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的媒介
——杨浦滨江雨水花园的四重叙事

2021-08-19 01:43
中国园林 2021年7期
关键词:花园雨水

章 明

张 洁*

秦 曙

1 问题: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雨水花园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以解决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过度覆盖的人工地表造成的自然水循环破坏、水资源不平衡及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

从技术手段上来讲,雨水花园属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一环①,它是一种利用浅凹绿地汇聚、储存、吸收多余雨水补充回灌地下来控制雨洪、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生态设施[1]。中国对于雨水花园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05年前后,于2010年左右达到高峰[2]。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学界仅将其作为“在地势较低区域种有各种灌木、花草及树木等植物的专类工程设施”[3],强调了其技术价值,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雨水花园的文化价值。这一类研究集中在雨水花园的建造设计、去污和下渗能力等技术问题上,同时也对如何测算雨水花园的径流提出了科学模型②。还有一类研究关注雨水花园的植物配置,从最初对植物去污、下渗等功能性的讨论,逐渐过渡到植物所具备的景观效应,这类研究能够看作是从技术问题向文化审美的转向③。在居住区水景生态效应改善的讨论中,较早出现了在传统风景审美意义上对雨水花园的探索④,之后又零星出现了对雨水花园与历史场所和商业街道相融合的讨论⑤[4-5],说明除了改善物质文明,学界也开始致力于将雨水花园与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结合,创造美好的城市空间。但与条分缕析、步骤严密的技术性方法相比,对于如何兼顾雨水花园的生态技术和审美旨趣来进行建设似乎仍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雨水花园的讨论常停留在单个案例,如何通过雨水花园这一“针灸式”的操作来建立大范围的生态与公共空间共存的网络,同样值得探讨。

2 方法:雨水花园的四重景观叙事

法国凡尔赛国立景观学院教授克里斯多夫·基诺特(Christophe Girot)基于词源学的角度,从法语风景(paysage)一词兼顾可视与不可视的特质出发,认为风景不仅包括生态含义,还有文化衍生的含义,是精神层面对物质环境的投射,因此,在对传统法国风景设计中自然与文化二元对立进行批判之后,他给出了一套恢复基地痕迹的景观构筑方法:着陆(landing)、扎基(grounding)、寻获(finding)和建立(establishing)[6]。这一方法从考察现场和甄别要素入手,尽可能地挖掘基地潜在的特质,建立生态和谐与文化延续的风景,对雨水花园兼顾生态技术和审美旨趣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着陆”原本意味着设计者介入和认知基地,它拒绝任何公式化的预设,完全依赖于设计者的经验感受来提炼基地潜能,这是任何景观设计的必要条件,并能够直接沿用到雨水花园的建设中来,成为场地的最初叙事;“扎基”是从恢复基地痕迹开始,遵从每个场地的土壤、气候、水文、地质等特定条件,平衡它们之间的力量,构建一个足以承载风景的雨水花园生态基底,是有关环境的第二重叙事;“寻获”是透过现象洞察场所的本质,这些现象可以是可见的一处古迹、一棵重要的树,或是一块石头,但也可以是不可见的传统概念,“寻获”这一思想认为设计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去捕捉隐藏在场所中并对场所起长久作用的要素来营造场所恰切的氛围,将这些元素提炼成景观设计理念引入雨水花园的建设,是得以成为风景的第三重叙事;“建立”是4个痕迹叙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它综合前述3个步骤,通过事件将基地再次激活,在雨水花园的建设中可以被理解为将雨水花园与城市生活相连,完成日常的第四重叙事。通过这四重叙事,雨水花园从一个单纯的生态设施成为一种风景的媒介,成为串联起整个大尺度城市公共空间的小节点。

3 实践:杨浦滨江雨水花园的建设

杨浦滨江示范段防汛墙后有一片低洼的积水区,涵盖了自然与人文的二元主题,在四重景观叙事的框架下,逐渐转变为一个雨水花园,发展出了属于杨浦滨江独特的风景构筑(图1)。

图1 示范段总图中的雨水花园

3.1 着陆:一片低洼积水区的最初印象

2015年一个烈日当头的夏天,沿着杨树浦路向东前行,马路北侧无甚章法地混杂着20世纪初的里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老公房,以及近年新建的高层办公楼和住宅;南侧随处可见厂区的高耸围墙,有些已在早些年的经济浪潮中改作了创意产业园,大部分则封闭在生锈的金属大门后,门上挂着“闲人莫入”的标牌。这片曾经辉煌的大工业基地已然露出空虚凋敝的疲态,但依然保持着往昔不容窥探的禁地感。

