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背景下内蒙古乌海及周边地区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2021-08-24 15:49崔波张立君
北方经济 2021年7期
关键词:绿色转型协同发展

崔波 张立君

关键词:碳排放峰值  绿色转型  协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依托相同的资源禀赋、相似的政策环境和类同的开发模式,在内蒙古乌海及周边地区形成了涉及三个盟市7个园区、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为重点的规模庞大化工产业集群,成为内蒙古西部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区域增长极。同时,由于这一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开发强度较大,造成了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低端同质、各行政主体之间恶性竞争等问题。在国家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大背景下,促进乌海及周边地区转型发展意义重大且十分急迫。

一、乌海及周边地区转型发展的现状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乌海市积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延伸发展,主要工业产品由最初的几个发展到5大系列50多种,原煤、焦炭、电石等初级产品不断向煤焦油、医药中间体、新型建材等深加工产品延伸,形成了“煤—电—化—新”“石灰石—电石—聚氯乙烯—塑料制品”等多条循环产业链,推动国家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为主的新兴产业,卡博特、建龙万腾等一批引领示范项目快速落地,形成硅材料、碳材料、特种PVC材料、玻璃纤维材料、冶金材料等多元产业集群,成为转型发展的新支点。打造“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城市”和“氢经济示范城市”,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推进化工氢能源生产。阿拉善高新技术开发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将内生培育和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建设了一批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产业项目和创新平台,形成了“企业内小循环、产业链中循环、园区内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构建起盐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绿色生态循环经济格局。鄂尔多斯棋盘井(蒙西)工业园区实施多晶硅等57项技术升级改造,现已形成煤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煤——电—冶金、三废循环再利用和物流供应链6条产业链,建设国内最大的氯碱化工和铁合金生产基地、萘系生产基地,打造全区最大PVC生产基地。

(二)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及周边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作为全国首部协同立法,于 2020年1月1日施行。乌海及周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以来,实施治理项目251项、投入资金31.6亿元。乌海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为81.1%,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达到了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推进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开展自然保护区内采矿权清理整顿,进行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完成166个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51个钢铁、焦化重点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改造项目。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加强水质监测保护,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和库区清淤,实施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水源地保护地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

(三)协同推进改革开放

乌海及周边地区以“呼包银榆”区域合作框架为基础,在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商务金融、民生保障等领域加强合作,实施重点项目,拓展合作范围。实施环乌海湖地区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蒙宁六城十八园(区)铁路环线项目,启动低碳工业园区货运铁路规划,稳步推动“公转铁”工作。依托策克、甘其毛都和乌力吉口岸,打造蒙古煤大宗产品交易平台。成功举办自治区第三届蒙商大会等重要会展活动。

二、乌海及周边地区转型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乌海及周边地区积极推动转型发展,深化多领域合作,但诸多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区域发展协同性、联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缺乏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区域内各级政府、园区之间,分属不同地区行政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管理。乌海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雷同,管理相对粗放、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产业合作的规模、范围和水平层次较低,产业链条上、中、下游配套关系发展不充分,存在争项目、争资源等现象,不能发挥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

二是环境资源制约明显。随着国家新《环保法》的实施以及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凸显。周边的7个工业园区的支柱产业仍以煤化工、精细化工、金属冶炼、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主,园区分布集中,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问题突出。作为区域发展核心的乌海市地域面积较小,空间受限,虽然有较好的化工产业基础,却难以承接大项目、好项目。

三是基本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乌海市及周边地区的教育、医疗、科技、社会保障等主要公共服务领域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区域内城镇、工业园区与城市功能的布局不配套,存在企业办社会、园区办社会的现象。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完善,运输能力总量不足。棋盘井工业园区到乌海西站只有40公里,由于铁路运力不足,90%的物资依靠公路运输,区间收费站设置较多,道路拥堵,平均周转时间在24小时以上,严重影響流通效率,增加了生产成本。

三、乌海及周边地区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

(一)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由地方政府根据国家发展规划要求,针对地区经济、产业、能源和碳排放作出规划,具体落实地区发展战略。编制区域性“三线一单”和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区域环境承载力、排污总量、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城市间及工业园区对城市相互影响等因素,科学管控产能总量,合理规划产能建设,适度调整区域内部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提升发展活力和整体竞争力。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资源优势,重点支持焦炭、PVC等生产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升级、工艺改进和产品创新步伐,努力保持在同行业的技术领先性,同时加强企业间的横向联合,统筹优化区域产能配置和产业链衔接,拓展市场,提高产能利用率,打造国内重要的煤焦化工、氯碱化工产业基地。研究制定差别化产业政策,引导企业通过实施绿色管理和开发绿色科技,提高自身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发展循环经济,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

(三)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能否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的绿色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乌海及周边地区能源消耗总量过高,要着力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做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术和能源管理水平升级。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完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生产使用的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系统全产业链低碳转型。

(四)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相关规划任务,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荒漠化治理挺在前面,与上下游地区协同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严格限制开发生态脆弱地区,实施河道、滩区和流域综合提升治理,逐步完善水沙调控机制,积极解决乌海湖泥沙淤积问题,全力保障黄河安澜、水清河晏。通过机制创新,激发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主动性,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知行合一。

(五)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

统筹协调、积极合作,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同时对制度政策做出安排,促进区域内要素充分流动,实现经济共同发展。加大力度扶持乌海市优质医疗、精品教育和科技创新资源发展,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区域人口和产业集聚,形成发展合力和竞争新优势。

作为国内首批实现碳达峰的地区,京津冀地区一直在探索低碳转型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积累了经验,体现了示范、带动和创新价值。京津冀三地区通过经济、产业和能源结构的优势互补,制定相关排放标准和监管措施,推动地区产业转型与能源升级,从而更早实现碳排放达到峰值,改善环境质量。乌海及周边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高,率先实现碳达峰不仅符合国家整体规划和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目前全国减排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先进经验,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低碳技术和新能源企业向本地区转移,带动企业绿色转型。政府对转移企业提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当地绿色发展带来机遇,提供支撑,引领内蒙古西部地区整体、快速、协调、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云平,司咏梅.定位、路径、机制多方入手,推动乌海及周边地区转型发展[J].北方经济,2020,(8).

[2]白泉.双碳目标关键举措: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J].电力设备管理,2021,(3).

[3]白泉.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J].中国经贸导刊,2021,(3).

[4]白泉.打通产供储销体系堵点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举措[J].中国能源,2021,(3).

[5]张莉莉.扎实推进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第62期内蒙古发展改革论坛综述[J].北方经济,2020,(8).

[6]林瑞琴.乌海及周边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北方经贸,2019,(7).

[7]李存榮.乌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对策分析[J].今日财富,2016,(9).

[8]李志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江西绿色发展[N].江西日报,2021-04-14.

[9]张旭,邱岳.鄂托克经济开发区甩掉“污染包袱”[N].鄂尔多斯日报,2017-02-06.

[10]本刊编辑部.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J].中国能源,2021,(1).

(作者单位:1.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合作局;2.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集团)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绿色转型协同发展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中国企业绿色转型:目标模式、面临障碍与对策
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