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关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2021-08-26 08:51王敏
求知导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浪漫主义表现形式阅读教学

摘 要:文学作品有着鲜明的特点,如果单纯从审美角度或思想内涵角度去品鉴,就不能算是完整的阅读,教师还应在了解其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作者创造的理想世界及塑造的人物,感受作品体现的强烈的感情色彩,捕捉作品奇特新颖的表现形式,从而实现对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品的对比赏析,进而构建高效的阅读课堂。

关键词:浪漫主义;理想世界;感情色彩;表现形式;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6-0053-02

引 言

每个文学创造者都会秉承自己的艺术思想进行创作,而艺术思想决定艺术的创作方法,即艺术创作方法的特征又是作者艺术创作基因的呈现。所以,要进行有效的阅读,学生就不能千篇一律地进行关于思想感情的单纯审美,还要在阅读活动中考虑对文学创作艺术特点的赏析。例如,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我们首先要了解其创作风格是现实主义还是自然主义,或是浪漫主义,当确定创作风格后,还要围绕创作风格的特征深入阅读文本。在这里,笔者以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解读为例展开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三个特征切入,让学生解读作品创造的理想世界,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强烈鲜明的感情色彩,捕捉作品奇特新颖的表现形式。当然,为了更准确地理解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对比阅读,在对比中,放大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感受。

一、引导学生解读作者在作品中创造的理想世界或理想人物

席勒说:“浪漫主义艺术家总会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乔治·桑在《魔沼》中也谈道:“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主要表现为对理想的真实追求,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研究。”可以说,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便是表现理想,即把现实生活理想化,或创造理想的现实生活来代替不得志的现实世界。例如,一些作家运用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塑造了理想的人,并依凭理想的人表达出对人性光辉一面的呼唤,或借助理想之人的手来表达自己想摆脱自然或社会的压迫,向往自由的愿望;还有一些作家在作品中创造了理想的社会,展现了自己向往的生活环境;更有一些作家创造了理想的自然,将所有的美包含其中,感染每个人。所以,读者在赏析这些作品时,不能急于挖掘其中的思想感情,操之过急可能会打破作者所创造的理想之境,破坏对作品美的感受。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最佳引导方式是使其进入作者在作品中创造的理想世界。

沈从文将边城明净的风光植入小说中,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人人都热情诚实、人人都具有君子之风的理想世界。这一理想世界是对到处充溢着物欲和金钱的现实社会的控诉和批判。教学《边城》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勾画的理想世界进行深入解读。例如,有学生从人物的解读入手,以传统的情操在翠翠、天保、傩送这几个人物身上的体现为角度进行解读。翠翠自幼父母双亡,虽然有外公陪伴,但因自己的少女情怀不被理解而感到痛苦,并忍受着持久的孤寂,但她依然是纯真平静的。天保原本非常愛翠翠,但为了将翠翠让给傩送闯滩而死,这是兄弟情义的展现。傩送因为愧疚而离家出走,这又展现出了他的君子之风。这几个人都在努力维护着自身的秩序,展现了善良敦厚的本性及淳朴自然的民风,为读者织就了一幅原始、单纯的生活景象。有的学生从自然的描绘入手对这一理想世界进行解读,认为作者创造了自然与乡人和谐的理想之境。还有的学生通过对后面翠翠凄凉等待的理解,感受到封闭农业文明在人们身上播撒的孤寂色彩,并谈到沈从文创造的理想世界的缺憾。

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强烈且鲜明的感情色彩

波斯彼洛夫在其《文学原理》中说:“浪漫主义精神是感情上的热情。”所谓热情,即强烈且鲜明的感情,澎湃而热烈的激情,是浪漫主义作品的生命和灵魂。因此,在阅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还应对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强烈且鲜明的感情色彩加以体验。当然也有人会感到疑惑,在一般的文学作品阅读中,我们也会对作品情感进行揣摩,所以到这一环节,浪漫主义文学与一般文学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鲜明且强烈的感情色彩进行揣摩,需建立在理解作者创造的理想世界或理想人物的基础上。可以说,一切感受都不能离开作者创造的理想世界或理想人物的框架。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雨果《巴黎圣母院》的节选部分,主要讲述了爱斯梅拉达将水送到绑在广场示众的卡西莫多的嘴里,这个看起来丑陋而愚钝的人因感动而流泪的故事[1]。这一节选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作者使本该对立的美与丑统一到一起,以此突出卡西莫多这一人物善与恶并存、美与丑靠近的美学特点。而爱斯梅拉达的美丽纯洁、天真善良集中表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表现的强烈且鲜明的感情色彩。例如,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所表现的“丑”与“美”是极端对立的,爱斯梅拉达善良,对烈日下的卡西莫多心生不忍,并将水送到卡西莫多的嘴里,而卡西莫多则流下了悔恨的眼泪。副主教克洛德虚伪狠毒,将善良的爱斯梅拉达摧毁,表现了出极大的恶。在场的围观者善恶不分、残忍无知,又表现出人的劣根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对立,这凸显了爱斯梅拉达的感情色彩,使崇高、善良的感情强烈且鲜明地表现出来,给人以人性光辉的震撼。

