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分析

2021-08-31 19:58李佳林刘晶亮荀晓王艳辉
健康之家 2021年5期

李佳林 刘晶亮 荀晓 王艳辉

摘要:目的:对比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方式将2016年3月~2020年3月88例行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遵从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3例,行跨伤椎固定)和观察组(45例,行经伤椎固定)。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耗时较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伤椎压缩率较低,后凸Cobb角较小,P<0.05。结论: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与跨伤椎固定相比,经伤椎固定在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伤椎压缩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骨折;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术后伤椎压缩率

胸腰段脊柱骨折属于骨折常见类型,经手术治疗后可恢复,但手术種类繁多且各术式之间有明显特点,所以治疗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1]。为分析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跨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治疗的价值,特进行此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方式将2016年3月~2020年3月88例于我院行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遵从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男、女为21例、22例;年龄24~60岁,平均(46.66±8.78)岁。观察组男、女为25例、20例;年龄23~60岁,平均(46.74±8.6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经伤椎固定:全麻,取俯卧位,腹部悬空,作纵切口,剥离椎旁肌,暴露脊柱结构,在双侧椎弓根置入短椎弓根螺钉(2根),置入预弯钛棒,拧紧伤椎螺帽,椎体终板严重侧纵向撑开,拧紧单侧螺帽;若患者合并脊髓损伤,复位后采用复位棒将未复位骨块推送椎体内,连接棒横向放置在横突、椎间小关节间;减压,后在伤椎上下椎间孔连线前做10 mm骨槽为植骨床,植骨,固定,术毕。对照组跨伤椎固定:麻醉、体位、手术入路同上。将4枚椎弓根螺钉分别置入,置入钛棒,拧紧螺帽,撑开后矫正凸畸形,拧紧对侧螺帽,固定,术毕。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术后引流量、伤椎压缩率、后凸Cobb角。

1.4 统计学内容

采用SPSS22.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分析,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耗时较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伤椎压缩率较低,后凸Cobb角较小,P<0.05。见表1。

3讨论

胸腰段脊柱解剖结构复杂,在暴力因素作用下极易骨折,且绝大多数患者合并存在伤椎周围韧带、脊髓损伤,以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无形中会明显增加治疗难度[2]。医疗技术的发展,致使外科手术成为目前临床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主要方法,可以在解除神经、脊髓压迫的同时避免损伤加重,而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是术中常用的两种内固定方法,但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跨伤椎固定治疗借助4根椎弓根钉进行,具有操作简单等优势,可在复位的同时进行固定,但远期效果不佳,而且治疗期间还会受悬挂效应的影响,导致患者稳定性差。同时在修复韧带以及椎间盘等部位时,跨伤椎固定效果较差,所以部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经伤椎固定仅置入2根短钉固定,而伤椎部位复位效果较佳,且能有效提高固定节段稳固性,同时所用的短钉还便于脊柱轴向的压缩和旋转,进而在降低钛棒应力负荷的同时增强脊柱稳定性[3]。

本研究结果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耗时较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伤椎压缩率较低,后凸Cobb角较小,证实了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经伤椎固定的应用价值,提示经伤椎固定治疗更具优势,更有利于患者伤椎解剖的恢复,同时还可有效提升伤椎抗旋转能力,所以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

参考文献

[1]王荣生.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比较[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8,46(3):83-86,100.

[2]苗吉显.跨伤椎固定和经伤椎固定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7):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