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修辞劝说视角下TED演讲中的元话语研究

2021-08-18 09:41林美秀
英语知识 2021年3期
关键词:演讲者听众语篇

林美秀 姜 晖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 引言

元话语(metadiscourse)是“关于话语的话语,包括所有不涉及话题内容的东西”(Williams,1981:212),它促使听话人对说话人的主题内容做出反应,引导听话者去组织、诠释和评价说话人的主题内容(成晓光,1999)。元话语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研究者从社会交际、心理语言学、功能、认知等不同维度对其进行探究(Schiffrin,1980;Keller,1979;Abdi,2002;Dahl,2004;Harwood,2005)。但元话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融入语篇中的修辞现象(Flower,1987)。作为一种有效的交际修辞策略,元话语通过构建语篇的篇章结构,表达交际者的情感态度,增强交际双方的互动交流,将说话人/作者的观点更有效地传递给听众/读者(Conley,1983),实现其重要的语篇修辞功能。从修辞劝说视角来说,元话语从理性诉诸、人品诉诸和情感诉诸三个层面来构建语篇,帮助交际者实现其劝说目的。

近年来,元话语研究对象主要是学术语篇(付晓丽 徐赳赳,2012),很少关注口语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TED演讲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传播手段和方式,被大众所熟识。在演讲的过程中,演讲者使用元话语增强语篇的说服力,使听众接受其新思想、新想法和新观念。因此,本文尝试从说话人角度出发,基于亚里士多德修辞劝说原理,探究TED演讲中元话语的修辞功能,旨在探究口语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使用特征和修辞功能。

2.文献综述

2.1 有关元话语的研究

在话语交际过程中,我们主要涉及语言的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由命题内容组成的基本语言(primary discourse);另一个层面则是由主题态度,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组成的元话语(metadiscourse)。在整个语篇中,第二层面服务于第一层面,组织、解读、评价语篇所提供的信息,引导听众理解语篇的命题内容,体现说话人对语篇或听众的态度,从而让听众更好地理解作者和说话人的意图。

自Harris(1959)提出元话语的概念,许多学者便从不同角度对元话语展开研究。Rossiter(1974)从言语交际理论出发,将元话语称为“元交际”(metacommunication)。他认为元交际使说话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所有关于交际的口头的或非口头的信息都是元交际。Keller(1979)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开场白”(gimbits),指组织会话中话题呈现和话轮转换的话语,这些话语表明说话人对信息、意见、情感或行为的意识状态,有助于我们理解潜在的会话结构,找出促进有效语言交流的手段。Schiffrin(1980)则从社会交际的角度探讨交际者所使用的元语言表达式,如well,I’ll put it this way,that is your opinion等等。他将这类话语称为“元谈话”(metatalk),说话人在关键时刻可以使用元谈话来控制语篇和表达看法。不同术语体现了研究者不同的关注焦点,也说明了元话语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由于学者对元话语性质和功能上存在的认识差异,他们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框架(Mauranen,2010;Vande,1985;Hyland & Tse,2004;Ifantidou,2005;del,2006)。本文采用Hyland(2004)的元话语分类模式(如表1所示)探索TED演讲中的元话语的修辞劝说功能,他将元话语分为文本交互型元话语(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和人际互动型元话语(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文本交互型元话语指的是篇章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读者可以借助这些特征达到作者所期望的解释,主要涉及作者组织篇章的方法。人际互动者领会作者的命题信息,能够体现读者和作者关系的亲疏程度,表达作者的态度,并显示读者参与程度。本文采用Hyland(2004)的元话语分类模式,因为TED演讲中对于听众更为关注,其分析框架有关人际互动型的元话语分类更为具体,在实际篇章分析中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表1 Hyland(2004) 元话语分类

2.2 元话语与修辞劝说

修辞不仅可以作为提高交际效率的手段,而且可以作为发现语篇某些特征的分析工具,是语篇分析和书面交际领域中的核心概念(鞠玉梅,2013),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也无一不渗透着修辞学的理念。西方修辞学就其精华而言,根本上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交际无一不蕴涵着亚里士多德的劝说原理。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系统地分析了劝说原理,将修辞定义为一种能在任何事件上找到可用的说服方式的能力(鞠玉梅,2013),从本质上来说,修辞即劝说策略。修辞效果主要源自三个方面:品格(ethos)、情感(pathos)、理性(logos)。品格是指说话人对自身品格信誉的建立,“当演说者的话令人相信的时候,他是凭他的品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Aristotle,1991:29)。情感是指说话人通过对听众心理的预设诉诸他们的感情,它是通过调动听众情感以产生劝说的效力。理性指语篇自身的逻辑性,言语本身所包括的事据与推理证明。这三种诉诸模式在言语交际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劝说”而合作:品格吸引听众,感情打动听众,理性说服听众。

