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守常·寻常

2021-08-27 10:28叶青
中国德育 2021年15期

当下的时代是一个主动求变的时代,改革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一所好学校,当然需要求变的动力,但也需要不变的定力,知常,守常,寻常。

办一所学校,无论经历怎样的改革,都不能忘记改革的目的和初心。尤其是对于一线校长而言,光追求创新是不够的,还要努力回到教育原点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其实,教育工作最为朴素,我们要做的工作更多的是对教育常识、常规的遵循、演绎和践行。办学时要努力抓好三个关键词:知常、守常、寻常。这么多年来,我们也是这样做的。

一、知常

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就是说,认识了自然常理就叫作明,不认识自然常理,而轻举妄作,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做教育也是如此。教育中需要遵循的“常”有很多,但皆以“一切为了孩子”为出发点。学校教育面向的是一群孩子,这里我们再谈“知常”,那我想,应该是:学校教育要为每一个孩子考虑,而不是面向个别孩子做教育。这是最为基本的一点。

“让每一颗星星在银河中闪光”是银河实验小学在建校之初就提出的办学理念。围绕办学理念,学校渐渐形成了固定的仪式、节日与庆典,比如以“五育并举”为指向的校园节日: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阅读节,每年的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每年“六一”儿童节校长赠礼活动等,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去体验活动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体验成长。

每年春天,学校都会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小桥音乐会。整个活动没有任何彩排,也没有严格的选拔,更没有评委的打分,只要愿意,每个孩子都能参加。节目未必称得上精致,但对孩子来说,却是精彩连连。这样的氛围,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有个在班级里一直默默无闻的女孩子,平时喜欢演奏架子鼓,因为小桥音乐会,她有了一次又一次上台展示的机会。因为准备得认真,演出时常常赢得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让同伴们刮目相看。更让人惊喜的是,她身边的朋友慢慢地多了起来,她在上课时举手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

有时候,我们不能把教育的功能夸得太大,但是若干年以后,说不定孩子还记得有这么一件事情多多少少改变了她—这就是教育。

受此启发,学校的许多学生制度、活动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学校德育处修改了“三好学生”的评比办法,取消固定比例,只要符合要求的学生都可以被评为“三好学生”。我们的食堂分餐员一周一换;每个孩子都有当图书管理员的权利……在这里,也许你还会发现,节目主持人的普通话讲得并不标准;升旗仪式上打拍子的小姑娘的节奏并不是打得很准;戴着红袖章的红领巾监督员,也许昨天刚刚犯过错……

生命本来就是精彩的、美好的,而教育就是一种寻找美、发现美的过程。朱光潜说:“慢慢走,欣赏啊!”只有抱有这样一种慢的心态,我们才能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注意到每一个孩子的精彩。

二、守常

“守常”中,我们侧重强调的是一个“守”字。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慢的艺术,它往往做不到立竿见影。只有做到对教育常识不懈地坚守,才能慢慢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比如,我们会持续16年坚持每周写家信,让家长第一时间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持续16年撰写全科评语,每位老师都牢牢记住孩子的姓名,努力写出最得体的评价;持续16年全员家访,始终与每个家庭心贴着心;持续13年制作学生电子成长档案—一度被家长们誉为“值得珍藏一辈子,将来要做嫁妆的礼物”。这些行为背后其实就是银河人对教育的坚守。

“守”又不能是墨守成规,依靠“惯性”办学,而是应该通过稳健务实的改良,让学校的办学实现“日有所进”。比如,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出炉。它将学生未来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象化,也为学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路径参考。但“如何让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在学校中真正落地”成了学校的一个难题。

守核心素养培养关,学校的德育板块承担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工作。目前小学阶段德育做得比较多的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主题教育”和以行为训练为主要形式的“养成教育”。但这两种“教育”,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来实践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工作,总感觉力有不逮,都有其局限性。主题教育本身仪式感强,自有一种教育力量,它有助于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但较难养成道德行为,形成道德意志,而且主题活动相对费时费力。养成教育需要我们一以贯之。哈佛大学埃尔莫尔教授曾把教育行为比作一块又大又厚的橡皮,橡皮可以随着我们的拉扯不断变形,但是如果没有突破一个临界点就松手,它会在那一瞬间恢复原样,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埃尔莫尔的橡皮隐喻告诉我们,德育,尤其是养成教育的基本策略就是:反复抓、抓反复。养成教育会比较好的关注道德行为,可能会形成道德意志,但是较难激发道德情感。

那么,有没有可能打造一种德育的第三种样态,既有主题教育的力量感,又有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從而真正将核心素养落地呢?

