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非计划性下机原因及护理

2021-08-15 09:40周玉枝陈凤朱黄浩罗艳潘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滤器计划性管路

周玉枝 陈凤朱 黄浩 罗艳 潘艳

作者单位: 350001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老年医院急危重症医学科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属于体外血液净化技术,指24 h或接近24 h内连续模仿肾小球滤过,借助弥散、对流、和吸附的形式实现清除溶质的效果。CRRT在治疗期间所维持的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可维护稳态的机体内环境,现阶段主要用于救治危重患者[1]。但由于CRRT的复杂操作、专业技术及影响因素会相互作用,非计划性下机已经成为临床实行CRRT期间所面对的共性问题,由此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影响临床治疗效果[2]。鉴于此,为降低CRRT非计划性下机,确保连续性和安全性地实行CRRT治疗,本研究分析CRRT非计划性下机原因。

1 临床病例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福建省老年医院行CRRT治疗的44例76例次非计划性下机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20例,女24例。年龄75~86岁,平均80.13±3.27岁。脓毒症25例次,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20例次,急性肾损伤10例次,重症急性胰腺炎8例次,严重电解质紊乱9例次,慢性肾功能衰竭2例次,肝性脑病2例次。

2 非计划性下机的主要原因

跨膜压过高和滤器凝血为CRRT 非计划性下机的主要原因,占比85.52%,其他依次为较高的动脉压力、回输压力及输入压力、专业知识水平及责任心低、空气进入管路、不稳定的生命体征及额外损失量超过机器最大限制量。见表1。

表1 76例次CRRT非计划性下机原因统计结果

3 原因分析与护理

3.1 跨膜压过高

3.1.1 原因分析

(1)个体因素:于ICU内实行CRRT的患者身体状态普遍较差,在不同类型基础疾病影响下,伴有较高的血液黏稠度。若患者伴有躁动症状,会导致移位、弯曲血管通路,增高跨膜压,最终所呈现的结果是因滤器凝血而停机。

(2)抗凝方式:有些医护人员并未透彻了解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各种压力的监测,无法及时依据压力变化情况对抗凝剂的用量进行相应调整,导致滤器凝血,因增加跨膜压而停机。部分患者因未采取体外抗凝的CRRT,虽按照医嘱进行生理盐水冲管,但仍会发生非计划性下机,其主要不利因素是因静脉壶血凝块堵塞通路[3]。

(3)实践期间存在的问题:在安装管路期间因未紧密连接各接头,会在治疗期间进入空气,在这期间未预防患者出现低体温,采取CRRT机上的加温设备加温置换液或血液,置换液更换时会进入少量空气,CRRT治疗期间过快的冲管速度也会导致滤器内的空气排不尽,增加血液与空气的接触,明显增加凝血风险。

3.1.2 护理措施

(1)预冲管路:管路中常因气泡引发凝血情况,因此,在安装CRRT机管路期间需确保紧密连接各处接头,预防治疗期间进入空气。采取6250单位肝素稀释液联合500 ml生理盐水预冲管路,在此期间对滤器轻轻拍打,随预冲液排出气泡。完成预冲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肝素稀释液中浸泡管路30 min,促使滤器和管道中少量吸附肝素,有效降低滤器凝血发生率。

(2)减少血液空气的接触:CRRT治疗期间,更换置换液时应注意预防进入空气,生理盐水冲洗管路时,应注重减缓血泵速度,预防过快的血泵速度有空气进入;同时,护理人员需于床边坚守,防止输入液体后管路中进入空气。另外,冲管时,应预防因未熟练操作而进行不必要停机。在治疗期间应注重严密观察,及时调整动静脉壶液面,预防滤器凝血[4]。

(3)合理选择置换液稀释方法:稀释法的实施可使被处理的血液得到提前稀释,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发生滤器凝血,延迟适应滤器时间。治疗期间尽可能降低输血速度或减少输入血制品,并在输血期间减少滤器凝血,加快血泵转速。有研究表明[13],在体外循环静脉端输血期间借助加压袋,可使滤器凝血风险显著降低。

3.2 较高的动脉压力、回输压力及输入压力

3.2.1 原因分析

(1)导管内形成血栓:相关研究表明,形成导管血凝块与血液净化间隔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有相关性,消耗越长时间,越容易形成血栓。若科室有几例患者同时实行CRRT治疗,而又不具备充足的机器,会导致CRRT间隔时间明显增加,从而增加发生导管内形成血栓的风险。

(2)未有效封管[5]:在完成CRRT治疗后,若未采取有效的封管技术或未及时封管,如无充足的封管液量、未将导管管腔充满,会导致导管内有死腔留置,或在未将封管液注射完之前将管道夹闭,会导致导管内流入血液。应采用生理盐水于未封管前进行管腔清洗,但若所采用的手法不是脉冲式手法,将会导致血液残留,影响导管功能,出现增高动脉压力、回收压力及输入压力等情况。