三、引导学生捕捉作者在作品中采用的奇特新颖的表现形式

奇特新颖的表现形式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一个特征。作者为了突出在作品中创造的理想世界、理想人物、理想自然,进而表达出一种理想状态的情感,在表现形式上常常采用奇妙的幻想、出乎意料的夸张、怪诞的比喻,等等。所以,为了更全面地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赏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捕捉作者在作品中采用奇特新颖的表现形式。

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最长的抒情诗,诗人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以美人、香草作喻,并借助大量神话传说及丰富的想象,抒发诗人对举世混浊、时不我与、了无知音的悲叹。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作品中奇特新颖的表现形式[2]。例如,有的学生认为诗人以香草自喻,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以鸷鸟不合群比喻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而在“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一句中,诗人又将抒情主人公幻化为一个美丽却遭到恶毒污蔑终被抛弃的女子,并用女子的不幸来象征诗人自我的政治抒情,虚实交融叠合,为这首诗增添了迷离绰约的韵致。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发现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如用采摘香草比喻加强自身修养,以佩戴香草比喻要保持高洁的品性,并“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另外,诗人还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把自己的美德、情感、志向、追求都变成美好的事物,这也透露出了诗人对奇特新颖表现形式的应用。

四、引导学生对不同创作特点的作品进行对比赏析

沙汀在《漫谈有关〈淘金记〉的一些问题》中说:“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两种不同事物的比较而愈益明确。”因此,为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并从浩瀚的文学作品中识其真面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创作特点及风格的作品进行对比赏析。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特点及风格,与现实主义相对,同为文学艺术的两大思潮。所以,教师可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加深对浪漫主义作品特点的印象和认知。但是,現实主义文学是为学生理解浪漫主义文学引出的相对概念,这意味着学生必须对其进行透彻的理解,同时为了不让学生混淆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教师还要视客观情况,引导学生对比赏析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在对比赏析过程中,学生不仅会感受到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流淌的气息,还会实现文学视域的拓展。在这里,教师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赏析放到了整个文学创作系统中,引导学生用宏观且全面的视角赏析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这种教学眼光是深远的,能够为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提升埋下伏笔。

仍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作者在这篇小说中勾画了与现实截然不同、类似桃花源的理想世界。通过对小说中淳朴的民风及具有善美内涵的典型人物的感受,读者能体会到作者对新理想的追求,对人类感情世界的深入挖掘,还能品味到作者对理想世界的丰富构想。可以说,作者笔下的文字神采与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相吻合,但为了说明这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独特表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例如,教师可以引出曹禺的《雷雨》。这部戏剧作品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为我们展现了被封建色彩笼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当然,在揭露封建家庭腐朽真相的同时,也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及时代问题。作为中国现实主义话剧的代表,这一戏剧作品以现实世界为背景,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基本可以概括出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创作特点和风格的区别。

结 语

阅读文学作品到底要阅读什么?这是从文学产生至今一直讨论的话题,大部分人侧重于文学的实用性,想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出能够指导人生的内容。还有一部分人考虑到文学的审美性,但忽视文本艺术性特点,仅从文学的思想感情内涵角度进行阅读。可以说,这两种阅读倾向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对作者创作个性的漠视。所以,为了进行有效的阅读赏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关于文本创作风格和特点的赏析。

[参考文献]

李雁.《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20):87.

王彦杰.简析《离骚》的浪漫主义精神[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07):23-24.

作者简介:王敏(1979.12—),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浪漫主义表现形式阅读教学
打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1950-1960)》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导演与小品的表现形式
从浪漫主义角度浅析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钢琴前奏曲》的演奏技巧
编辑动态
透射光之炫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