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养

2021-08-31 11:26侯佳苏醒
理论观察 2021年2期
关键词:培养大学生

侯佳 苏醒

关键词:大学生;斗争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2 — 0159 — 03

一、对斗争精神的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在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重大意义,指明了新一代青年成长成才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当前,虽然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存在,这就需要发扬斗争精神。“要坚持在重大斗争中磨砺,越是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炼胆魄、磨意志、长才干”〔1〕。可见,新时代斗争精神主要指在面对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时以坚定的意志,迎难而上的态度沉着、冷静应对,集中体现为敢于正视自己、敢于拼搏、敢于担当的精神。

1.自我反省的精神

自我反省的精神即自我革命的精神,就是敢于刀刃向内的勇气正视自身,发扬优势,战胜缺陷,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否定自身的过程中从对立向同一转换,从而提高思想覺悟和道德意识。如果说一个人的进取精神极为重要,那么他所拥有的反省与自我反省精神则更为珍贵,《论语》中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可见不断反省自我是成长进步的关键。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自我肯定的能力,更应该有自我否定的胸怀,时刻把反省自己作为一项日常工作,通过不断的反省自己,在思想上进行斗争,打破故步自封的僵化思维,才能在实践中有所作为。

2.奋斗的精神

奋斗的精即勇往无前,敢于拼搏的精神,就是在历史发展的任何阶段任何时候都能以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奋斗精神是新时代青年接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2〕。”这就勉励广大学生以奋斗的姿态谱写自己的人生篇章,《新时代女排奋斗记》中国女排的拼搏历程向大学生展现了奋斗的重要性,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以中国梦为理想,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把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

3.勇于担当的精神

勇于担当的精神即敢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品质,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不推卸扯皮,以铁一般坚定的信念直面矛盾,积极有为地开拓人生篇章。担当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勇气。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勇气来,坚定不移的干”。新时代大学生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殷殷嘱托,在面对新冠性肺炎的严峻挑战下牢记使命担当,以国家有难我必支援的精神冲锋在一线,在与疫情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凸显了民族精神和担当情怀。

二、当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养面临的困境

1.学生个人斗争意识淡薄

新时代大学生大多是以90后为主,他们所呈现出来的主要是积极乐观、朝气蓬勃、敢作敢为的精神态度,在抗疫援鄂医疗队中一大批90后00后青年人不畏艰险冲锋一线展现了勇于担当的伟大精神,但是仍然不乏有一些青年缺乏斗争精神,部分学生学习上怕苦怕累,投机取巧,缺乏刻苦钻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时,一些学生采取回避的态度,正视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还有部分学生贪图安逸,对艰苦奋斗没有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忧患意识与斗争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缺乏应有的担当情怀。

2.学校教育有待提高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要想实现大学生斗争精神培养的目标,就需要把斗争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当前,一些学校对斗争精神的培养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新时代大学生思维独立,对新鲜事物充满求知欲,如果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斗争精神的灌输依然遵循固有的传统模式,与社会现实脱节,就势必会削弱学生对斗争精神解读的兴趣。同时,新时代大学生更加注重实践,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但是一些学校很少为大学生提供有关培养斗争精神的实践平台,组织的活动也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斗争精神培养的实效性〔3〕。

3.社会培育有所忽略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促使人们更加注重外在目标,就是在这种追求中个体所创造的外在效益越来越受到关注,而精神层面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就业过程中一些企业重视经济效益忽视道德素质的培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长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会使学生或多或少的带有“利己主义”色彩,为达到某些目的周转于世故人情,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4〕。

三、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养面临困境的原因

1.学生自身缺乏社会实践

“实干笃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即做事情不能停留在口头或者书本,而是要深入实际,切实进行实地研究。实践锻炼为增强斗争本领搭建了磨练的桥梁,新时代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其人生轨迹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在惊涛骇浪中经受考验、磨砺意志的社会历练,缺乏解决复杂矛盾的思想准备和行动自觉。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容易滋生求稳的心态,弱化攻坚克难的魄力,奋斗自觉性大大降低〔5〕。同时由于积累的实践经验不足,在走进社会以后即使能明白创造的艰辛,学生也没有勇气和信心投身到社会实践的斗争去。

2.学校教育存在不足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完善

开展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完善,导致在培养大学生斗争精神的过程中出现困境〔6〕。受传统培育方式的影响,培育者在对斗争精神的讲授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对理论知识本身的讲解,却没有将理论贯穿到实践中去,帮助大学生真正了解“斗争精神是什么,如何积极践行斗争精神”,久而久之使得大学生对这种模式化教育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培育工作难以进行。

