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输血前用药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情况

2021-08-23 19:23陈荧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8期
关键词:合理使用呼吸内科抗生素

陈荧

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前用药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情况。方法以400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0例在输血前使用异丙嗪、地塞米松治疗,视为研究组;200例在输血前未使用药物治疗,视为参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血制品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呈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研究组患者输血后脉搏、收缩压、舒张压、体温、白细胞与参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输血前使用异丙嗪、地塞米松等药物不会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输注不同血制品伴随的不良反应存在差异。

关键词:临床药学干预;呼吸内科;合理使用;抗生素;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8-167-01

前言

在1817年,首例产后大出血产妇实施输血抢救成功,输血便成为临床常用治疗手段。随着输血治疗的广泛应用,所伴随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轻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重者可引发严重并发症,以及威胁生命安全[1]。因此,应当做好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预防与监控,掌握输血疗效,确保输血安全。研究数据表明,因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逐渐升高[2]。在此情况下,很多学者尝试在输血前使用抗组胺类或类固醇类药物预防不良反应,但并未达成共识。本文将以40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输血前用药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400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到2020年7月,其中200例在输血前使用异丙嗪、地塞米松治疗,视为研究组;200例在输血前未使用药物治疗,视为参照组。参照组,男、女患者109例与91例;年龄为31-72岁,平均年龄为(46.65±6.36)岁;血制品:冰冻血浆、冷沉淀、机采血小板、悬浮红细胞、滤白细胞冰冻血浆、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别为28例、24例、18例、27例、45例、58例。研究组,男、女患者104例与96例;年龄为33-71岁,平均年龄为(46.23±6.27)岁;血制品:冰冻血浆、冷沉淀、机采血小板、悬浮红细胞、滤白细胞冰冻血浆、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别为24例、26例、21例、29例、44例、56例。纳入标准:资料齐全;认知正常;均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精神异常;不配合研究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采用在输血前使用异丙嗪、地塞米松治疗:在输血前,肌肉注射25mg异丙嗪,或者静脉注射5mg地塞米松。

参照组在输血前未使用药物治疗:参照组不实施以上药物治疗。

所有患者均严格依照有关规定进行输血,专职护士对患者数学情况详细记录,包括输血前后的脉搏、体温、血压等。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比分析不同血液制品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最后,对比输血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中的各项数据结果输入软件(SPSS19.0)进行证实,计数资料的表现形式以(%)为基准,组间予以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的表现形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予以T值检验,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产生。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在输血前使用异丙嗪、地塞米松治疗,参照组在输血前未使用药物治疗,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表2。

2.2不同血制品中不良反应比较

不同血制品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呈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如表2。

2.3两组患者多项指标对比分析

研究组患者输血前脉搏、收缩压、舒张压、体温、白细胞与参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計学意义。研究组患者输血后脉搏、收缩压、舒张压、体温、白细胞与参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表3。

3 讨论

当前,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等,以过敏反应与非溶血性发热较为常见。输血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较多,与献血者、受血者机体细胞凝集素存在相关性,受血者机体中产生血小板抗体或抗白细胞引发免疫反应为发热重要原因[3]。

本次研究中,选择400例输血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血制品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呈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研究组患者输血后脉搏、收缩压、舒张压、体温、白细胞与参照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输血前使用预防性药物不会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但不同血液制品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冰冻血浆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当冰冻血浆将白细胞滤除掉以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表明白细胞除去的血液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使输血安全性有效提高[4]。

以药物机制进行分析,异丙嗪属于组胺受体阻断剂,可抑制组胺升高,但其他因素引起过敏反应不具有阻断作用。在输血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不仅与组胺释放存在相关性,还与慢反应物质的释放存在相关性[5]。因此,异丙嗪可治疗已发生过敏反应者。地塞米松的免疫抑制、抗过敏作用很强,对免疫过程多环节产生影响,类似于其他糖皮质激素,具有增强应激反应、抗休克、抑制免疫、抗内毒素、抗炎等作用,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可抑制炎症、组织损害过程,若患者已经出现严重输血反应以后可使用地塞米松治疗[6]。地塞米松不会破坏病原微生物,不会产生血小板抗体、白细胞的抑制作用,且已形成抗体不具有中和作用,由此可见,已经发生过敏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者使用地塞米松治疗不具有预防作用,仅仅是延迟表现发生,但最佳治疗时间将失去[7]。

综上所述:在输血前使用异丙嗪、地塞米松等药物不会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输注不同血制品伴随的不良反应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1]刘丹,崔丽霞,刘玉振等.郑州地区183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安徽医学,2019,40(2):161-164.

[2]赵小燕,贺小艳,粟兵等.一家三甲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评估[J].中国输血杂志,2018,31(7):773-775.

[3]李乐涵,文添博.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29):169-170.

[4]杨旭,杨讯,许词, 等.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防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5,(24):26-27.

[5]罗虎成,于艳文,高烽华, 等.输血前给药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调查分析[J].医学综述,2015,(7):1328-1330.

[6]刘怡伶,曾勇,韦婕.成分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4):485-486.

[7]胡丽敏,周玉旺,刘文国.药物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4,14(11):1445-1448.

猜你喜欢
合理使用呼吸内科抗生素
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探讨
室外艺术品原作者署名权的行使规则案例分析
抗生素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呼吸内科危重症哮喘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观察
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呼吸内科实施安全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观察
抗生素的使用宝典
抗生素不是坏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