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职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2021-08-31 18:50白群方
锦绣·中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白群方

摘要:近年来,中泰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间的交流合作都在日益加深,为泰语专业人才带来了光明的就业前景。因此,高职院校相关人员应当及时创新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市场的需要开展改革,争取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泰语就业市场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关键词:高职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近年来,中泰两国各个领域的合作交流都在日益增多,就业市场对泰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高职院校的泰语专业也应运而生、应运而强,泰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明显。但目前高职院校泰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值得相关人员及时完善,本文对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展开了探讨。

一、高职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

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投资小语种专业建设,高职院校中泰语专业十分常见,且有专业建设稳步完善的趋势。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泰语专业建设尚缺乏科学性,未真正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也没有考虑专业具体的岗位面向,对专业内涵、学生能力要求等标准的定位也十分模糊,泰语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实效性。

(二)人才培养对象

泰语专业学生中真正对泰语具有浓厚兴趣、对未来职业生涯具有清晰规划的较少,部分学生是依家长意见选择泰语专业,部分学生是跟风报考,学生学习的目标很不明确,对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本身自主学习能力相比本科就较为欠缺,这更是深化了这种负面影响。

(三)师资队伍

目前高职泰语专业尚缺乏有力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不足,师资配置无法跟上学生数量与学习需求的增长,教师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实践能力较差、职称较低、教研成果少,既精通语言又掌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十分少见[1]。

(四)教学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的泰语专业建设起步较晚,教学经验较少,同时泰语专业教师还具有显著的年轻化特点,知识面较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学习态度十分被动,课堂积极性差,这也是造成泰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

二、高职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策略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为社会输送具有专业素养的职业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泰语专业应当以学生的实际就业为导向,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岗位面向剖析等手段了解社会需求,建立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价值观教育为一体的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专项能力与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泰语基础能力的同时,熟悉旅游、商贸、法律、教育、物流等多领域的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面向的所有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成为以泰语泰语为工作语言,能够胜任与之相关的任何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强化就业指导相关教育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泰语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弱、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的问题,相关人员应当强化泰语专业就业指导等相关教育。通常情况下,就业指导是高职院校教育系统的必备课程之一,但往往只针对毕业年级开设。为提升泰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职业生涯意识,相关工作者可以改进对就业指导相关的教育课程的安排,让泰语专业学生从入学伊始便对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与自身的职业规划有一定明确。教师可以针对泰语专业学生设置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或讲座,向学生介绍本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实践平台构建情况、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情况、进阶学习情况与就业市场情况等多方面信息,引导泰语专业学生尽快明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促进泰语专业学生在未来的专业学习中早日明确学习目标与成长方向,认识自身的短板与优势,结合市场需求下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和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2]。

(三)加强泰语专业师资力量建设

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积极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因此,高素质的泰语专业师资力量必不可少。高职院校的泰语专业教师队伍绝不能只局限于泰语语言类的专家,还应当拥有其他与泰语衍生行业有关的教师人才储备。因此,高职院校的相关工作者应加强泰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同时具有高超语言能力、深厚专业知识与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人才,并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全方面提升泰语专业师资队伍的质量;教师应当明确市场需求下培养泰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方案,并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的研习也不能只局限于泰语语言,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拓展对教育学、外国文化、外贸知识、法律知识等领域的研学与教学,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高职泰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四)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

高职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是为未来涉外事业提供专业人才储备,因此,泰语专业的教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在泰语方面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和高阶翻译能力,一方面也要为学生的泰语学习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提升其应用能力,拓展其应用面。泰语专业相关工作者应有意识在教学期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平台,例如可与泰国高校建立合作平台,或以中泰交换生的方式加强专业知识交流,在国外建立本专业的合作实习基地,也可与国外涉外部门展开阶段性定向合作,以合作共赢为协作发展主旨,借此加强对泰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当建立健全的实践反馈机制,总结涉外工作实践体系中的不足,为协作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指导,使其逐渐完善。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改革创新,为做到这一点,高职院校应当从确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就业指导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强化教学模式四个角度着手,增强高职院校泰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泰语专业人才,促进泰语专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鹏.对海南省高职应用泰語专业建设的思考——以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J].校园英语,2018(36):114-115.

[2]普光琼.高职泰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08):133-134.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文化强国背景下 特殊教育专业人才道德建设的思考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