转入安浦路,眼前突然呈现了泾渭分明的景象:一侧是始建于1881年目前尚在运行的杨树浦水厂——一组已不多见的规模宏大的英式建筑群;另一侧是平地而起的被称为“渔人码头”的一组弧形玻璃与铝板幕墙组成的高层办公楼,记忆中这里应该是建于1915年著名的新怡和纱厂的一部分。环顾四周,能够看到这里曾经历过的摧枯拉朽式的冲刷。在路的尽头、防汛墙的背后,此行的目的地浮现于眼前:一片杂草丛生的低洼积水区,旁边还立着一座精巧的红砖小洋楼。

这片场地的形成,要从1869年公共租界当局沿原黄浦江江堤修筑杨树浦路开始。杨树浦路建成后,由于水运的便利,江岸陆续建起了大量工厂。作为上海最早的外商纱厂,英商怡和纱厂也因产能的扩大而在1915年筹集了150万两白银于杨树浦路怀德路创办了新怡和纱厂⑥[7]。现在雨水花园的这块区域正是当时英国大班的别墅花园和紧靠码头的货物堆场。在1915—2007年近百年的时间里,厂区经历了从纱厂转变为棉毛麻纺织厂,又转型为毛纺织厂的过程;经营权也经历了从最早的英商建厂,到后来被日军占领,再到后来公司合营,之后又收归国营,最终停产转型的一系列转变。然而在这段时间里,除了黄浦江防汛工程的一次次提标,厂区的空间格局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仅码头的货物堆放区在发展过程中加建了零星的仓库和房屋(图2)。2007年渔人码头二期商办项目启动,“三通一平”将整个厂区夷为平地,新的现代化办公楼拔地而起,江边的小洋楼和几颗老香樟成了原有场地仅存的幸存者。

图2 纱厂档案地籍图(2-1)与2004年卫星图(2-2)对比(红色线为小洋楼范围)

初次进入场地时,看到的是一条宽度约4m的施工便道、一处临时工棚及斜坡下方长满杂草的积水洼地,原有的小洋楼被施工围挡圈在斜坡的下方。在介入之前的设计方案中,计划在这块场地上再建2座与原有别墅体量相当的小建筑,并以台阶式绿地、花岗石铺装、露天剧场、张拉膜凉亭等为主要设计元素完成“喜闻乐见”的模式化景观设计。除了无视场地记忆和历史脉络,原方案的另一个问题在于计划将整个洼地抬高约2m建设为硬质广场,这将带来巨大的土方工程量,还会使该场地特别是原百年小别墅面临巨大的雨洪风险。

第二次来到现场时,顺着斜坡步入杂草丛生的泥塘中,视线回到与历史建筑平视的高度,阳光从草缝中撒下照到混凝土石块上。下凹的场地和高高的草丛让人从江岸开阔的尺度和高楼的压迫感中抽离,回归到身体的尺度。而脚下的石块、草缝的阳光和平视的老建筑更是拉近了身体与历史记忆的距离。同时,这片泥塘的位置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特殊性:背靠渔人码头高耸的写字楼,处于防汛墙界定的水陆之间,又有优秀历史建筑依傍,使其具有了培育人文环境的潜力。这样的现场感受催生了选择保留现场低凹地势,并将历史记忆融入草木丛生的湿地野趣之中的设计策略(图3)。

图3 勘查现场后勾勒的手绘总平面图

3.2 扎基:低冲击开发的生态基础建构

在上海,黄浦江高水位在吴淞高程4m以上,而很多地方的场地标高却在3m左右。黄浦江两侧防汛工程的建设已达到了千年一遇的标准,在绝对标高7m左右已杜绝了江水泛滥的可能,但每年大暴雨来临时依然会造成内涝。由于江堤高筑,城市的雨水并不能直接排入江中,而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排水管网,最终在绝对高程-8~-10m汇入泵站,再由泵站将雨水提升10余米后排入黄浦江支流,最后再汇入黄浦江。然而,由于城市地表过度硬化缺乏蓄滞,大量的雨水在暴雨来临时直接迅速涌入地下排水管道,汇入泵站,无法及时排出,是导致内涝的根本原因。通过末端汇流区域的海绵化处理,可以大大延缓雨水的迅速汇集,从而有效降低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避免内涝发生,这也是在上海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最直接的效用。

