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梁延10 层低成本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2021-08-23 15:11侯艳敏
石油化工应用 2021年7期
关键词:驱油表面张力含水

杨 剑,马 健,苏 琪,侯艳敏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000)

南梁延10 油藏为构造-岩性油藏,底水发育,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油藏含水逐年上升,近5 年含水上升率8.6%、综合递减7.3%,稳油控水难度大。为兼顾能量补充和控制含水,2017 年逐步对14 个井组实施不稳定注水,实施后第一年递减下降明显,由措施前18.8%下降到11.8%,含水稳定,但后期随着底水锥进,含水迅速上升、递减再次增大至18.9%,常规措施控水效果较差。

微生物驱油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1],主要通过注水井井口或阀组注入微生物菌液与营养剂的混合液[2]。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深入,急需探索一种低成本微生物驱油技术。而将微生物菌种固定在水处理系统中,通过投加营养液,即可实现微生物的自我繁殖、生长及代谢[3]。相对于以往的微生物驱油技术,其无需采购大量微生物菌液,不仅可以节省药品成本,还运行稳定,可实现大规模注入。

1 油藏基本情况

南梁延10 油藏为构造-岩性油藏,底水发育,属底水驱动。采用反七点面积井网[4],平均原始地层压力8.54 MPa,平均油层厚度10.4 m,视孔隙度18.20%,视渗透率40.27×10-3μm2,视含油饱和度56.01%。共有采油井81 口,日产油水平92 t,平均单井产能1.2 t,综合含水68.1%。注水井23 口,日注水平320 m3,单井日注14 m3,月注采比1.04,累积注采比0.68。

该油藏采出水进入山七转,目前站内采出水处理主要通过微生物除油、除杂,设备为一体化橇装微生物驱扩培装置(见图1)。

图1 采出水一体化橇装微生物驱扩培装置流程示意图

2 低成本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

2.1 驱油微生物菌种筛选及评价

2.1.1 油藏本源微生物菌种普查 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有益作用提高原油采收率[5],首先必须了解油藏内源微生物种类,进行微生物菌种多样性分析。提取目标油藏油水样品进行菌种分离培养,对所有菌种进行分离鉴定,判定菌属亲缘关系、菌种进化程度、菌种分布主从关系[6]。

采集6 个样本,经过16SrRNA 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认为南梁延10 层本源微生物种类丰富,共检测到了1 271 个不同种属本源微生物,以γ-变形菌纲占绝对优势,占90%以上,其中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为绝对优势菌属,它们通常被认定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有益菌属,为后续驱油功能菌的分离筛选奠定了基础。

2.1.2 驱油微生物菌种筛选 采用稀释分离法将油井采出水进行梯度稀释后,取菌液涂平板,将混杂的菌种在琼脂平板表面上分散,培养获得单菌落。挑单菌落至血平板,利用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具有溶血的特性、形成透明圈特性,初筛产表面活性剂的驱油菌株6 株。测试表面张力、排油圈、乳化性能测定表明,S001、S003、S004 这3 株菌产表面活性剂能力最强(见表1,图2,图3)。

图2 初筛6 株菌种排油圈测试图(从左至右分别是S001~S009)

图3 初筛6 株菌种对原油乳化能力(从左至右分别是S001~S009)

表1 初筛6 株菌种表面张力测试结果

同源性对比16SrRNA,确定S001 菌株是枯草芽孢杆菌、S003 号菌株是铜绿假单胞菌、S004 号菌株是解淀粉芽孢杆菌。

2.1.3 驱油微生物菌种性能评价 将筛选出3 株菌种不同比例混合,浓度3%加入采出水中,对比加入前后表面张力变化(见表2),可以看出S001:S003:S004=1:1:1 组合效果最佳。同样该比例岩心模拟驱油试验提高驱油效率也是最优。确定菌种体系为S001:S003:S004=1:1:1。

表2 不同混合菌株体系的表面张力及驱油能力

测试了驱油微生物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含量、pH 值,数据表明驱油微生物附着生长10 d,体系表面张力下降了56.2%,表面活性剂含量提升了32.3%,体系由弱碱性转变成弱酸性,表明驱油微生物代谢产生酸类,总体认为菌体代谢性能良好。

3 驱油微生物菌株营养体系优化

油藏微生物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碳源、氮源、磷源、无机盐。延10 油藏氮、磷元素极为缺乏,不能满足微生物的生长需求,因此需要补充氮、磷营养素。钠、钾、钙、镁等无机盐离子含量比较充足,不需要再向油藏补充这类无机盐(见表3)。

表3 南梁延10 油藏地层水离子组成

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及查询资料,初步确定6 组营养体系,培养微生物后测菌种浓度、表面张力和驱油效率,数据表明配方3、配方6 效果较佳(见表4,表5)。