(3)引血不畅:处于不当的导管位置,在开始运转血泵,尤其是处于较大血流速,导管侧孔于负压情况下会于血管壁紧贴,血液经导管未流出从而有抽吸现象产生,导致管路或滤器内集中多血性泡沫,促使形成血凝块,或机器频繁报警,血泵会停止运行,最终引发凝血。与此同时,患者频繁更换体位,且有烦躁不安表现时,也会降低血流量,引发导管贴壁[6]。CRRT治疗期间,若未做好保暖工作,且未加温机器,患者易出现低体温,从而无法维持血流通畅,引发凝血状态。

3.2.2 护理措施

(1)合理安排CRRT时间:若有多个患者需于相同时间实施CRRT治疗,应与医生及时沟通,合理安排CRRT治疗时间,尽可能地缩短多次CRRT 治疗间隔时间,防止导管内形成血栓[7-8]。

(2)预防滤器凝血:实行CRRT治疗重点为预防体外循环凝血,护理人员应正确评估患者,按照医嘱抽血检查血小板值和凝血酶原时间,详细观察管路是否伴有堵管或有无凝血现象,从而判断滤器管路是否伴有凝血,采取有效方案合理调整抗凝方法和用药剂量[9]。完成CRRT治疗后,需采取10~20 ml生理盐水于动静脉管路进行脉冲式冲管,冲洗附壁血液,再采取肝素原液正压封管,完成注射肝素原液前夹管,尽可能于管腔根部置入夹子[10]。

(3)导管评估:开始实行CRRT治疗前,对导管情况认知评估,先使用5 ml无菌注射器完全抽取出封管液,使用20 ml无菌注射器进行快速抽吸,若20 ml注射器可于6 s内充满血液,则表示每分钟可达到200 ml的血流量,保证治疗期间的血流速要求被满足。若未通畅抽吸导管,需对具体原因详细分析,并实行针对性措施,可经旋转导管或呈其他体位,确保导管贴壁情况得到良好改善,应在保证满足需求后在与体外循环管路相连接[11-13]。

(4)加强保暖:治疗期间应对患者做好保暖措施,除利用加温设备外,还可通过适宜温度的环境、暖风机及加盖棉被等增加患者舒适度,防止患者因寒颤而引发血管收缩,对血流量造成不利影响。

3.3 生命体征不平稳

3.3.1 原因分析 ①有效减少循环血量。患者未良好控制原发病,导致处于较差的身体状况,无法稳定心血管功能,且对血容量变化处于较差的耐受性,逐渐减少循环血量。②服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可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14]。③治疗期间处于过快的血流速度,单位时间内过大的超滤量也会引发低血压。

3.3.2 护理措施

(1)护理评估:实行CRRT前需详细评估患者液体平衡情况和生命体征,合理设置超滤总量及超滤率,保证维持充足血量。特殊情况下应按照医嘱对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做好相应调整,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15-16]。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开始治疗期间应将血泵转速缓慢提高,一般初始剂量在每分钟50~80 ml,于15 min左右缓慢向适量血流速提升,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期间,并重点观察高血压变化情况,尽早发现患者是否伴有低血压先兆,并及时报告医生,做好相应处理。与此同时,严密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特殊情况下还要对全心舒张末期容积、胸腔内血容积进行监测,如有异常情况出现,应及时告知医生,做好针对性处理,并调整CRRT的治疗参数和相应模式[17]。

(3)高水平实施液体管理:采取CRRT期间,随着清除血清肌酐、尿素氮,明显降低血浆渗透压,使得细胞内进入水分,减少有效循环血量,需依据患者病情特征,在上机后将胶体于早期阶段输入,以便于提升胶体渗透压,预防出现低血压。

4 小结

CRRT非计划性下机中关键影响因素为骤升跨膜压和过滤器凝血,CRRT是否治疗成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护理人员作为CRRT的操作者,需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相关理论,于治疗期严密监测,具有高度责任心,正确处理各种报警,依据监测指标和病情特征,对CRRT治疗参数、治疗模式及抗凝方式进行相应调整,确保顺利完成CRRT,降低发生非计划性下机的可能性,提升患者及其家属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滤器计划性管路
困难滤器回收策略
自制圈套器技术取出疑难下腔静脉滤器的应用
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可回收式下腔静脉滤器的回收成功情况分析
瞬变流速作用下姿控发动机燃料管路的非线性振动特性分析
资源一号02D卫星星上管路设计方法
基于CAE仿真的制动管路设计
液压管路系统随机振动下疲劳分析
花粉过滤器
变电技改大修项目储备工作的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