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的价值旨向与实践进路

2021-08-26 05:13孙杰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学史党史思政

孙杰

摘   要

作为思政课培根铸魂改革旨向的“大思政课”,应拓展“大视野”,培树“大目标”,构建“大格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为何学党史”“学党史的什么”“怎么学党史”等关键问题,并首次公开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述。由此,善用“大思政课”,以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应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走进历史深处,在时代巨变的史论结合中讲透理论之道;善用三种“镜头”,在古今中外的纵横比较中讲深自信之基;走进共产党人,在优良传统的时代赓续中讲活精神之源;走出“有字”课堂,在社会生活的“无字”实践中讲出未来之问。

关键词

大思政课  党史学习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如何“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1],正确理解“大思政课”的深邃内涵,对于“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2]的思政课而言,意义重大。值此202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从1921年嘉兴南湖的小小红船,到2021年乘风破浪的“中国号”时代巨轮,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如何基于最厚重的百年党史,善用“大思政课”,在党史学习中铸魂育人,“思政人”重任在肩。

一、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价值旨向

一个故事的“走心度”远胜过一打道理的“说服力”。作为破解“人生之谜”、进行“思想建设”的学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课程。推动课程改革创新,不断增强亲和力、针对性,要求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更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3]。现实永远是思政课最好的教学题材。“思政小课堂”只有融入“社会大课堂”,从不同的纵横视角展现党和国家社会生活的不同阶段、不同侧面,绘就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大写中国”,并将其融入教材,让其走进课堂,使其贯穿教学,引导学生零距离触摸身边的发展成就,感知民族的曾经过往,改变以往那種“生硬”而没有温度的理论照本宣科、“刻板”而没有触感的政策空洞宣讲,才能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大思政课”应拓展“大视野”,培树“大目标”,构建“大格局”。

1.大视野

何谓“大视野”?成长于“大国时代”的当代“90后”“00后”青年学生,普遍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也更自信,“走出国门,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3]。伴随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拓展“大视野”的思政课,一方面要回望过去,跨越百年历史的大维度——结合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作为与担当,让学生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尤其是党的百年历史学习中,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体悟当下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要展望未来,绘就“两个一百年”奋斗伟业的大蓝图——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4],让学生扎根广袤的中国大地,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解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

2.大目标

何谓“大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思政课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更大,立德树人、培根铸魂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也更大。培树“大目标”的思政课,要心怀“国之大者”,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在融入国家大局、紧跟时代大势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悟大美、成大才、担大任,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5]。

3.大格局

何谓“大格局”?学习马克思主义,绝不能做“旁观者”和“局外人”,而要走出学校、走进社会,深入“背街小巷”“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触及最敏感的社会神经,感知最真实的社会末梢,更要化身“局中人”,将自己融入新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在学习主体对象化、学习对象主体化中,切身体悟、实践内化马克思主义真理,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构建“大格局”的思政课,要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大跨越的回眸中、中华民族大历史的讲述中、中国故事大内涵的解构中、时代发展大逻辑的澄清中、伟大梦想大前景的勾勒中,书写“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相向而行的立德树人大文章,打造学生成就大我的“人生大课”、各方协同育人的“社会大课”、“大工匠”育才造士的“时代大课”。

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6]。“大思政课”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为观照,以“课程思政”的育人视界延展“思政课程”的学科边界,重塑了培根铸魂的“思政大课”。

二、党史学习中“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践进路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深刻阐述了“为何学党史”“学党史的什么”“怎么学党史”等关键问题,并首次公开提出“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述,为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他大力号召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7]。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增强底气的最好“教科书”,是增添骨气的最好“营养剂”,更是增长正气的最好“清醒剂”。时值建党10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重温党史,带领学生在党史学习中拓展“大视野”、培树“大目标”、构建“大格局”,讲好新时代的“思政大课”,在善用“大思政课”中铸魂育人,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党又团结带领人民矢志践行初心使命,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8]。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大思政课”切入国家发展脉动、融入社会大课堂“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的一门功课”,就在于发挥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积极引导青年一代“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9],尤其是用好用活百年党史这部最厚重的思政大教科书,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0],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11]。当然,不同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党史知识学习,“思政大课”讲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更主要的还是在于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2]。