表5 加入营养体系后微生物菌种浓度、表面张力及驱油能力变化

考虑成本及效果(见表6,表7),将配方3、6 用量略微调整,推荐使用配方3-1、6-3。

表6 优化后的6 组营养体系配方

表7 营养体系优化后微生物菌种浓度、表面张力及驱油能力变化

4 低成本微生物驱油技术研究

要实现低成本微生物驱油技术,核心就是实现微生物菌种在地面繁殖、良好生长代谢[7]。为了确保微生物不随水流流失,需要将微生物固定在地面水处理系统中,通过给予一定环境条件,使其良好生长。

4.1 固定材料的选择

初步选择了4 种固定材料:纤维球填料、聚氨酯填料、软性填料(醛化纤轮)、悬浮球填料。试验发现微生物在悬浮球填料附着能力最差,几乎不能贴壁生长。在纤维球、聚氨酯填料附着能力一般,且较易脱附。在软性填料上的附着能力最好,形成稳定菌膜,最终选择软性填料为固定材料。

4.2 地面水处理系统工艺参数确定

在地面水处理系统中投加驱油微生物和营养剂,浓度10:1,水流静止,35℃连续气浮。初次试验每7 d补加1%营养液,后期优化每3~5 d 补加1%营养剂(见图4)。

图4 投加营养剂后驱油微生物生长结果(上:每7 d 一次,下:每3 d 一次)

对比驱油微生物菌液和地面水系统繁殖后的微生物菌液,开展了驱油试验,数据表明驱油微生物菌液可提高驱油效率12.37%,地面水系统繁殖微生物菌液提高10.66%,二者仅相差1.71%,认为驱油效果相似。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驱油微生物自我繁殖工艺条件为:(1)投加体系:驱油微生物、营养液,浓度10:1;(2)生长环境:35℃连续气浮,水流静止;(3)营养液投加周期:3~5 d。

5 现场试验

5.1 方案设计

为了让驱油微生物更好的实现固定生长,首先设计了静水培养期,投入微生物菌种和营养剂,35℃连续气浮,实现菌种的快速繁殖。后期将水处理系统接入流程,继续投加一定时间的微生物和营养剂。在扩培出口端检测菌种浓度,明确微生物菌种正常生长后,后期只需投加营养剂(见表8)。

表8 现场注入方案参数设计

5.2 现场注入及效果

5.2.1 现场注入情况 9 月1 日扩培,一次性投加微生物13 t、营养剂2 t。6 日检测菌浓7.2×106个/毫升,8日补加营养剂1 t,9 日检测菌浓1.2×108个/毫升,接入流程。9 月11 日-23 日(第一段塞)每天投加微生物1.5 t。9 月24 日-10 月6 日(第二段塞)每3 d 投加营养剂1.5 t。

5.2.2 流体检测 从投加菌剂到12 月底,共计检测菌浓33 批次,其中20 批次浓度在106个/毫升,12 批次浓度在107个/毫升,1 批次浓度在108个/毫升。达到了菌浓要求(不低于106个/毫升)。

注入后,检测了对应油井产出液中总菌数,数据表明随着微生物持续注入,油井产出液菌种逐渐升高,可以检出到微量生物表面活性剂,油水表面张力略下降。原油黏度平均下降12%,胶质、沥青质含量略下降(见表9~表11)。数据表明,微生物的注入对地层流体产生了影响,降低了油的流动阻力,有利于驱油效果。

表9 油井产出液菌浓检测

5.2.3 措施效果 2020 年9 月开始注入,注入4 个月区域整体动态稳定,阶段递减由措施前-0.4%下降到目前-2.0%,含水上升率由措施前3.4%下降到-0.7%,日产油增加1 t,区域开发形势有所好转。目前有见效井8口,比例24%,单井日产油由1.27 t 上升至1.49 t,含水稳定。6 口井表现为含水稳定,液量上升,2 口表现为含水下降,液量稳定(见表12)。

表10 生物表面活性剂含量及表面张力检测结果

表11 油井产出液原油黏度、原油族组分检测结果

表12 微生物水驱见效井动态

典型井分析:午034-051 位于注入区域中部,受4口注水井影响,油藏连通情况较好,注入1 月后日产油由1.59 t 上升至1.91 t,判断为见效井。

6 结论与认识

(1)低成本微生物驱油技术的核心是将微生物菌种固定在水处理系统中,通过添加营养液,实现菌种正常生长繁殖。相对于以往的微生物驱油技术,无需采购大量微生物菌液,节省了大量药品成本。按照单井连续注入一年计算,原有的微生物驱费用132 万元,而低成本微生物驱油仅需11.7 万元。

(2)低成本微生物技术一般应用于注水站,相对于以往单井或阀组微生物驱可实现大规模集中注入,具有运行稳定、操作简易等优点。

猜你喜欢
驱油表面张力含水
注空气驱油过程中N80钢的腐蚀规律研究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在三次采油工艺中的应用
镇北油田某油藏延长低含水采油期技术研究
基于含水上升模式的海上油田水平井稳产调控策略
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在油田开采中的应用研究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研究
表面活性剂驱矿场试验效果评价
神奇的表面张力
神奇的表面张力
十几年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