在确定场地建设目标之后,低冲击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策略被引入[8],顺应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因借原本的地貌状态构建了雨水花园(芦池杉径)。在高桩码头的连接处和防汛墙内侧保留其原生植物群落与水系,形成可以汇集雨水的低洼湿地,池底不做封闭防渗水处理,使汇集的雨水可以自由地下渗到土地中,补充地下水。此举既解决了紧邻大班住宅地势低、排水压力大的问题,也改善了区域内的水文系统,大雨时还能起到调蓄降水、滞缓雨水排入市政管网的作用。另外,通过设置水泵和灌溉系统,湿地中汇集的雨水还可用于浇灌整个景观场地。

然而在执行阶段还是产生了诸多不确定性,其中最大的疑虑就是做雨水花园到底会不会有水?对此,通过对气象数据的调取,综合分析了降雨量、径流系数、渗水系数、暴雨频次、气温、湿度和风速等指标后,得出了蒸发量、汇水量和下渗量动态平衡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将10 000m2范围内的雨水进行汇集,使雨水花园的水面能够在300~800m2动态变化,能够收集和下渗全年95%的雨水,仅5%的雨水会溢流进入市政管网,从而最大程度上缩减了该区域对整个市政管网排水系统的压力。水面面积动态变化的计算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种植设计(图4)。投入使用的5年来,整个水面的状态与计算状态基本吻合。

图4 雨水花园水量平衡分析、气候信息收集、水量平衡计算和水域面积计算

怡和纱厂雨水花园的建成,也成为上海践行海绵城市理念的示范点和展示点,在雨水花园的设计中很好地呈现了海绵城市“渗”“蓄”“滞”“净”“用”“排”的技术要点(图5)。“渗”:整个场地中,90%的面积为渗水铺装、渗水绿地和渗水湿地,通过土壤吸纳雨水,减缓雨水向城市管网的快速汇流,同时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的微环境。“蓄”:借助现状低洼的地形将降水错峰储蓄起来,降低了城市内涝形成的风险,储蓄水也可用于整个场地绿化的浇灌。“滞”:通过雨水花园的设计,使整个场地中的雨水先汇聚到雨水花园,灌满雨水花园后才向市政管网排放,从而大大延缓了雨水进入城市管网的时间,实现了径流的错峰。“净”:通过大量水生植物的配置,使雨水在土壤下渗过程中得到净化。“用”:建立了一套从雨水花园中取水,再由水泵送至各个快速取水阀对绿化场地进行浇灌的系统,大大节约了场地用水。“排”:在雨水花园边缘的卵石带中埋设了溢流口,当汇流过量时,雨水会由于重力慢慢流入城市管网中。怡和纱厂雨水花园的建成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在其建成投入使用后,杨浦区的相关部门又组织了专项的海绵城市规划,对海绵城市建设指标标准进行了系统设定。

3.3 寻获:后工业地景与园林意境的时空叠合

初到现场之时,“水塘边矗立着一座小洋楼”的画面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水中杂草丛生,小洋楼略显破败,但这一景象仿佛站在某中国传统园林中,隔着园子中央的水池望向对岸的主堂。而在另一角度,杂乱却密匝匝的水草如同一道围墙形成了对景,与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留白手法相近。我们仿佛是中国传统园林的“能主之人”,正站立在园子的不同地点进行构思,使每个空间既自成一体,又能连缀成一个园子,形成一种如同山水画散点透视般的丰富感受(图6)。

图6 雨水花园鸟瞰

从园林意境的概念出发,在整理好的池子上设置多功能景观节点。由于水面不大,采用了小尺度园林的设计手法,将主要的人工构筑物集中于池子北侧,池子的南侧则布置植物种植,形成疏朗的空间氛围。小洋楼被视作园子中的主体建筑,既是对景,也是借景,沿着东西向的廊子,在通向小洋楼的方向上嵌入露台、凉亭、展示廊等节点,并弯曲廊子,延长流线,增加趣味性(图7)。这些节点也完成了对池子的划分:露台能够观察净水池;基地的历史刻在了展示廊中的钢板上,增加了廊子的故事性;凉亭则提供了休憩空间,能够遮阴观鱼,也能够隔水望向边上的小洋楼(图8)。这些小品以低矮错落的水平线条为主,与山水画中人工构筑物谦卑的姿态相同(图9)。然而与传统园林不同的是,从地面、栏杆、座椅到屋顶均采用了铁锈色的钢结构,完成了园林的现代化演绎,与植物的自然野趣和小洋楼的历史文脉形成对照。