在语篇中,元话语与说话人的交际目的密切相关。元话语有助于说话人从听众的角度组织语篇,表达和修饰自己的观点,体现说话人心中的听众意识。元话语还能加强受众的参与感,指引听众对语篇作出反应,增强说话人和听众间的意义协商。由此,我们可以说,元话语具有很强的劝说性。元话语作为一种修辞劝说策略,是学术语篇构建中实现亚里士多德劝说原理所说的三种诉诸模式,即人品诉诸、情感诉诸、理性诉诸的重要媒介。正如Hyland和Tse(2004: 156)所说,“说话人通过元话语的有效使用,不仅能够使一篇枯燥艰涩的文章变得连贯,让听者感到可亲,而且能够使文章与特定语境相关联,显示出说话人的性格、可信度、听众意识以及与文章信息内容的关系”。TED演讲中,演讲者通过有效使用元话语来完成其修辞建构,即通过元话语实现语篇的人品诉诸、情感诉诸、理性诉诸来使听众信服、认同、赞成并采纳演讲者所持的观点。当元话语与语篇结构、内容安排相关时,就实现了语篇的理性诉诸。当元话语与演讲者品格和权威构建相关时,就实现了语篇的人品诉诸。当元话语与听众的情感、态度相关时,就实现了语篇的情感诉诸。

3.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基于Hyland的元话语分类模式,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视角分析TED演讲中元话语的修辞功能。我们主要探究以下研究问题:

第一,在口语学术语篇——TED演讲中不同类型元话语的使用特征是什么?

第二,元话语在口语学术语篇中如何实现语篇的理性诉诸、人品诉诸及情感诉诸功能?

3.2 语料收集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选取的语料是2018-2019年TED网站上收视率最高的20篇演讲,下载演讲文本并自建小型语料库,演讲话题涵盖医学、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演讲时长从9分钟到22分钟不等(合计约6小时),字数共计52383。语料库基本信息情况见表2。

表2 TED演讲语料库基本信息

我们的研究步骤包括:首先,基于Hyland的元话语分类模式,对TED演讲语料库中的元话语进行人工标注,使用AntConc 3.3.5检索工具对语料进行检索和统计。然后结合亚里士多德劝说原理,具体分析元话语在学术演讲语中是如何帮助演讲者在从理性诉诸、人品诉诸和情感诉诸三个层面来构建语篇,使其达到劝说的目的。

4.研究结果和讨论

4.1 TED演讲中元话语的使用特征

本研究根据Hyland的元话语分类框架,对TED演讲中的元话语进行分类统计,其结果如下表所示。统计发现,在口语学术语篇中说话人更倾向使用人际互动型元话语,与听众进行互动,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文本交互型元话语中,过渡标记语的频率最高。人际互动型元话语中,演讲者更倾向使用强调词语、自我提及语,参与标记语,这与其在语篇中的不同修辞功能有关。

表3 TED演讲元话语分类统计

4.2 TED演讲中元话语的修辞功能

亚里士多德的劝说原理是一种实用的话语艺术,说话人用品格吸引听众,用感情打动听众,用道理说服听众,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交际都与亚里士多德的劝说原理密切相关。一切修辞活动都是以语言为手段,以“劝说”为目的的。TED演讲中,元话语作为一种修辞劝说手段,帮助语篇实现劝说原理所说的三种诉诸模式,即人品诉诸、情感诉诸、理性诉诸。元话语可以帮助演讲者塑造真诚、谨慎的品格,树立良好的形象;调动听众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安排篇章结构,增强语篇的逻辑性。演讲者通过元话语的有效使用增强语篇的说服力,使演讲达到最大的劝说效果。

