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1-08-31 07:03林辉成
医药前沿 2021年19期
关键词:阿替普全血二聚体

林辉成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人民医院 湖北 十堰 4422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危重症脑血管疾病,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急性脑梗死会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能力,不仅给患者自身造成极大的痛苦,对患者的家庭以及社会而言也是一种负担[1]。因此,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十分重视。对于急性脑梗死,临床上多采用药物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是重要的组织行纤溶酶原激活剂,在临床上十分常用。但单纯的该方式治疗效果欠佳,依达拉奉是脑细胞保护剂,能有效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细胞[2]。鉴于此,本文将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0月—2020年10月,选择我院收入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5例。研究组中有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9.42±7.88)岁。对照组中有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70.08±7.25)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首次发病住院治疗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在72 h内;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者,入院后经过超声检查、头颅CT检查、磁共振检查确诊;NlHHS评分3~12分;患者及家属对检查和治疗方式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协议。排除标准:对此次所用药物过敏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以及全身性感染患者;患有严重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甘露醇以降患者颅内压,避免溶栓治疗引发脑出血。对照组:确定患者具有溶栓适应证,其不存在禁忌证后,给予实施早期药物溶栓治疗,药物为阿替普酶(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 H&Co KG,注册证号:S20160055)。药物使用的总剂量为0.9 mg/kg,其中10%采取静脉推注,时间控制在1 min内;另外90%采取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1 h内。并在用药后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潜在出血表现,以便及时处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依达拉奉注射液: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342。每次30 mg,2次/d,持续7 d。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指标、hs-CRP、D-二聚体水平以及NIHSS、ADL评分。(2)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经北京中勤世帝科学仪器有限公司R-80血液黏度仪测定全血黏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水平;采用日立H7600-020生化分析仪,通过透射比浊法进行检测hs-CRP。采用发货STAGO COMPACT,通过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水平。均在治疗前与治疗后3 d、7 d检测。(3)NIHSS:总分为42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脑神经受损程度越严重。ADL:总分为100分,评分越低表明依赖性越强、自主生活能力越差[3]。均在治疗前与治疗后7 d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均降低,且研究组患者的全血黏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x- ± s, mPa·s)

2.2 两组患者的hs-CRP、D-二聚体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s-CRP、D-二聚体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CRP、D-二聚体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患者的hs-CRP、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hs-CRP、D-二聚体水平(± s,mg/L)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hs-CRP、D-二聚体水平(± s,mg/L)

治疗后3 d hs-CRP D-二聚体 hs-CRP D-二聚体研究组 35 50.63±5.57 3.85±1.39 22.29±4.33 1.59±0.38对照组 35 48.86±5.51 3.72±1.33 30.15±4.75 2.12±0.75 t 1.337 0.400 7.235 3.729 P 0.186 0.691 0.000 0.000组别 例数治疗前治疗后7 d hs-CRP D-二聚体研究组 35 8.75±3.28 0.85±0.18对照组 35 12.39±3.07 1.01±0.26 t 4.793 2.993 P 0.000 0.004组别 例数

2.3 两组患者的NIHSS、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ADL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降低,ADL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 s,分)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 s,分)

组别 例数治疗前治疗后NIHSS评分 ADL评分 NIHSS评分 ADL评分研究组 35 9.28±1.2657.26±6.734.38±0.7680.75±7.08对照组 35 9.25±1.2756.91±6.625.12±0.8376.26±7.35 t 0.099 0.219 3.890 2.603 P 0.921 0.827 0.000 0.011

3.讨论

当血液黏稠度增高,会导致血流量降低,导致组织出现缺血现象,进而促进静脉血栓的形成[4]。故全血黏度是评价疗效的合理指标。此次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全血黏度更低,表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状态,避免血栓的出现。阿替普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溶栓治疗能够促进局部脑组织在出现不可逆损伤之前恢复灌注,促使脑血管再通。依达拉奉是可有效清除自由基,能够减轻脂蛋白过度氧化的现象,减少神经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受到的损伤程度,同时也能够缓解炎症反应,进而减少患者的脑组织在缺血损伤后出现的脑水肿现象。而hs-CRP与脑组织缺血损伤,坏死有密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示研究组患者的hs-CRP水平在治疗后更低,表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够缓解患者的炎症反应,保护神经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其纤溶系统以及凝血功能出现紊乱,导致患者的凝血功能和溶血纤溶系统功能增强。而D-二聚体水平是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该物质的水平能够反映患者体内的纤溶系统和凝血功能的状态[5]。此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纤溶系统和凝血功能紊乱现象。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依达拉奉治疗具有不同的作用,将两者联合运用后,能够从不同的、更多的方面对患者的病情进展进行控制,进而提高了整体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全血黏度,改善血流状态,避免血栓的出现,能够缓解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纤溶系统和凝血功能紊乱,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阿替普全血二聚体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应用快速全血凝集试验法诊断鸡白痢和鸡伤寒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及机制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