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1-08-15 00:44高宇超崔彦群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导师德育工作

高宇超,崔彦群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 宁波)

一 引言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三全育人”概念的提出,主要源于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德育实效性不足、稳定性较弱、持续性较差的现状,同时也可以看出,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关注重点已逐渐由“品学兼优”转向“全面发展、德才兼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义,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2],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素质的人才,其政治素养和道德观念事关国家未来发展,事关社会和谐与安定,事关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3]。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类型,突出职业性、应用导向,其培养过程涉及校企合作,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校外实践,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校园单一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环境更为复杂,德育问题更为突出,德育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三全育人”有效路径研究势在必行。

二 困境: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工作面对的挑战

德育工作的难度随着德育工作标准的提升而加大。传统的德育工作体系并不能有效地解决新时代的问题,如此情形下,德育工作的推进必须要有新思维、新视角、新路径。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关研究生德育培养上的许多问题日益显露出来。虽然地方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逐渐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但是德育资源相对来说仍较为匮乏,部分研究生德育工作仍处在盲点、困境里。长期以来,各大高校的德育教育仍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甚至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如:德育方案与本科断层、特色不明[4];培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学术轻思政[5];研究生培养尚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以及相应的队伍支撑[6],德育方式知行分离等问题,给研究生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主要侧重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应用,从校内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和德育工作开展的空间管理上加大了工作难度。因此,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应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将其培养成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首先,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人员体系建设不够全面。第一,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配比不足。研究生逐年扩招,研究生受群体来源复杂性、年龄、眼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德育工作的要求也逐渐从最初单一模式转变到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但承担德育工作的主要负责导师、辅导员数量并未随之增加。由于研究生扩招,可能导致一个导师需要带多届学生或每届带多个学生,学术声誉高、行政职务高的导师带十几个学生,很难及时全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此外,学校按岗设需配备辅导员,部分辅导员需身兼数职,承担大量的研究生培养日常工作,学生数量的增长导致工作量增加,德育工作的时效性降低。第二,校外导师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过程中德育工作职责尚不明确。部分校外导师对在企业或事业单位中开展实习实践的研究生重视力度不够,对实地开展的科研实验指导力度不够,对于研究生课题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的关心和支持力度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校外导师的德育效能。第三,尚未形成课程宿舍、线上线下的德育阵地平台。在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中,宿舍成为德育工作的“法外之地”,是最容易被忽略、最不被重视的育人空间[7],导致宿舍楼管人员并未与学生形成亲如一家的和谐关系、对学生的寝室安全关心不到位、各类安全问题和人际交往等问题频发,由此导致社会公德教育严重缺位,打不破“能发得了文章却处理不好寝室关系”的窘境。

其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工作阶段划分的科学性认识不足。第一,教师德育工作连续性不强,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育这一主渠道。教师的德育工作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容易忽略课后的延续性,使德育难以从课堂上延伸到科研中,从书本上应用到实践中,连续性不强,导致知行分离。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应当成为人文素质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目前普通高校将德育工作视为思政教师的专职工作,忽略了专业课教师对于德育工作推进的重要作用,尚未形成双导合力的德育师资队伍。强化对专业课程中的德育,更能引发研究生对于科研实验过程或未来就业的深度思考和剖析。第二,缺少针对不同年级的研究生道德教育。研究生自入学起面临学业、科研、就业、爱情等多方面压力,但仍有少数的德育工作仅为应付检查或评估而流于形式,难以做到德育工作贯穿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较难体现朋辈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优势,“传、帮、带”效果不明显。

最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工作体系构建的系统性认识不足。第一,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缺乏系统性认识。目前大多数高校仍采用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制度尚不完善[8],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系统的实习实践德育、创新创业德育,从而降低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着眼于社会发展进行创新、创造的能力的培养,使其难以在就业过程中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独有优势。第二,尚未构建系统性的协同育人、上下联动的保障制度[9]。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部分外部制度保障的建设仍不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德育法规的建设滞后。此外,高校对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和研究生个人过于重视科研任务导致忽略道德教育、人际交往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德育途径较少、覆盖面不广、特色不够鲜明。目前多数的德育工作体现在思政教学和党建活动中,缺少与专业相关的德育讲座,较难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工作特色。