4.2.1 元话语的理性诉诸功能

理性诉诸来自古希腊的“理性”(logos)概念,即运用理性来进行劝说。理性诉诸主要是通过语篇的内容来实现的。在演讲的过程中,演讲者如何通过命题的定义,论据的提供和结论的概括来使得听众接受其观点是非常关键的。同时,论点的提出、论证的展开以及二者之间的连接也很重要。研究发现,在口语学术语篇中演讲者主要通过使用文本交互型元话语对语篇的整体展开布局谋划。文本交互型元话语主要服务于命题内容的组织和阐释,是演讲者基于对听众领悟能力和交际语境假设能力的预测所采取的劝说策略。它通过组织、引导和阐释来协助听众理解语篇,从而实现劝说的修辞功能。

a) 过渡标记

通过语料分析,我们发现过渡标记是最常用的语篇连接手段,主要通过连接词、副词和介词短语来实现语篇的衔接。过渡标记指明话语前后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听众语篇逻辑结构的构建。如例(1)所示。

(1) So I want to talk about education, and I want to talk about creativity.My contention is that creativity now is as important in education as literacy,and we should treat it with the same status.

(“Do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演讲者通过使用连接词语“so”和“and”,将零散的篇章组织成相互关联的篇章,指明演讲整体的篇章逻辑,有益于听众对演讲信息的梳理,从而加强对信息的理解。虽然元话语“and”和“so”对话语所表示的命题内容没有影响,却推动听众对话语的理解进程,让其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佳的话语理解。

b) 框架标记

除此之外,演讲者还通过使用框架标记语对语篇的整体进行规划,帮助听众了解并掌握语篇内部的组织。框架标记语标示语篇结构成分,表明语篇顺序、语篇话题的转变和语篇结构,如表示序列的词,表示篇章的进程和阶段的词(Hyland,2005)。

(2) I am going to leave you now with three calls for action for those who share this vision.Number one: Stop the madness for constant group work.Just stop it…Okay, number two: Go to the wilderness.Be like Buddha, have your own revelations…Number three: Take a good look at what’s inside your own suitcase and why you put it there.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如例2中,框架标记语“three calls for…Number one…number two…Number three...”,将语篇中的各种成分形成清晰的语篇框架,有助于听众对语篇整体脉络的把握。框架标记语还标示语篇内容的信息结构,提示演讲的进程,使得听众能够紧跟演讲者的思路,引导听众更好地理解演讲者所传达的信息和主旨。

c) 内指标记

内指标记语则指语篇中的某一部分与其语篇中其他部分之间的一种相互照应的关系。演讲者引领听众从当前的演讲内容过渡到演讲语篇中的另一部分,有效地帮助听众理解自己的观点。

(3) And they start up that path by accepting a core proposition, and that proposition is the following: Lying is a cooperative act.Think about it,a lie has no power whatsoever by its mere utterance.Its power emerges when someone else agrees to believe the lie.

(“How to spot a liar”)

例3中,内指标记语“that proposition is the following”即引导听众关注接下来的内容,指前文中所提及的“他们所接受的那个核心命题”,使得命题的概念信息更加突出,语篇连贯,更利于听众理解演讲者的用意,增强语篇劝说效果。

d) 解释标记

理性诉诸还可以通过调节语篇中的具体内容来实现,在演讲的过程中,演讲者经常使用解释标记语来扩展命题内容或进一步强调其重要部分,增强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可领会性,以确保听众正确地理解其演讲内容。解释标记是有关演讲促进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知识共建。例如:

(4) In other words, when we communicate from the outside in, yes, people can understand vast amounts of complicated information like features and benefits and facts and figures.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例4中演讲者充分考虑到听众的认知理解期待和困惑,通过使用解释标记语“in other words”来向听众明示所演讲话语的意义——“当我们和外界进行交流时,可以通过大脑接受复杂的信息”,目的是使听众更加明确大脑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从听众的角度出发,对听众的理解能力进行预设,使用解释标记语来调整话语理解的难度,更清晰地传递话语的意义,使听众理解演讲内容并达成共识。同时,解释标记语的使用还体现演讲者真诚的交流态度,更易于唤起听众的共鸣和共识。

4.2.2 元话语的人品诉诸功能

人品诉诸涉及到说话者的品格和可信性,人品不仅仅和说话者发表言论前的声誉、威信有关,还需通过交际来得到进一步的确立,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元话语的有效使用有助于演讲者个人良好形象的塑造,获得听众的信任,增强劝说的效果。

a) 证源标记

证源标记语可以引导听众建立演讲内容与其相关语篇之间的关联,从而证明了演讲者的论述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的,并非凭空捏造而来,增强其论述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使演讲的内容更有说服力。例如:

(5) Nalini Ambady, a researcher at Tufts University, shows that when people watch 30-second soundless clips of real physician-patient interactions,their judgments of the physician’s niceness predict whether or not that physician will be sued.