图7 具有园林意趣的回环曲折的廊道

图8 雨水花园内的钢结构廊桥和路径

图9 掩映在草木中的入口

植物配置也是传统园林中呈现意趣的重要手段之一。雨水花园及周边的植物配置虽然建立在雨量分析和种植分析的基础之上,但尽量避免了常规景观模式化的配置方式,更注重视觉场景的勾画:码头区利用保留的闸门及渔货通道于防汛墙外种植亲水乔木乌桕,防汛墙后临江眺望的漫步道旁种植高大的东京樱花树列,慢跑道两旁成排错位种植高大榉树,形成春日满江樱花、夏日遮阴坐憩、秋季红叶灿灿、冬日不乏层次的回应季节的空间体验。此外,为呼应工业景观粗犷的气质,采用多种观赏草相搭配的景观配置:沿雨水湿地周边布置砾石环路,既能过滤地表径流的杂质,又形成了一条特色的游览路径。在这条路径之上成片种植了狼尾草、细叶芒、细叶针茅、矮蒲苇等野趣横生又低维护的观赏草(图10);在雨水湿地中还种植了花叶芦竹、德国鸢尾、千屈菜、水葱、小香蒲、梭鱼草、黄菖蒲、水烛等10余种水生植物,与20余棵水杉、10余棵池杉共同形成了一个小的湿地生态系统,整体营造出与工业景观气质相吻合且独具野趣的景观风貌。在5年的使用过程中,四季轮换呈现出了色彩各异的美景(图11)。

图10 从茂密的植物中望向凉亭

图11 富有野趣的植物配置

3.4 建立:游目与观想的风景媒介

设计选择以路径的建立来固化日常事件的发生,这与引入的园林意象也是相吻合的。在传统园林中,个体空间要素和衔接路径越多,空间就越复杂;人在行走过程中视线的随机性会产生不同的视觉路径,带来“步移景异”的空间体验。所以,行走路径和视觉路径的分离与叠合,是大量要素相互关联所生成的空间复杂性的体现,也是园林总体空间秩序的生成规则,二者的分离与叠合造成了参观者身、心的分离,时空的错位,形成“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同时也是各种“借景、对景”效果产生的根本原因。空间不是静态的凝视,而是让身体在空间中漫游,让视线不断移动,在游目与观想中领悟风景的意义(图12、13)。

图12 雨水花园钢廊桥结构示意图

图13 雨水花园钢廊桥路径

雨水花园中新建的钢结构廊桥轻盈地穿梭在池杉林之中,通往各个方向,这些路径可被分为2种。一种是与园林空间塑造相关的:串联节点、沟通围绕池子的环路,以及划分水面(图14)。另一种起到将雨水花园与周边地块相衔接的作用:向北连通后方的商办楼与更广大的社区,使之成为市民工作间歇和茶余饭后的休闲去处;向西延伸到小洋楼和杨树浦水厂,揭示杨浦滨江往昔的历史记忆;向南经过微地形设计缓缓爬升,越过防汛墙与整个示范段和流淌的黄浦江相贯通(图15、16)。

图14 划分水面、串联节点的廊桥

图15 黄昏下从雨水花园望见江岸对面的上海中心

图16 雨水花园与示范段的剖面关系

廊桥采用了一种类似脚手架的结构形式,以不同长度的圆形钢管搭接而成,通过柱点之间的斜向连接形成行走路径,构成忽远忽近、张弛有度的架构体系。柱子同时也是灯杆,有意设计成忽高忽低的离散状态,形成自由的高低跳跃之势,圆形的钢梁随之呈对角布置,有意与钢板铺就的主路径脱离开来。在清晰表达建构方式和受力关系的同时,凸显了钢结构自身的表征。柱子顶部的灯具也经过特别设计,与栈桥融为一体,所有灯具的光线均通过一个锥面将灯顶的LED光点进行二次反射后照射到栈桥和水面上,形成了柔和的灯光效果。傍晚时分,钢管顶部的灯光点阵跳跃在湿地中的池杉林和芦苇丛间,轻介入的人造物与自然野趣相映成趣,营造出游离于场地之外的诗意呈现(图17)。

