫创作并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高潮[4]。在这本书中,他们首次从认知视角提出概念隐喻,认为人们以往对隐喻的看法太过狭隘,倡导人们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隐喻的认知特性。

2 《围城》中隐喻的分类

钱钟书先生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时代特点等元素,充分运用隐喻思维,在《围城》中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知识分子生活图景[5]。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可分为以下三组类型: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根隐喻和派生隐喻、基于客观相似性的隐喻和基于创造性的隐喻[6]。

2.1 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

按照认知的表现形式对隐喻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别: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显性隐喻即明喻[7],通过使用“……像……”句式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即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8]。

例1:辛楣一来,就像阎王派来的勾魂使者,你什么都不管了[9]。

例1中,作者使用明喻的手法,巧妙地将辛楣比作阎王派来的勾魂使者,本体和喻体放在一起作比较,从侧面烘托出方鸿渐自赵辛楣到来之后魂不守舍的状态,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

隐性隐喻即暗喻[10]。暗喻一般不使用喻词,而是简单地说A是B[11]。明喻体现的是两者的类比,而暗喻体现了一种隐含[12]。此外,两者表现相似性的方式不同[13]。明喻通过客观的比较将这种相似性呈现出来;隐喻所呈现的相似性往往需借助想象力,因此不容易被察觉。

例2:这辆车久历风尘,该庆古稀高寿,可是抗战时期,未便退休。

本句将一辆公共汽车与一个人进行类比[14]。通过短语“久历风尘,古稀高寿”可知,这辆公共汽车已经使用多年了,就像一个上了年纪、历经沧桑的老人,身体功能大受影响。

2.2 根隐喻和派生隐喻

按照认知的功能对隐喻进行分类,可将其为以下两个类别:一类是根隐喻,另一类是围绕根隐喻展开的派生隐喻[15]。前者在隐喻中作为中心概念出现,而后者是对此概念的延伸和拓展。根隐喻体现的相似性一般是隐含的,因此不太容易被人们察觉[16]。派生隐喻是根隐喻的外在体现,是围绕根隐喻衍生出来的[17]。

例3:假如再大十几岁,到了回光返照的年龄,也许又会爱得如傻如狂了,老头子恋爱听说像老房子着了火,烧起来没有救的。

回光返照指人将死时神志忽然清醒或短暂的兴奋[18]。此处根隐喻是将老年人比作老房子,派生隐喻则是将源域“老头子恋爱”这件事映射到目标域“烧起来没有救”。隐喻的使用使整句话变得幽默风趣,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兴趣[19]。

2.3 基于客观相似性的隐喻和基于创造性的隐喻

显然,要在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创建一种联系,必须具备某种相似性[20]。这种相似性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作者创造出来的[21]。我们将前者称之为“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如形状、外形的相似,将后者称之为“创造相似性的隐喻”[22]。创造相似性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它可能是客观上的相似,也可能是主观上的相似。

例4:有他,菜可以省一点;看见他那个四喜丸子的脸,人就饱了。

小说中诗人曹元朗是个胖子,他的脸和四喜丸子本身具有形状上的相似性。作者颇具想象力,在此处以客观上的相似性为基础使用隐喻[23],表达生动形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人物画像,使小说中的人物更加饱满[24]。

例5:这女人尖颧削脸,不知用什么东西烫出来的一头鬈发,像中国写意画里的满树梅花。

此例中将小说主人公回旅馆途中遇到的女人的鬈曲头发比作“中国写意画里的满树梅花”,相似点在于卷曲的形状[25]。这一比喻出现之前,读者恐怕并不知道头发和梅花存在什么相似性[26],将隐喻的两个对象并置之后,还需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27]。此处作者将主人公途中遇到的这个女人当作一棵梅花树,将卷曲的头发比作树枝上绽放的梅花。可见,在文学作品中使用隐喻,有利于读者解读其中的人物特征[28]。

3 《围城》中的隐喻使用

3.1 与其他修辞结合使用

钱钟书先生在小说中使用了不少隐喻,并注重将这些隐喻与不同的修辞手法相结合[29]。例如,他将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与隐喻结合使用[30]。小说第五章方鸿渐等一行人去三闾大学的途中,作者把车比作“正害疟疾”,坐在车梢的人给它震得“骨节松脱、腑脏颠倒”。此处将夸张的描述与隐喻结合使用,突出了路途的颠簸。此外,作者还善于将隐喻与拟人修辞相结合[31],如方鸿渐因跟丈母娘关系恶化被迫离开丈人家时,心想“索性让运气坏得它一个无微不至”,这种用法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3.2 与文化负载词结合使用

作者在《围城》中还使用了很多具有中国特点的文化负载词,如成语、谚语、历史典故等,并创造地将隐喻与这些文化负载词结合使用[32]。例如,“以后飞机接连光顾,大有绝世佳人一顾倾城、再顾倾国的风度”,这句话虽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字里行间却透露出战争的残酷。此外,作者还将隐喻与历史典故相结合,如“你既然不肯结婚,连内助也没有,真是‘赔了夫人又折朋”,这句话仿拟典故,意在说明小说主人公当时的难处[33]。

