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画派的色彩探析

2021-08-23 02:41朱海雁
艺术评鉴 2021年10期
关键词:印象主义

朱海雁

摘要:在色彩斑斓的室外世界里对光和色的追逐,强调“真实的色彩”,轻视形体,彻底放弃传统绘画艺术标准,是西方印象主义画派的艺术准则。印象派画家通过对光学、色彩、构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表达了艺术家独特的视觉经验和情感诉求。这种依赖于“视”而不依赖于“知”的艺术表现方式,引发了观赏者对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光色交融”的视觉画面效果的追捧。印象主义画派在纯色彩领域和画面视觉效果上的探索和实验,虽然有绘画艺术语言程序化的局限性,但是也深深影响了后来艺术流派。

关键词:印象主义  光色交融  色彩心理  色彩情感

中图分类号:J605

印象主义画家受到了哲学领域中的实证主义和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绘画”精神的影响,把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表现在他们的画面上。打破了西方传统所推崇的学院派绘画程式,不求构图的完整性,主张对景作画,追求真实自然地描摹瞬间的视觉印象,为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活场面和自然景观,而追求偶然和率真的效果。雷诺阿的画“既欣赏欢乐的人群的行动,也陶醉于节日之美”。塞尚、梵高、马蒂斯都曾经在自己的言论中,把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领域的探索视为“色彩解放”的重要环节。大多数印象主义画家侧重于视觉印象和光色效果,减弱轮廓线,模糊外形,运用纯色,追求色调的高明度,表现绘画色彩关系独立的美,使色彩这一造型语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

同时,印象主义绘画观念也在某种程度上使绘画创作完全陷入了一种追求纯粹视觉性,追求视网膜的真实性的境地中。这种创作观念显然使绘画走向了某种极端。印象派纯视觉化的创作方式所带来的结果,就是绘画不可避免陷入了过分依赖艺术家“瞬间的感官印象”,而丧失了对事物内在结构的分析和精神性因素的表现。虽然这种色彩分析方式已经将印象主义绘画语言“程序化”,但是对后来现实主义艺术家——未来派产生重要影响。

一、“外光”与“色彩”的混合印象

19世纪30年代以来,巴比松画派的画家把“自然风景”从“历史画的背景”中解放出来,独立成为绘画的主题。他们走出户外,在清晨和黄昏的光线下尝试描绘海洋、天空、森林树木,而对阳光照射下的闪烁的光和色彩的效果束手无策。

印象主义画家从巴比松画派的户外写生尝试中,获得很多灵感,把注意力转向当时的光学领域,创造性地用当时的光学、色彩以及视知觉心理学领域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绘画创作。这些科学理论发现:人之所以能够看到事物,是由于光线照射到事物的表面后,反射到人的视网膜上刺激视觉神经的结果。色彩是以光为主体的客观存在,物体对光的反射,给人一种对光的视觉感应。即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投射到客观物体上,一部分波长的光被客观物体吸收,剩余部分波长的光反射出来,通过刺激人的眼睛的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对该物体的色彩信息,即人的色彩感觉。人类对颜色的感觉不仅由光的物理性质所决定,还受到周围颜色的影响,互为补色的两种色彩并置在一起,会显得对比更强。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印象派画家彻底放弃了学院派所要求的造型技巧、明暗关系以及过于精细的局部描绘,而根据对户外事物的视觉印象改变自己调颜色的方式——不再是在调色板上调好柔和的灰色调小心翼翼地一层层涂到画面上去,而是把尽可能纯的色彩一笔笔地摆放到画面上去,使之在适当的距离观看时,产生一种混合色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光色交融”。

同时,大部分印象派画家都坚持以户外写生的方式进行绘画创作,当时新发明的装在锡管里的油画颜料,也给艺术家提供了便利。比如,莫奈就极力主张在户外作画,他对外光环境下光与色的变化极为敏感,他曾说:“光变了,颜色也要变。一种颜色,持续一秒钟,有时至多不会超过三四分钟”。他为了研究光线所造成的色彩变化,经常在同一场景中的不同时间内画一系列作品来分析色彩的变化。在莫奈《干草堆》系列画作中,通过干草堆表现光线的变化,表现一年四季或一天24小时光与色的变化。他的《卢昂教堂》系列画记录不同天气不同时间段中,教堂的色彩变化,“利用阳光闪耀造成的令人炫目的东西来呈现正午阳光的效果”,为了表达出这种“光色交融”的视觉印象,印象主义画家还从当时流传到欧洲的日本版画中,学会了如何使用纯色画画,如何使用新颖的方式构图。如果没有日本版画,印象主义画家不可能如此迅速大胆的,抛弃欧洲艺术传统的用色技巧,完美地实现这种新的视觉印象。

