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2021-08-23 02:56马兴路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8期

马兴路

摘要:目的 分析微柱凝胶技术(MGT)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36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血液标本,制成放散液标本,并用5份ABO同型红细胞制剂进行交叉配血,再给予MGT、微孔板凝聚胺技术(MPT)进行检验,对比二者检验结果。结果 所有患儿血清交叉配血共182次,与MPT对血清、放散液交叉配血的检测结果相比,MGT检测结果不合格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血清、放散液MPT、MGT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差,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将MGT应用于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有着更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ABO新生儿溶血病;微柱凝胶技术;微孔板凝聚胺技术

【中图分类号】R446.6 R72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8-010-01

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主要是因母体和婴儿血型不能吻合而导致,临床上以ABO新生儿溶血病最为常见[1]。目前,输血是临床治疗ABO新生儿溶血病的一种常用手段,但输血安全为临床关注的一大焦点,所以输血前开展有效的血液检测有重要意义。微柱凝胶技术(MGT)、微孔板凝聚胺技术(MPT)属于目前国内常用的两种血液检测方法,为了进一步验证其敏感性及准确性,本研究选取36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36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血液标本,所有患者均存在血清胆红素上升、黄疸等问题,黄疸缓解后伴严重性贫血,同时所有母体血型为O型,所有患儿RHD血型为阳性,男19例,女17例;日龄1-5d,平均日龄(2.64±0.85)d。

1.2 方法 ①首先采集所有患儿血液标本,以2000r/min速度离心10min以分离血清、红细胞,然后再用生理盐水对红细胞洗涤5次,并用生理盐水将部分红细胞制成3%红细胞悬液,实施血清学3项测定。取1mL红细胞悬液,向其中加入1mL生理盐水后进行56℃水浴,等待7min后将其以2000r/min速度离心3min,收集其上清液作为放散液。②通过MPT实施主侧交叉配血,将患儿血液标本和标准同型红细胞标本同时进行配血,在试管内滴入2滴血清或是红细胞放散液、1滴配型红细胞血液以及0.7mL低离子介质,摇匀后再滴入2滴聚凝胺溶液,以1000r/min速度离心10s,去除上清液后,摇晃试管,观察红细胞是否出现凝集现象,如果已凝集,向其中滴入2滴重悬液,摇匀后观察检查结果;如果未凝集则需重做1次。③通过MGT进行主侧交叉配血,使用MGT试剂卡标记患儿血液标本并置入凝胶试管内,然后用离心机以2000r/min速度进行离心处理5min,观察结果。所有检测均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关于交叉配血的试验流程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36例患儿血清交叉配血结果及MGT、MPT配血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 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交叉配血结果 所有患儿血清交叉配血共182次,血清、放散液MPT检测结果不合格率分别为46.70%(85/182)、40.11%(73/182),而血清、放散液MGT检测结果不合格率分别为11.54%(21/182)、9.89%(18/182),二者相比,MGT检测结果不合格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

2.2 MPT、MGT配穴结果 血清、放散液MPT、MGT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差,差异显著(P<0.05)。见表1、2。

3 讨论

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常出现贫血、黄疸及水肿等症状,情况严重者还会并发胆红素脑病,直接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因此,尽早评估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病情并给予积极治疗对其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输血是现阶段临床治疗ABO新生儿溶血病的常用手段,但为了提高输血的安全性,输血前进行有效的血液检测是很有必要的。酶法、盐水法等是既往交叉配血检验工作中的常用方法,其中盐水法存在漏检率高、准确率低等问题,而酶法需长时间验证,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2]。

近年来,MPT技术在交叉配血检验中的应用率逐渐上升,其主要利用带正电荷的凝聚胺来结合红细胞,从而降低红细胞表层电荷数,让红细胞发生非特异性凝聚,同时采用相对溶液对凝聚胺正电荷进行中和,促使非特异性凝聚红细胞散开,但由于特异性抗原抗体具备凝集功能,散开难度较大,因此通过MPT检测抗原的耗时较长,同时当抗体未能达到额定标准时,会导致漏检率、假阳性率增加[3]。MGT是一种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的血型血清学检测技术,目前主要被应用于输血前血清学检测中,其是将满足血清学标准的稀释液制成凝胶,然后通过微管柱灌注,当红细胞经微管柱中的凝胶过滤后,可保留已凝集的红细胞,进而可反映不同的凝集结果。在离心后若凝胶中上层分散即为阳性,下层分散即为阴性,检测更为直观和准确[4]。

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儿血清交叉配血共182次,与MPT对血清、放散液交叉配血的检测结果相比,MGT检测结果不合格率更低;血清、放散液MPT、MGT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較差,提示将MGT应用于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有着更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智,钟林,杨应松.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检验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医技杂志,2017,11(24):43-44.

[2]陈大勇.微柱凝胶技术在ABO新生儿溶血病输血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22):14-16.

[3]袁一灵,袁殿朝.微柱凝胶技术对ABO新生儿溶血病检测三项试验检验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27):329.

[4]李慧,张田.微柱凝胶技术对于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输血前的检验效果[J].黑龙江医学,2020,44(3):363-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