图17 夜晚萤火点点的廊桥

4 结语:作为大尺度公共空间节点的雨水花园

节点,是一个连接点或交汇点,是“大”系统中的“小”,却不以其“小”为陋。城市滨水空间往往沿着穿越城市的河流形成长达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的岸线,在工业制造时期,厂区的分割不存在划分功能段的问题,但进入后工业时期,随着滨水空间融入城市,绵长的公共空间岸线则需要“小”节点见微知著,通过“小”,创造一种递进的序列,一种延伸的关联,一种通向更广域场景的过程。在滨水空间中的“小”节点,是城市功能的补充,也是与“大”同构呼应并对其进行反思的媒介[9]。

与一般雨水花园仅关注生态技术层面不同,杨浦滨江示范段中雨水花园的营造成为这样一种“小”:它尊重在地的每一样事物的真实,挖掘场所的既有信息,以此来重建场地内在的秩序,建立起一个可分析、可阅读的系统,并通过它传递更大尺度的示范段甚至整个杨浦滨江的场地特征;它认同地景的本质是持续、是流动、是变化,通过“小”与“小”之间相互交错、调适、生长的细密网络,建立起了自然与人文紧密契合的关系;它是对“大”场景的反思,通过宜人的尺度和“温度”链接日常生活的关系网络,将人与环境衔接为一个共同的整体(图18)。

图18 雨水花园与整个杨浦滨江融为一体

注:文中图1~5、12、16由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原作设计工作室提供;图6~9、13~15、18由章勇摄;图10由秦曙摄;图11、17由苏胜亮摄。

项目设计时间:2015年7月—2016年7月

项目建成时间:2016年7月

主创建筑师:章明、张姿、秦曙

设计团队:李雪峰、孙嘉龙、王晴雨(实习生)

项目地点:上海市杨浦区安浦路(上海自来水科技馆东南侧)

项目面积:约6 000m2

摄影:苏圣亮、占长恒、章勇、秦曙

注释:

① 其他还包括屋顶花园、植被浅沟、可渗透铺装等能够帮助水形成自然循环的手段。

② 这类技术性研究集中在2010年前后,如万乔西《雨水花园设计研究初探》(2010)、张钢《雨水花园设计研究》(2010)、张婧《基于气候变化的雨水花园规划研究》(2010)、李俊奇《雨水花园蓄渗处置屋面径流案例分析》(2010)、邓洁《雨水花园在我国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控制中的应用研究》(2011)、陈嵩《雨水花园设计及技术应用研究》(2014)、李家科《基于SWMM模型的城市雨水花园调控措施的效果模拟》、宋珊珊《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场地规划与雨水花园设计研究》(2015)等。

③ 如刘佳妮《雨水花园的植物选择》(2010)从水文特征和污染物特征出发,将雨水花园的植物分为湿生和水生2种;王佳《雨水花园的植物选择与设计》(2012)则在功能性基础上,指出需要配置适应地方气候的植物。

④ 如侯科龙《居住区雨水花园建造方法浅析》(2011)和阎波《雨水花园与生态水池设计策略下的城市住区水景的思考》(2012)本质上都是对居住区水景生态改善的思考,但因与居住区结合,增加了公共空间的内涵。

⑤ 刘海龙《景观水文与历史场所的融合——清华大学胜因院景观环境改造设计》(2014)与李朱婧《基于雨水花园理念的商业步行街绿地设计探讨》(2015)是众多雨水花园研究中较早对雨水花园生态技术融入生活环境的讨论,尤其是胜因院的改造,与本文的主旨有较大关联。但其侧重点仍在生态技术层面,较为弱化公共空间的营造。

⑥ 纺织业是杨树浦共工业区发展最早、规模最大、历程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之一。杨浦工业区的纺织企业是国内纺织行业的鼻祖,其产量和市场份额也在多个时期内在国内首屈一指,其发展历程代表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1896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投资者掳取了在通商口岸设厂的权利,英国怡和洋行借机在沪率先办起了第一家外商棉纺织厂——怡和纱厂。怡和纱厂作为最早建立的外商纱厂,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型为上海第一毛条厂,历程完整,最具代表性。

猜你喜欢
花园雨水
农事 雨水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可爱花园
雨水和记忆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雨水
夜晚的花园
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