三 路径: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质量提升的实施策略

(一) 基于制度层面,科学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培养体系

1.要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驾驭的顶层设计,体现“三全育人”内涵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全程性。第一,构建优势互补的“导师团队”,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要明确导师基本素质要求和立德树人的职责,结合地方高校自身情况,出台导师立德树人的相关制度。一是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明确导师遴选标准,要把师德高尚、科研资源充足、关爱学生、学风严谨、研究能力突出、实践经验封堵等指标作为遴选导师的标准,确保高质量导师数量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二是要组建“导师团队”进行联合培养,打破以往研究生培养由导师“名额到人”的传统做法,根据专业或项目需要组建多元化的导师团队,注重学科交叉、优势互补,从而确保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优质化;三是要启动研究生导师队伍“旋转门”机制,落实导师队伍退出和淘汰机制,对于师德示范、影响恶劣的导师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教学科研能力薄弱、责任意识淡薄、缺少研究动力的导师退出研究生导师队伍。第二,规范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外导师管理工作。应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的实习实践环节,紧跟人才培养导向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动向,加强基地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出台详尽的、可评估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外导师管理制度,要明确校外导师需为研究生提供科学道德、学术规范的相关指导,体现研究生培养中对校外导师的奖惩分明,从而形成校内外导师、校内校外的“德育工作共同体”。第三,优化课程设置,增加人文课程的比重。要善于把德育和科研有机结合,形成德育服务于科研,科研助推德育的良性循环机制。要深挖专业课程中的道德教育和思政教育[7]。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对于专业性知识的讲授赋予科学的价值规范、道德素养、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注重目标引导,强化过程设计,让学生常听常新。

2.要做到植根地方办大学,服务社会育英才,优化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现“地方培养特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型优势。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学科、特色专业,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就业前景等情况,实地调研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设置有利于地方人才发展和人才引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类别,切忌盲目跟风,一味追求“高大上”而与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才输送脱节。这样一来,既能帮助研究生在实习实践中抓住工作机遇,提高就业率,又能缓解就业压力,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体现“坚持学以致用,强化责任担当”的培养宗旨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化和精准化。

(二) 基于支持层面,完善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科研育人。第一,需要辅导员、班主任要更新德育理念,强化自身素质。把德育工作与融入日常工作中,尽力帮助研究生解决切实存在的生活、就业、科研问题,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德育课程,做到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第二,授课教师更应及时更新授课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道德修养,更要创新专业课德育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做到“以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以教师的角度解决问题”。高效的课堂沟通是能使教学“活起来”的源头活水,要把发生在学生身边或学生关注的事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德育指引这一作用,帮助研究生以高层次、开放性的眼光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第三,要加大对青年教师和两课教师的培养力度。德育工作不能论资排辈,要坚持“有为才有位”,邀请青年教师观摩专业技能强、业务技能精的教师现场教学,提升授课水平,同时,教师还需提高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能力,塑造人格魅力。

2.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把德育融入学术、生活中,做到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立德树人的工作初心不能变,但具体方式方法应随时代而变。第一,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从外部来讲,要优化校园布局,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温馨、文明、整洁的校园氛围;从内部来说,可以开展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德育讲座,以人文知识为补充,体现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引导和熏陶作用;占领网络德育新阵地,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技术,扩展德育工作平台,将德育工作实时化,延伸至微信、微博和客户端的推文中,建立线上的思政课程,同时也可以设置线下的小范围通识类德育课程;党建引领,要充分利用好研究生党建育人这一重要途径,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做好后勤服务工作,构建和谐公寓文化;增加校内外导师的交流机会,定期开展“我与导师面对面”的课下交流,邀请优秀毕业学子走进校园,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讲述个人奋斗史,发挥榜样德育力量。第二,使德育工作科学化,调动学生积极性。踏实推进研究生助教、助研、助管落到实处,抓好研究生会这一重要抓手,让学生干部主动担起朋辈德育工作的责任,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的研究生适时开展相关的道德教育或心理讲座,及时纾解不同年级的研究生的压力,体现德育的连续性、经常性、及时性。

四 结语

总之,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工作一定要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实现从学校单向管理转变为校政企多向式互动,使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画好德育工作的同心圆,实现德育工作滋养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反哺德育工作的良性局面。未来,地方高校应着眼于从“责任机制、制度保障、阵地平台、师资队伍、文化引领”五个层面探索构建五位一体德育工作框架,需逐步建立健全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领导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德育工作方法,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德育工作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导师德育工作
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务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研究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小学大德育工作模式的实践研究
多维度助推幼儿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多维度助推幼儿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V eraW an g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