3.3 与幽默语言结合使用

同时,将隐喻与幽默语言相结合也是小说的一大亮点[34]。幽默语言在小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奠定了整部小说的语言基调[35]。例如,小说中提到主人公吃过女人的亏,已经是“惊弓之鸟”,看见女人的影子都怕,表达生动、夸张且极具幽默性[36]。作者在提及文凭的作用时,说它“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遮羞包丑,幽默感十足。

4 结语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离不开隐喻的使用。探讨文学作品的隐喻表达,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剖析作者所要揭露的社会问题及作品的深刻内涵。本文从认知角度对《围城》中的隐喻表达进行分类,并通过举例探究隐喻的具体用法,总结了小说中隐喻的使用特点。以隐喻为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瑞,邵华.中英文化中隐喻的比较研究[J].英语广场,2020(11):47-50.

[2] 张绿茵,祁文慧.浅析文学作品中的经典配角文化及配角文化创新[J].汉字文化,2020(24):129-130.

[3] 田海荣,葛纪红.浅析小说《我弥留之际》中的创伤隐喻[J].英语广场,2020(13):8-11.

[4] 方泽斌,邵华.广告中的隐喻思维初探[J].汉字文化,2020(16):59-61.

[5] 周秋璐,祁文慧.中英习语中的动物隐喻探析[J].英语教师,2020(16):182-184.

[6] 柴兰兰.《水仙花》生态意蕴解读与译本鉴赏[J].英语广场,2020(26):3-6.

[7] 陈桂霞.论沈从文《边城》中的生态叙事及其审美取向[J].英语广场,2020(26):32-35.

[8] 陈惠雯,刘雪丽.古诗词中自然景物类意象的应用[J].汉字文化,2020(24):49-50.

[9] 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359.

[10] 陈凯莹,祁文慧.浅析主要语言影响理论的解释机制[J].海外英语,2019(11):217-218.

[11] 陈思颖,戴雪芳.译有所为, 如何而“为”?——《围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J].英语广场,2020(35):10-13.

[12] 陈想想.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语言特色——以2015年电视剧版台词为例[J].汉字文化,2020(24):76-77.

[13] 丁鸿斌,周莉.贯通中国百家文化的金庸故事[J].汉字文化,2020(23):32-33.

[14] 杜子馨,吴雪峰.《三国演义》中儒家“五常”思想的解读[J].汉字文化,2020(24):186-187.

[15] 胡斐,徐伊凡.《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人物塑造的反讽并置[J].英语广场,2020(29):16-18.

[16] 居景雨,刘雪丽.浅谈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J].汉字文化,2020(24):86-87.

[17] 李佳慧,王志鹏,吴雪峰.诗歌盛行的驱动因素分析[J].汉字文化,2020(24):72-73.

[18] 李敏,周莉.汉字的传奇和延续[J].汉字文化,2020(24):5,58.

[19] 李擎.后慕课时代中国文化话语权的重建[J].学术探索,2018(11):147-151.

[20] 刘畅,韩启群.我国生态文学翻译现况初探[J].安徽文学,2018(12):111-113.

[21] 刘辰生,周莉.论中国方言的重要性及保护措施[J].汉字文化,2020(24):15-16.

[22] 郝苗苗,周莉.“沉默是金”——论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J].英语广场,2020(32):65-68.

[23] 李思敏,祁文慧.中西风俗习惯差异对习语形成和翻译的影响[J].英语广场,2020(32):34-38.

[24] 刘存.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差异及实践创新——评《大学英语教育的文化思考与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2):230.

[25] 刘楠,邵华.浅谈文体学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20(17):47-49.

[26] 刘婷婷,张弛.浅析《面纱》中的双重东方形象[J].英语广场,2020(23):3-7.

[27] 吕雪梅,鲍志坤.鲁迅翻译思想三大“异”及其价值[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20(3):81-83.

[28] 沙玉财,周莉.网络时代下中国文化的方向[J].汉字文化,2020(24):159,165.

[29] 沈秋怡,钱程.从文学形象探讨风骨·侠文化——以关羽为例[J].漢字文化,2020(20):34-35.

[30] 卫灵,祁文慧.瞬间的交错——从文体学角度解读《在一个地铁车站》的意象叙事[J].英语广场,2020(29):66-68.

[31] 周芸,张弛.《圆屋》中的模拟策略探析[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20(03):22-26.

[32] 朱鑫宇,周莉.论衔接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义[J].汉字文化,2020(24):131,148.

[33] 袁依慧,周莉.语言功能视域下汉语言文字形式表达的困境[J].汉字文化,2020(24):3-4.

[34] 辛楠,鲍志坤.英汉语言对比中的歧义现象分析[J].海外英语,2020(6):119-120,125.

[35] 周莉.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因素及路径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9(33):116-117.

[36] 王乙淇,周淑莉.《桃花扇》中的悲剧解读[J].汉字文化,2020(24):67,73.

作者简介:何玲(1988—),女,江苏泰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围城表达认知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围城”内外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围城”之战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