二、“視觉”与“心理”的色彩体验

在印象主义绘画中,色彩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浏览一组色彩时,我们可以获得双重体验。第一种是纯粹的视觉体验,持续时间很短暂,色彩移开后,这些肤浅的视觉印象便会瞬间消失。第二种是将视觉印象体验深入到最高阶段——色彩的心理体验,人们才能获得这些事物的内在意义,并与之产生内在的心理共鸣。

(一)色彩的视觉体验

在第一种视觉体验里,色彩只能留下短暂和肤浅的印象。明亮、纯净的色彩更容易吸引眼睛,朱红令人着迷,明快的柠檬黄鲜亮刺眼,人要是想安静下来,必定会转向蓝色或绿色。在第二种色彩的心理体验里,越敏感的心灵,色彩越能发挥出更深刻动人的的感染力。色彩极有可能通过联想机制引起相应的心理感觉。红色引起类似火焰的感觉,玫瑰红令人兴奋,深红使人联想到血流,明黄让人联想到柠檬的味道。

色彩的心理感应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视觉的层面,从味觉和嗅觉上说,浅红色和咖啡色是香甜可口的;从触觉来说,熟褐色是粗糙的、嫩绿色是平滑柔顺的,朱红色感觉柔软,赭石色感觉干巴巴的。人们看到美丽的颜色,比如青莲、绿草和红玫瑰,往往有触摸的倾向;听觉上色彩的声音层次分明,节奏和调子关系一一对应,高音表现亮黄,低音表现深红。“黄、橙、红寓意欢乐和丰饶,人所尽知”。画家德拉克罗瓦这句话暗示了色彩和绘画之间的视觉心理体验关系。

(二)色彩的心理体验

从视觉心理温度上区分,我们把色彩为冷色和暖色;从色彩的明暗感受上区分,即暗色和亮色。每一个色彩都可归于四类基本色调之一:亮暖色、暗暖色、亮冷色和暗冷色。暖色偏黄,冷色偏蓝,暖色是前进色,冷色是后退色。当一组色彩通过对比使另一个色块产生水平运动,色群也会受到这色块的影响,而自身产生另一种强烈的分离运动。因为色彩的冷暖差别而导致的视觉运动感,是色彩的一种对立关系。另一种对立关系来自于色彩明暗色调的差异,也会在观者视觉心理上产生一种独特的视觉运动感。

把色彩分成冷色和暖色十分普遍。如红色看上去似乎是暖色,蓝色、纯黄色看上去似乎是冷色,蓝黄色、蓝红色、黄红色及黄蓝色都看上去似乎是冷的,红黄色或红蓝色看上去就是暖的。确定这种视觉效果的颜色,并不是三原色,而是与基本色相稍微偏离的复合色。比如略带红色的蓝色看上去是暖的,而略带蓝色的红色看上去是冷的。

如果是等比例相调和的混合色,就不是这种视觉感受。比如绿色(黄色和蓝色相调)看上去是接近最冷的颜色,而紫色(蓝色与红色相调),桔红(黄色与红色相调)看上去既不冷也不暖。由两种颜色混合后达到的视觉体验是不稳定的,因为其中的一种颜色总是处于支配地位,这也是观者的主观体验造成的。例如,观者把桔红看做是略带黄色的红色,或者反过来是略带红色的黄色,前者是冷的,后者是暖的。对于绿色来说,什么时候看起来都是冷的。波长较长的红色,视觉感觉离观者近,波长较短的蓝色,视觉感觉离观者远——某些色彩看上去是外扩的,某些色彩看上去是内收的。

