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之有道巧体悟 赏读有方提素养

2021-08-30 13:10张一风
成才之路 2021年25期
关键词:对比古诗词语文教学

张一风

摘 要:语文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力求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对比手法,整合课内或课外相关联的古诗词,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不但能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词;对比;赏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5-0048-02

统览现行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会发现,传统文化篇目大大增加,全套教材一共选编112首古诗词,着意选取历代名家名作,囊括咏物、边塞、送别、思乡等类别。这样的编排意图,有力地强调了语文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力求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一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古诗词教学上出新意,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改变传统逐首教学古诗词的做法,而将几首课内或课外相关联的古诗词整合进行对比教学。这样做,可以扩大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学习,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提高阅读与鉴赏能力,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一、部分对比,加深感知

部分对比,是指将对比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画面、情感、写法、意境等方面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更丰富的题材、更饱满的形象、更灵活的表达方式、更多样的情感抒发方式等,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1.对比背景,铺垫理解

古诗词年代久远,如果学生对诗人的写作背景不了解的话,势必会影响对诗词的理解。因此,查找诗人写作时的历史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诗人创作的情感心境等,有助于正确理解诗词的情感与内涵。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三首古诗,可同时学习写作背景相似的《示儿》与《题临安邸》这两首诗。通过查找资料并进行对比,可以得知两位诗人同样生活在南宋,有着惨痛的亡国经历,也同样目睹了南宋小朝廷不思收复失地,苟且偷生,政治腐败的局面。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做铺垫,学生自然理解了古诗呈现出的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之情。再次对比又发现两位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不同:陆游的这首诗是绝笔诗,在生命尽头仍然看不到祖国的统一,尽管悲伤却还是顽强地发出抗战的号召。而林升则是愤怒地进行了冷冷的嘲讽。一个悲痛中带激昂,一个悲痛中带愤慨。对比写作背景奠定了学习的基调,为下面的深入理解做好了铺垫。

2.对比画面,感知内容

苏轼称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少古诗都具有这样的美感,吟之诵之,不同的画面在脑海浮现,读懂了画面也就读懂了诗词的内容。不同的画面进行对比,能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认识与感受,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上第七单元中的《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同样写秋夜,但诗人笔下的画面却截然不同。教师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山居秋暝》中雨后的秋夜皓月当空,照亮松林间潺潺流动的溪流,竹林中笑声阵阵,浣女归来,水上荷叶晃动,渔舟顺流而下。而《枫桥夜泊》则描绘了这样的画面:寂静的秋夜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水面上点点渔火隐隐闪现,在一片孤寂中,远远地传来了悠扬、缥缈的钟声。对比之下可以发现,王维的笔下有青、白、绿、粉等色彩,宛如清新的水彩画,张继的笔下则是单一的黑、白、灰,仿若饱蘸浓墨的水墨画。两幅画面对比鲜明,令人感受到王维的悠然自得与张继的孤独忧愁,情感各异。截然不同的画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诗句所要表达的内容,强烈的反差更引起了學生的好奇:为什么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却有着不同的表现?画面的对比不但有助于学生感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内容与题材的丰富多彩。

3.对比情感,感受意境

“诗言志,歌永言。”短短的诗句浓缩着充沛的感情,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几乎是首首有情。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诗作中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人不同的形象,更深切地体会诗作的内涵。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上第七单元中的《枫桥夜泊》与《长相思》,一诗一词,都写漂泊在外的异乡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结合背景材料可知,此时的张继府试落第,自觉前途渺茫,愧对父母,一位思乡的落魄学子的形象映入眼帘。《长相思》中的纳兰性德是一位远离故乡的征人,同样怀念着故园。细读之后再对比:张继的思乡之情含蓄,点到即止,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浓烈直白,令人唏嘘。通过对比,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诗人的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入诗词意境。于是吟着《枫桥夜泊》,看到的不仅是霜冷长河,那乌啼、钟声,声声带着作者的愁绪;诵着《长相思》,听到的不仅是风雪阵阵,还走进诗人心中最温暖的故园梦。在对比中,学生和着诗人的情感,漫游于诗人创造的意境,感受着诗中的唯美境界。

二、整体对比,提升感悟

整体对比,是在部分对比的基础上对整首诗进行对比,用以探寻诗作之间的异同点,引发学生更广、更深的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1.对比求同,加深理解

将两首或两首以上相关联的诗词进行对比,发现诗作的共性特点,既可以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知和认识,又可以让学生梳理出学习同类诗词的方法。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下安排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别诗,根据主题,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同样主题的送别诗进行对比阅读。如四年级上册中的《别董大》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可以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后,引导学生将三首诗进行整体对比。经过品读,可以发现送别的地点不同,送别的友人不同,送别时的景色不同,送别的方式不同等。学生找出不同之处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那么相同的是什么?学生探究之后得出结论:朋友之间的情谊同样深厚。这样的对比,深化了送别诗的主题,利于学生理解,也利于学生走进这些传统经典作品,感受诗人创作的独特性、丰富性。这样以一首带多首,引导学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文学欣赏视角,形成一定的文化知识积累,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猜你喜欢
对比古诗词语文教学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