(“Your body language may shape who you are”)

信息是否源于听众可以信赖的来源是能否接受被陈述信息的关键因素之一(杨林秀,2015),演讲者通过引用塔夫斯大学研究员Nalini Amba的实验支撑自己的观点——“行为可以对他人进行预测”,从而使演讲者的观点更加有理据,增强了演讲内容的可信度,同时也提高了演讲者本人的可信任度,塑造了熟悉自己研究领域、科学严谨的演讲者形象,从而获得听众的信任,赢得听众对其观点的支持,达到了劝说的目的。

b) 模糊限制语

在演讲的过程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为争论预留了空间,容许听众对演讲者的论断和观点提出异议,表现出演讲者对听众的尊重,这有助于演讲者严谨认真形象的构建,是一种有效的劝说策略。如例(6):

(6) It seems to be related to gender.So women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do this kind of thing than men.Women feel chronically less powerful than men,so this is not surprising.

(“Your body language may shape who you are”)

演讲者在谈论身体语言与性格有关的话题时,使用模糊限制语“seem to”和“be likely to”对句子的命题内容进行了修饰,表达“他认为女性更倾向做一些没有威胁的动作”这一观点。“It seems to”中“It”调节了命题与演讲者之间的关系,演讲者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对性别因素的影响加以评述,“seem to”和“likely to”则进一步拓宽了演讲者和听众的对话空间。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表明了演讲者对所陈述信息谨慎认真的态度,承认演讲内容的局限性和主观性,有益于谦虚谨慎的学者形象的构建;同时缓和了演讲者的语气,缓解了对听众潜在的面子威胁,体现了演讲者对听众的尊重,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易引起听众的共鸣,获得情感上的信任,使其最终接受演讲者所论述的观点。

c) 自我提及语

口语语料中自我提及语的使用情况与书面的学术语篇有很大不同,自我提及语——第一人称及其变化形式被大量使用,这主要是由演讲的特殊性质造成的。自我提及语指涉演讲者自身,演讲者通过自我提及语的使用直接构建自身可信、可靠的形象。

(7)...let me tell you the true story…

(“The happy secret to better work”)

(8) I went to London.In London I lived in a glass box for 44 days with nothing but water.It was,for me,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sI’d ever done,but it was also the most beautiful.

(“How I held my breath for 17 minutes”)

(9) And I think there’s evidence—and it’s not the only reason this evidence exists, but I think it’s a huge cause—We are the most in-debt...obese...addicted and medicated adult cohort in U.S.history.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例7中,演讲者使用施为动词“tell”来明示自己的行为意图,“let me tell”构建演讲组织者的形象,吸引听众的注意,引导听众理解自己的话语意图;例8中,演讲者使用“I”化身演讲故事中的主人公,用亲身经历说服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例9中,演讲者则作为观点的持有者,通过第一人称代词将“我们这代人对脆弱感到麻木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是美国历史上对药物治疗最依赖的成年人群”这一观点作为一个全新的命题提出来,强调了其观点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引起听众的注意。演讲者通过第一人称代词不同的身份,逐步增强听众对演讲者的信任感,最终赢得听众的信任,增强劝说的效果。

4.2.3 元话语的情感诉诸功能

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除了要关注理性的组织论证和可信的演讲者形象构建之外,还需要考虑语篇对听众的情感影响。演讲者可以通过调动听众的情感来达到劝说的目的,即通过元话语对情感的诉诸来实现。演讲者站在听众的角度,考虑听众的处境、强调听众的观点和看法,积极创建与听众的对话,通过参与标记、态度标记、强调词语和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实现演讲者情感的诉诸,从而构建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劝说的效果。

a) 态度标记

态度标记语表明演讲者个人的观点和态度,但其中隐含了其对听众态度和观点的推理和预测,即两者站在同一角度理解和思考,强调一种共享的目的和理解。演讲者通过态度标记语的使用,希望通过获得听众情感上的认同来赢得听众对其论点的认可。例如:

(10) So powerful people tend to be, not surprisingly, more assertive and more confident,more optimistic.