于是,老师们反复研究,以学校的入学课程创新为契机,探索核心素养在学校落地实践的路径。做过小学工作的老师都知道,入学课程对学生非常重要,影响着学生整个小学段,乃至整个学习生涯的表现。要做好入学课程同样也不能单一的依靠主题教育或养成教育。怎么办?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做了系统的设计。开学第一周我们不上文化课,而是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晨诵、绘本、电影、暮省、队列训练、学习物品整理等方式,有目的地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导引与训练,使孩子树立初步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还专门为入学课程设计了“银河学子好习惯存折”,从晨读、课堂、路队、就餐、课间、卫生整理、值日等七个方面对学生行为进行记录和评价。于是,我们把“说教与训导”融于情境教学与富有童趣的评价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好习惯。最后,每个孩子都会拿到一张入学课程奖状。孩子们在拿到奖状以后特别开心,有的孩子甚至说:“我星期六、星期天也要上学。”

我们希望把内在的、难以触摸的遵守规则、责任担当、劳动意识等素养,变成能够外显的、可以培养的习惯,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塑造积极的品格。所以,只要我们回到本初、本质,坚守朴素的常识,但同时又能守正创新,教育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与障碍就并非想象中那样坚不可摧。

三、寻常

在这里,“寻常”的第一层意思是“普通”。银河实验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学校,在一所普通的学校里,怎样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是不是也非得跟进一些高大上的项目呢,是不是非得刻意地打造出一两个亮点呢?答案是否定的。

一所学校如果有传统、有资源,发展特色项目也无可厚非,但一定要认识到特色项目在全面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它是一种手段而非目标。“寻常”的另外一重意思就是我们一直在思考、探寻适合学校自身的发展思路,寻找适合学校发展的项目,然后实事求是,按规律办学。这里的“常”是在“知常”“守常”基础上的再发展,旨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为师生搭建更好的资源平台。

我们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校的特色从学校课程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家校协作等方面齐发力:研发“卓越课程”,涵盖了从入学课程到毕业课程,从食育课程到新闻课程,从校级、年级课程到每一个班级研发的班本课程,既有纵向上的时间跨度,也有横向上的内容跨度,构建起了纵横交织的、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德育课程体系;打造“书香校园”,努力把每一间教室都打造成图书馆,让学生随时都能够有好书可看,学校现已被评为“全国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利用“儿童课程”的丰富营养,晨诵、午读、暮省,并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生活与生命的共鸣”作为所有学科的追求目标,并倡导每个班级努力形成有自己个性特质的教室文化;推进“家校共育”,无论校服制作、食堂陪餐,还是共建跑道,在这里,家长真正成了学校办学的同盟军与合伙人。

当下的时代是一个主动求变的时代,改革是学校發展的主旋律。一所好学校,当然需要求变的动力,但也需要不变的定力,知常,守常,寻常。

知常,对于银河人来讲,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珍视每一个孩子,理解并认同“让每一颗星星在银河中闪光”这句话。它是学校宏观层面的办学理念,是全体银河人的一种价值观。

守常,就是但凡遵循教育规律、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事情我们就要坚守,一以贯之。但同时,“守”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在科学育人理念的引领下,找到适合的、有效的教育方法。

寻常,就是首先要认清和摆正学校的位置,不跟风,不盲从,然后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及优势,努力创造适合学校自身的方法论,寻找适合学校发展的项目,让方法变得科学高效,真正实现学校的办学价值观。

所以,知常,守常,寻常,方能守得一颗教育朴素之心,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办学。

【叶青,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责任编辑︱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