1.走进历史深处,在时代巨变的史论结合中讲透理论之道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社会主义培元固本的成长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发展史,更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创造史。《鬼谷子·决篇》有言:“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通过党史学习,深刻领悟“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客观真理,是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不二法门。以史为镜、以史明志,首先在于学史明理。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那么,“大思政课”党史学习应该如何在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中,用历史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就要求思政课善于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深处,引导其从党的奋斗历程、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的伟大成就,尤其是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深刻领会党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从而用结合时代巨变的“史论结合”讲透理论之道,让学生真切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大思政课”史论结合引导学生学史明理的核心要义在于,引导学生走出书本,基于唯物史观零距离感受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和根本成就[13],从而入木三分地体会中国为什么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提升“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4],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观基础[15]。旨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感悟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党史学习实践中,应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深处,“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在时代巨变的史论结合中学史明理,参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之道。

回顾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建成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6]的成功经验;结合对当下这场史上罕见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之举[17]的梳理,学生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其“始终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18]。在此基础上,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成覆盖十几亿人口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19],取得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历史性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20]等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学生对于“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等的认识趋于深入,对“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历史客观真理的理解也愈加丰满。

2.善用三种“镜头”,在古今中外的纵横比较中讲深自信之基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1]信仰、信念、信心是思想之光、精神之钙、力量之源,而百年党史无疑是“大思政课”增进信仰、信念、信心最雄浑厚重也最生动鲜活的素材。

如何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信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坚守信仰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坚守信仰就是要善用“历史变焦镜”,清晰“成像”历史纵深处共产党人的风骨与品质,汲取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如何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矢志不渝的信念?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廓清“左”和右的错误思想迷雾,探索中国发展进步的方向。笃定信念就是要善用“思想透视镜”,透析历史“华丽转身”中共产党人的定力与底气,听清这些历久弥坚、涤荡心扉的时代最强音。如何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动摇的信心?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屈不挠、战天斗地,使一穷二白的国家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历史巨变。树立信心就是要善用“时代反光镜”,鉴史明得失,察今知兴替,秉持“赶考”的清醒,洞察这些积极抗争、乐观执着,坚信“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2]。奠基了信仰,坚定了信念,增进了信心,也就能真正引导学生从灵魂深处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从根本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入剖析,透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之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党史学习实践中,须带领学生立足当下,运用“历史变焦镜”“思想透视镜”“时代反光镜”等,在古今中外的纵横比较中学史增信,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之基。

走进当下正在真实发生着的抗疫“大考”,解构与对比中美两国不同抗疫路径所折射出的治理模式和权力格局,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正是由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时间发出史上“最强防疫动员令”,让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抗疫第一线,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有的非凡组织动员力、統筹协调力、贯彻执行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才使得中国能仅用短短两个月就基本阻断新冠肺炎疫情的本土传播。铁一般的事实,破除西方所谓“中国悖论”的同时,也再一次强有力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3]的时代命题。环顾当下,运用“历史变焦镜”“思想透视镜”“时代反光镜”等,学生极大增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愈加坚定了“党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凝心聚力的政治优势,是战胜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在内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24]的信仰、信念、信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3.走进共产党人,在优良传统的时代赓续中讲活精神之源

历史从来都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共产党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永不磨灭的精神谱系”[25],为“大思政课”学史崇德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乎立德。旨在铸魂育人的思政课,根本任务之一即在于引导学生崇德向善、立德正身。由此,在党史学习中讲好“思政大课”,就应通过引导学生在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历史赓续中,凝聚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根基,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人生三问”,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爱国是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明大德就是要引导学生汲取百年党史积淀的大爱精神,“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26],践行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崇高历史使命,诠释好“为了谁”的历史根问,增强“奋斗本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严公德就是要引导学生弘扬共产党人的利他“精神”,遵公众之德,守公权之德,将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大我”,答好“依靠谁”的历史考问,砥砺“为民初心”。《论语》有言“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守私德就是要引导学生基于“我是谁”的历史深思,以优秀共产党人为榜样,“怀德明礼,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特别是慎独、慎初、慎微、慎欲”[27],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擦亮“信仰底色”。旨在引导学生在精神血脉的历史赓续中树立正确党史观,在学史崇德中提升道德修养。党史学习实践中,要带领学生回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艱辛历程,走进优秀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从中深刻体会非常时期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不断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强化道德养成,培养浩然正气。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牺牲经济让路于抗击疫情,力保人民生命健康,采取了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延迟开工开学、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等措施;同时,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中国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走进“社会大课堂”,回首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学生清晰地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冲锋陷阵,看到了白衣天使的逆行出征,看到了社区工作者的日夜值守……举国同心,中国人民彰显出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风雨同舟,中华儿女构筑起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精神防线。走进共产党人,学生深刻理解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果断决策是基于兼顾不同方面群众利益,是从最大多数人的立场出发,是以个人、集体、社会三者利益统一作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善治标尺;深受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优秀共产党人高度负责、大爱无疆的党性大德和“90后”“00后”等抗疫先锋敬佑生命、舍生忘死的人格品德、为民公德所感染;更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8]所动容。把党领导抗疫的伟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践行初心、勇担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极大地锤炼了学生的个人私德,培塑为民公德,铸牢党性大德。

