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远程监护技术和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2021-08-23 19:19胡帆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8期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心血管疾病

胡帆

摘要:目的 研究心脏远程监护技术和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在对心血管疾病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收入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法分为两组均50例,对照组动态心电图监测,研究组实施心脏远程监护,观察两组心脏事件以及ST段异常检出情况。 结果 研究组室性心动过速12.00%、ST-T段异常改变16.00%、室性期前收缩20.00%、房性期前收缩18.00%发生率高于对照组0.00%、2.00%、4.0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经过心脏远程监护下,能够准确对患者心电进行检测,检出异常率较高,有利于患者及时就诊,值得应用。

关键词:心脏远程监护技术;动态心电图;心血管疾病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8-174-01

心血管疾病发病存在突发、危险性,常规心电图检查在诊断上存在一定难度,容易出现漏诊,导致患者无法获得有效治疗[1]。想要防治心血管疾病,需要对患者心脏长期监测,而常规心电图诊断特异度灵敏度效果较差[2]。近年来随着临床开始开展心脏远程技术、动态心电图技术,目前均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为患者争取了救治时间,降低了心血管疾病致死率。本文通过将两者监测技术纳入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00例我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法分为两组均50例。纳入标准[3]:①均符合心血管疾病诊断标准;②精神正常,认知功能正常;③相关资料均完善;④知晓本文相关研究。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②无法配合本文研究;③存在严重内科疾病者。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为26-76岁,平均(54.74±3.54)岁。研究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为26-75岁,平均(54.22±3.34)岁。上述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可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动态心电图监测,在患者胸前部位涂抹导电液体,将动态心电图分析仪的电极贴在胸口位置,使用胶布对电极固定。奖电极片导线与记录盒连接,患者斜肩跨好记录盒,以不影响日常活动为宜。实施动态心电图分析仪,持续记录患者24h中情况,包括活动、卧位、坐位等情况下心电图,患者需要在24h内保持平和的状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发放记录本,详细记录患者24h活动情况,包括日常的行为与感觉情况。

研究组实施心脏远程监护,使用三导便携式动态心电图记录坐位心电监护终端,监测患者24h心电图。将心电监护终端与GPRS网络监护中心联网,心电监护终端监测数据,可实时传送到GPRS网络监护中心,经过计算机记录与分析数据。将诊断结果与对应的处理措施,通过网络反馈到心电监护终端。监测期间,需要告知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后,需要及时记录,以及具体感受,通过短信的方式记录,发送到GPRS网络监护中心。监测过程中,告知患者注意避免靠近存在电场或者磁场的地方,并定期进行体位更换,同时要避免开展剧烈运动,防止对心电图监测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1.3 观察指标

记录心脏事件以及ST段异常检出情况[4]。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室性心动过速12.00%、ST-T段异常改变16.00%、室性期前收缩20.00%、房性期前收缩18.00%发生率高于对照组0.00%、2.00%、4.00%、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高血压等原因,使得患者心脏出现出血性或缺血性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发病高且致残率高[5]。心血管疾病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常规心电图难以确诊,会导致漏诊情况出现,使得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导致患者需要长时间对心脏实时检测。心脏远程监护技术,能够使得心血管疾病患者从医院监护转移到院外监护,连续对患者心电活动检测,及时了解异常情况,将信息传送救治,争取了患者救治时间,降低诸多疾病的致残致死率[6]。

本文通过将心脏远程监护技术和动态心电图监测纳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室性心动过速12.00%、ST-T段异常改变16.00%、室性期前收缩20.00%、房性期前收缩18.00%发生率高于对照组0.00%、2.00%、4.00%、2.00%,P<0.05。由于心血管疾病是突发性且暂时性的,常规心电图对疾病诊断会出现难以确诊的情况,会造成漏诊的情况,对患者救治造成较大的影响[7]。为了避免出现心血管疾病,需要对患者长期进行检测,其中动态心电图能够持续记录患者的心电活动,获取长期的心电活动变化趋势,可更为全面、细致地掌握患者的心电活动记录患者日常活动下急性发作的情况,利于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动态心电图主要通过对患者心率变化、昼夜节律等开展24h不间断动态监测,为临床后续诊断与治疗以及预后评价提供可靠依据[8]。在监测患者心电活动后,通过计算机将所有数据分析处理,避免出现漏诊情况,为后期诊断提供重要参考。心脏远程监护技术,能够对心血管疾病实现长期监测,从医院转移到院外均积极监护,能够持续的监测患者心电活动,监测期间及时发现患者异常,将症状信息传入心脏远程监护,使得患者救治效果提升。心脏远程监护技术下,能够为患者争取足够的救治时间,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致残率。而且远程监护无需更换电池,在远程监护技术在依旧能够持续监测3天,适合患者长期佩戴,使用范围较广,对于部分高危人员的检测,以及转运期间的检测,利用远程监护技术,均能够及时诊断患者病情,有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9]。与常规心电图患者相比,实施动态心电图的优势,在于能够持续记录患者24h内不同状态下心电信号,准确捕捉异常的心电现象。心脏远程监护技术,主要是监护中心服务器、GPRS 网络监护中心、心电监护终端组成,其中终端负责收集采集患者心电信号,识别正常和异常的心电信号,网络监护及时对采集到的信号分析,将诊断结果与处理措施,反馈到监护终端,告知患者于医护人员,有效对患者心电图实施分析,达到了持续监护的意义[10]。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患者及时采取心脏远程监护,能够对患者心电活动及时监测,及时发现患者异常,确保患者获得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洪兵. 心脏远程监护技术和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 当代医药论丛,2021,19(5):13-14.

[2] 王露露. 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判断价值[J].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20,9(2):16.

[3] 張小鹏,王震. 比较分析心脏远程监护技术和动态心电图在心脏事件中的应用效果[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2):97-98.

[4] 陈强,杨超,杨法.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态心电图联合动态血压同步监测的结果及临床意义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5):27-29.

[5] 刘晖,胡涛. 心脏远程监护技术、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准确性[J]. 中国医学装备,2017,14(10):90-93.

[6] 刘晖,姚亚利. 心脏远程监护技术、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性比较[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11):41-44.

[7] 卢喜烈. 第17届中国远程心脏监护技术学术会议暨第8期全国远程动态心电技术高级培训班顺利召开[J]. 实用心电学杂志,2021,30(2):97.

[8] 胡耀武,张玉莲. 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同步监测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20,26(1):62-66.

[9] 范丹丹. 远程心电监测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比较[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7):69-71.

[10] 沈金链,陈颖敏,卜军,等. Smartpatch长时程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的监测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20,34(2):124-127.

猜你喜欢
动态心电图心血管疾病
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的诊断分析
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比较
更年期女性动态心电图ST—T变化的临床意义
动态心电图应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评估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动态心电图在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应用及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