(“Your body language may shape who you are”)

演讲者使用“not surprisingly”直接表明自己对命题内容的态度,即“有权势的人更加自信,有主张,乐观,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也暗含演讲者对听众态度的预设。这表明演讲者时时刻刻关注着听众,通过对其情感态度的把握,让听众参与到演讲的进程中来,有助于共享目的的达成,获得听众对演讲的认同。

b) 强调语

强调语可以通过增强语气、强化语义、突出重点、凸显主题等不同手段对命题内容进行强调。演讲者通过使用强调语来强化表达情感、态度或重要内容,从而对听众产生更强烈的感染力,引起听众情感的共鸣。

(11) But many of us do recognize ourselves as one type or the other.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12) People who spent time caring for others showed absolutely no stress-related increase in dying.

(“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

(13) It’s only recently that we’ve strangely begun to forget i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如例11所示,演讲使用强调语“do”,增强了“recognize”的语气;例12中,“absolutely”强化了“no”的语义;例13是一个分裂句,它把句子的补语“recently”从原来的位子上分裂出来,置于“It’s”与“that”之间予以重点突出,并用“only”对“recently” 的语义进行再次强调。强调语表明演讲者对命题内容有充分把握,演讲者通过肯定的态度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引导听众对其观点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劝说的效果。

c) 参与标记

参与标记则直接构建立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互动,为演讲者和听众搭建起良好互动的交流平台。演讲者邀请听众参与其中,拉近二者间的心灵距离,增强听众的情感认同。例如:

(14) When those two things get conflated,you’re listening into the wind.You know, somebody is bombarding you with their opinions as if they were true.It’s difficult to listen to that.

(“10 things you didn’t know about orgasm”)

演讲者使用参与标记“you” 为听众描绘出想象中听众在听到他人独断意见时内心的纠结、狂乱的画面,凸显了演讲者以听众为中心,为其营造情景的想象,使其感同身受,更易于获得其情感上的认同。除此之外,演讲者还使用“you know”来激活听众有关他人发表独断观点时的背景知识,引发听众的思考,使其更好地理解当前的话语内容。

与书面学术语篇不同,大量的自我提及语“we”作为参与标记语,拉近演讲者与听众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情感认同,增强劝说效果,是实现与听众互动的重要修辞策略。例如:

(15) The science confirms what we know in our hearts.So, if we repair this mismatch between science and business, if we bring our motivation,notions of motivation into the 21st century, if we get past this lazy, dangerous, ideology of carrots and sticks, we can strengthen our businesses, we can solve a lot of those candle problems, and maybe, maybe—we can change the world.

(“The puzzle of motivation”)

“we”的使用凸显了演讲者的听众意识,让听众参与到当前的话语意义构建中,通过与听众结盟,共同完成新论点的构建,推进整个演讲的进程;同时反映了演讲者对可能出现不同意见的预测和评估,避免了自己观点可能对某些听众造成面子上的威胁,体现了演讲者对听众的团结和尊重。“we”的使用使得演讲者和听众站在同一阵营,演讲者搭建与听众的对话,与听众进行协商,引导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劝说的目的。

5.结语

基于自建语料库,本文以Hyland的元话语分类为基础,探究了元话语在TED演讲中的修辞功能,即实现古典修辞学所说的人品诉诸、理性诉诸与情感诉诸功能。研究发现,演讲过程中,演讲者使用更高频率的人际互动型元话语,实现与听众互动,构建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达到其劝说的目的。过渡标记、框架标记、内指标记、解释标记用于实现理性诉诸功能;证源标记、模糊限制语及自我提及语用于实现人品诉诸功能;参与标记、态度标记、强调词语、模糊限制语则被用来实现情感诉诸功能。希望通过对口语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及其修辞功能的分析能对英语学习者有所启示,提高他们的元话语的使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术交流。

猜你喜欢
演讲者听众语篇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听众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会计时的话筒
阅读自然的艺术
表达心情
生日快乐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