三、“主观”与“客观”的色彩情感

色彩科学研究表明,色彩的视觉感受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无论对色彩理解程度如何,个人的审美喜好和视觉经验不同,看到的色彩是相差甚远的。尽管我们的视觉感受与经验都有主观的一面,但我们发现色彩在不同的观察环境下是保持一致还是发生变化,是由其本身所处的客观环境决定。印象主义绘画艺术就是在色彩的双重体验、视觉冷暖及相关的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流光溢彩”的丰富画面效果。比如莫奈晚年最辉煌的作品《睡莲图》,被誉为“印象派的西斯廷教堂”。

印象主义画派是在极端现实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创造了一种与古典传统不同的视觉效果。这种与以描摹自然的现代主义之间没有共同之处,反而比较接近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目标——追求真实。它对随后的现代派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印象主义画派笔下是一个阳光普照,欢乐宴饮的世界,要真实地表现自然界的光和色,就要艺术家带着情感去面对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然后表现自然——既要真实地表现自然界的光和色,又要真实地表现人的情感。

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色彩产生的是情感经验,色彩的情感表现是靠人的联想而得到的。“严格来说,一切视觉表象都是有由色彩和亮度产生的”。要比较色彩的视觉暖度,一定把它们置于相同的亮度下进行。从色彩的表现性来看,一切色彩都位于黄色和蓝色之间,主动的颜色(黄色、红色)能够产生出有生命力的,积极进取的态度,被动的色彩(绿色、蓝色)表现出安静谧的,安稳自在的情绪。红色是一种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因为它能使人联想到火焰,流血和激情。绿色所唤起的是对大自然清新的感觉。黄色是一种明亮的色彩,使人感觉到欢乐和愉快的气息。蓝色是阴郁的色彩,常使人想到阴雨的潮湿和悲哀的气氛。

印象派画家遵照自己在外光环境下的观察和感受,真实表现了被描绘对象在外光环境下的光色混合效果。如印象主义代表画家雷诺阿比较偏爱表现妇女、儿童等,他善用颤动闪烁的小笔触表现圆润娇嫩的肤色。这从侧面反映了印象派画家对古典主义色彩观的挑战和颠覆。德加的色粉画作品《舞台上的舞女》的构图也显得独树一帜,运用色粉表现舞女的裙子的,质感逼真,像蝴蝶翅膀一样轻盈。抓住被观察事物的独特视点,大胆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构图要求,记录下来类似照片一样的瞬间效果。印象主义画家重视瞬间现实生活场景的描绘,对西方绘画艺术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印象主义画家也认为,完全纯真的眼是没有的,一切眼睛都有偏见。如果真实地表现人的情感,就不可能真实地表现自然界的光和色,两者是矛盾的。人是有感情的,即使面对同一片自然景物,当心情愉悦时,看到自然界的色彩是明亮的鲜艳的;当心情悲哀时,看到自然界的色彩是灰色的暗淡的。不同的画家面对同一处景色,无法真实地客观地描绘自然界的光和色,用不同情感的色彩感受画出了不同的色彩作品。

四、结语

印象主义绘画是“德拉克罗瓦、柯罗、米勒、库尔贝等著名画家合乎逻辑的发展”。印象主义画派明确地反对学院派要求的古典主义绘画程式,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中,可以看出印象主义画派的艺术倾向:真实地表现出自然界的光照结果,色彩的根源在于光,事物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注重色彩变化,看重情感表达,轻视事物的形体造型,忽视理性表达。因为印象主义的创作方式,完全依赖画家对自然光线或生活瞬间的个人感受——除了在题材的选择方面能够体现艺术家的兴趣之外,在形象的处理上几乎是不带任何情绪和评价。印象主义画派对古典绘画程式的背离,动摇了西方的传统绘画体系,为后来出现的“形式主义”“抽象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520.

[2]馬永建.现代主义艺术20讲[M].陈军,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3.

[3][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44.

[4][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余敏玲,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73.

[5]杨琪.你能读懂的西方美术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288.

[6][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腾守尧,朱疆源,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51.

[7]马永建.现代主义艺术20讲[M].陈军,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6.

猜你喜欢
印象主义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印象主义钢琴音乐风格探析
莫奈与印象派
刍议克劳德·莫奈印象中的瞬间
克劳德?莫奈及作品浅析
油画中的轮廓线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论印象主义绘画中的光与色
解析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