同时思想品德修养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思想品德修养课程却被一些学校作为选修课安排在教学任务中,使大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思想品德修养课程没有专业课重要,一个人的专业理论知识比思想道德素质更重要,这种错误的的思想暗示使大学生忽略了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道德品行修养的核心是思想上的自觉斗争,如果学校对大学生道德品行方面的培育重视度不高,往往不利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遇到困难时缺乏迎难而上、敢于拼搏的精神。

(2)高校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

学校管理制度由于其内在的约束力从而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它告诉大学生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当学校制度生活为大学生规定了行为界限的时候,事实上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一些学校通过刚性管理制度对大学生进行培育时,虽然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是由于制度本身缺乏灵活性,具有某种机械、刻板的色彩〔7〕,因而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和独立意识的培养,同时无形中也向学生传递了保守的价值理念,导致学生对待事物缺乏应有的激情,斗争意志不高昂,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

3.社会环境有待提高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风气主要包括党风、学风、民风三个部分,其中党风对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养影响最大,这是由共产党的领导性质所决定,如果共产党没有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那么再去规范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显然缺乏权威性。当前,党风总体来说呈现较好态势,但是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仍然不可忽视,这对那些没有明辨是非的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从而滋生懒惰心理,在学习中不利于培养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精神,在工作中缺乏不避艰险、勇挑重担的意志。

(2)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在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逐渐富有竞争意识,激励着大学生敢于拼搏,做有追求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因其坚持利益至上的原则也使得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8〕,“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侵蚀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扭曲,道德品质开始滑坡,从而出现责任意识淡薄、斗争精神不足、消极懈怠等错误的思想观念。

四、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养的路径

1.增强实践本领,重视自我教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大学生发扬斗争精神就需要将其理论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将思想认识融入到斗争实践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矛盾,在实践中磨砺意志、锤炼品行,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9〕。同样,发扬斗争精神也离不开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经验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实践磨练中形成,为大学生战胜困难提供精神力量。新时代大学生应该以先进人物为榜样,自觉走艰苦锻炼之路,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锤炼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

2.加强科学管理,完善学校教育

(1)丰富教学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递斗争精神的重要途径,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对大学生的思想起着启迪、开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书本植入式教育,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贴近生活实际的斗争实例,推进斗争精神在大学生生活实际中的认可度,深化大学生对斗争精神的理解,提升斗争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中的实效性。

同时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课程的建设,积极寻求其它相关学科的支持,思修课对大学生的影响深远而持久,与思修课等隐性课程相比,专业学术课具有教育时间长、空间跨度大等优势〔10〕,如果這些课程能有效与思想品德修养课程相互衔接、相互配合,那么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使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提升道德素养,增强奋斗自觉性。

(2)建立弹性制度体系,落实民主化管理

高校管理制度应该随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适时作出调整,保持制度的弹性与发展性,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尽量避免强制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学校管理的科学性〔11〕。高校对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会面临各种复杂因素及多变的环境状态,这就需要学校建立具有高度包容的制度体系,积极组织活动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承担相应责任,培养担当精神,把斗争意识以各种形式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增强斗争本领。

3.优化社会环境,提升社会教育

(1)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党风决定社会风气的发展方向,良好的社会风气离不开党员干部的自我约束,中国共产党要始终经得起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在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向大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激励大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的习惯。同时对于党内存在的不良现象应严肃处理并公之于众,在工作实际中向大学生作出表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使他们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反省自己,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2)加强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其行为习惯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应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提高大学生的辨别力,坚定其理想信念;把马克思主义中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立场和观点融入到社会教育中去,为大学生经受锻炼和考验提供精神动力;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使大学生在社会锻炼中树立理性的斗争意识,涵养坚定的意志品质。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

〔2〕习近平讲故事: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3〕张艳杰.大学生革命文化培育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4〕李艳坡.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创新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04):19-20.

〔5〕陆佩丽.高校中青年干部担当精神教育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9,(12):184-187.

〔6〕〔8〕〔10〕刘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渤海大学,2017.

〔7〕周炳群.高校管理中的刚与柔〔J〕.学术论坛,2010,(01):202-205.

〔9〕银勃旸.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骨干要发扬斗争精神〔J〕.南方论刊,2020,(03):56-58.

〔11〕齐柳.以责任意识为导向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功能强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3):48-5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培养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