4.走出“有字”课堂,在社会生活的“无字”实践中讲出未来之问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蕴含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也潜藏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历史规律,更充满着行稳致远、走向未来、争取主动的历史伟力。如果说“不忘来时的路”是“大思政课”党史学习出发点的话,那么循道而行、叩问未来、“走好前行的路”则是落脚点所在。因此,在党史学习中讲好“思政大课”,就应引导学生站在百年党史的“高岗”上,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基于中华民族苦难辉煌过去、日新月异现在和光明宏大未来的贯通,通过立根铸魂、固本培元的思想淬炼,在鉴往知来中砥砺前行,在新时代“未来之问”的作答中勇负新的使命担当。那么,如何讲出“未来之问”?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学习党史,“明理”是前提和基础,“增信”是支撑和保障,“崇德”是引领和动力,而在“力行”中扣响“未来之门”才是最终目标和使命。党史学习必须“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29]。将百年党史的深邃内涵学深悟透,在回答“未来之问”中讲好铸魂育人的“思政大课”,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必须走出局囿的“有字”课堂,走进无限的社会生活“无字”实践,融“思政小课堂”于“社会大课堂”之中,在武装头脑的同时投身实践,通过各种“攻坚克难”,提高应对风险、战胜挑战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知、信、行统一,学、思、用贯通;而通过“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使党史所蕴含的各种经验启迪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又能有效促使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历练中[30],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本质。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31]针对当代“00后”一代青年学生“放任自流”的偶像观嬗变,面对社会中时有出现的歪曲历史、贬低英雄、亵渎模范等现象,旨在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学习英雄、崇尚模范,思政课党史学习实践中,要带领学生走出“有字”课堂,走入社会生活的“无字”实践,拿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在学史力行中作答“未来之问”。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位英雄就是一座丰碑。2020年,作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从医从教一甲子的“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钟南山成了“全民偶像”。他敢医敢言,不是简单的勇气,而是院士的专业、医者的担当,更是党员的大爱。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硬核医生”张文宏一夜爆红,成了“网红”中的流量担当。网友叹服于他精湛的专业技术、直言不讳的个性……“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32]翻阅再多的人物传记,都不及“跳出书本”,走进真实的“社会大课堂”,更能让青年学生再次思考或重塑自身的英雄观。于是,当学生追捧起钟南山、张文宏等抗疫英雄,折服于共产党人的伟大情操与奉献精神,其也就能反求诸己,设计出诸如“举行英模人物事迹报告会”“在学校广播电台、网站宣传英模事迹”“组建英模事迹宣讲团,巡回演讲”“走进英模纪念馆实地参观”“做社区志愿者,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等弘扬英雄精神的“田间课堂”。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较之于“有字”小课堂,在社会生活的“无字”大实践中讲疫情防控等“思政大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带入感”与主体参与性,也更能促使其在对钟南山、张文宏等国士风范的感佩中,发现蕴藏于中国共产党人抗疫事迹背后的历史大道——越是攻坚克难越需要挺身而出,越是面对挑战越需要舍生取义。不知不觉间,学生对英雄的崇拜也逐渐从“仰望”走向“共生”,他们不再采取匍匐膜拜的姿态,而是逐渐用英雄的精神引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英雄不止存在于史书中,更存在于当下,其精神,也更该延伸到未来——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人人都是伟大时代的未来英雄,也更能够缔造英雄辈出的未来时代。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大思政课”党史学习,以大历史视野,用百年党史这部最厚重的思政大教科书,讲以史弘道、以史育人的“思政大课”,引导青年学生体悟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本然、应然和实然,进行积极价值引领,必将在资政育人的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书写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新史诗。

参考文献

[1][5][6]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10][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1,2.

[3] 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01).

[4][17][19][20][23][24] 《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党史出版社,2021:496,505-513,519,513-515,472,471-472.

[7][12] 习近平.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1(01).

[8] 习近平.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20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

[9][25] [29] 习近平.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02).

[11]习近平.习近平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N].人民日报,2020-07-01(01).

[13][16][18] 习近平.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7):4-17.

[14][21] [22][31][32]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61,237,181,68-72,71.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37-63.

[26] 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27]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02(01).

[28]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02).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学史党史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学史力行的“三力”与“三行”
跟着习近平学党史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百年大党再出发
知史力行,打开人大履职新局面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党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