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艾灸防护肛肠术后尿潴留的选穴规律

2021-09-01 10:06杨健健马小琴
护理与康复 2021年8期
关键词:气海关元任脉

杨健健,马小琴,郭 冉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肛肠手术由于部位的特殊性,受麻醉、手术、腹部疼痛、输液过多、体位受限、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1],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达52%[2]。术后留置导尿管是临床上常用的预防尿潴留的手段,却较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达21.8%~31.7%[3]。艾灸作为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在预防术后尿潴留方面具有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等特点,但艾灸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存在较大差异[4]。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存在噪声和缺失的海量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以获得潜在有用信息的过程[5]。因此,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艾灸应用于肛肠术后尿潴留的临床选穴规律,以期为规范临床操作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文献纳入标准:文献类型为临床研究、观察性研究、个案报道等;患者诊断明确为肛肠术后尿潴留;单纯艾灸或与其他方法联用。文献排除标准:重复报道的文献;不能从原文中提取穴位信息的文献;艾灸仅为辅助治疗手段,无法验证艾灸疗效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方法及策略

以“艾灸/隔物灸/隔姜灸/隔盐灸/热敏灸”“痔/肛周脓肿/肛瘘/肛裂/肛肠手术”“尿潴留/尿闭/癃闭”“护理”为检索词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检索有关艾灸应用于肛肠术后尿潴留方面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5月,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检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

1.3 文献筛选

采用Endnote软件将初检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和去重后,由2名评价员对去重后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地阅读文献的题目和摘要,排除明显不符合的文献,再对全文进行深入阅读,再次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如有分歧,可通过讨论协商解决或邀请第3名评价员做出决策。

1.4 文献资料提取及数据预处理

采用自制文献数据提取表提取文献的基本信息,包括题名、第一作者、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频次、穴位。将结果录入Excel 2013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剔除重复项、将数据转变成布尔数据、噪声数据消除,参照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对腧穴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如将“丹田”规范为“关元”,“白环俞”规范为“腰俞”等。

1.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基本频次统计,运用SPSS Modeler 18.2.1 进行数据挖掘,采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主要分析对象为腧穴、艾灸方法以及腧穴-艾灸方法的对应关系,选用样本聚类对数据进行分层聚类分析,探索艾灸应用于肛肠术后尿潴留的规律。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共检索出139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后剩余89篇,经过两次筛选最终纳入49篇文献。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2.2 经络及腧穴选用情况

纳入的49篇文献中共使用腧穴16个,总腧穴使用频次132次,使用频次≥2次的腧穴见表1,肛肠术后尿潴留选取前3位腧穴为关元、气海、中极,占总腧穴使用频次的66.67%。其中,10篇文献使用单穴艾灸,分别为神阙(5篇)、关元(3 篇)、中极(1 篇)、足三里(1篇)。文献中所用腧穴共涉及5条经脉,所属经脉按照使用频次排序依次为任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见表2。

表1 应用频次≥2次的腧穴(n=132)

表2 腧穴所属经脉统计表

2.3 腧穴所在部位分析

所选用的16个腧穴中,使用频次≥2次的腧穴主要集中在腹部,其次为腰骶部,见表3。尿潴留的病位在膀胱,艾灸选穴主要集中在腹部及腰骶部,体现了局部选穴的原则。

表3 使用频次≥2次的腧穴所在部位统计表

2.4 艾灸法使用及不同艾灸法取穴规律分析

对纳入的49篇文献中的艾灸法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悬起灸使用频次最高(23篇),其余艾灸法还包括热敏灸、温灸器灸、隔姜灸、隔姜隔盐灸。取穴上不同灸法施用腧穴各有侧重,见表4。

表4 不同艾灸法防护尿潴留的取穴规律(n=49)

2.5 腧穴配伍关联分析

49篇文献中艾灸防护尿潴留处方存在2个及2个以上腧穴之间的配伍关系。首先采用网状图探究腧穴间的相关性,连线越粗代表其相关性越高,关元-气海-中极相关性最高,其次为关元-气海-神阙,见图2。运用SPSS Modeler 18.2.1数据分析软件将穴位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为20%,置信度为80%,获得穴位关联规则统计表,其中支持度是指该关联在总体的占比情况,而置信度则指前项出现时后项出现的概率。如在所纳入文献的23.684% 中使用到了神阙-关元这一穴组,而选用了神阙的文献中100% 也选用了关元。经分析,最常两穴配伍使用的穴对为关元-气海、中极-气海、中极-关元;经常三穴配对使用的穴对为中极-气海-关元、神阙-气海-关元,因此,在艾灸治疗时,关元、气海、中极、神阙等腧穴通常两穴配伍或三穴配伍使用,见表5。

表5 腧穴配伍的强关联规则分析

图2 腧穴关联规则图

2.6 腧穴分层聚类分析

使用SPSS 25.0软件对表1中使用频次≥2次的腧穴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将12个腧穴分为7大类,其中第一类为关元-气海,第二类为中极,第三类为神阙,第四类为腰俞-长强,第五类为膀胱俞-八髎,第六类三阴交,第七类为阴陵泉-足三里-天枢,见图3。

图3 艾灸防护肛肠术后尿潴留的选穴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艾灸与肛肠术后尿潴留

中医中并无“尿潴留”病名,而是根据小便不利、腹部胀满等症状,将其归属为“癃闭”,是肛肠术后常见的并发症[6]。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膀胱,与肺、脾、肾、三焦关系密切,主要病机为膀胱气化不利[7]。《素问·灵兰秘典论》有记载,手术损伤气血经络,伤及肾阳,以致下焦虚损,膀胱开阖失司[8],明确指出了癃闭的主要病因在于外邪伤肾。故中医治疗尿潴留重在调理膀胱,使其开阖有度,则小便自利。艾灸疗法能够同时发挥经络腧穴治疗效应及其温热效应,达到运行气血、温通经络、扶正袪邪等作用,有效预防疾病恶化并促使相应神经功能的恢复[9]。

3.2 艾灸防护肛肠术后尿潴留的选穴规律

本研究结果提示,艾灸防护肛肠术后尿潴留方法多样,选穴遍布多条经脉且具有规律性。

3.2.1灸法选择规律

艾灸防护肛肠术后尿潴留多采用悬起灸(包括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但不能从使用频次的多少判断哪种艾灸法防护效果更好。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的艾灸法有其独特的操作原则及优势病种,如悬起灸、热敏灸主要选用关元穴,隔物灸选择神阙穴;艾条灸、艾炷灸和温灸器灸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可广泛用于临床常见病症的防护[10]。因此,用艾灸防护肛肠术后尿潴留应综合不同灸法的操作原则、优势病种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艾灸方式。

3.2.2腧穴选取规律

腧穴以任脉腧穴(气海、关元、中极)为主,灸热刺激可渗透进入相关脏腑,起直接防护作用。尿潴留的病位在膀胱,其本经为足太阳膀胱经,但研究结果显示运用频次最高的经脉是任脉。究其原因,一方面,任脉与肾经相交会,膀胱与肾互为表里,且任脉行经膀胱之上,反映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作用[11];另一方面,膀胱俞、八髎等在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位于腰骶部,受肛肠术后体位影响,限制了其在本病中的运用。从经穴分布方面,选穴多用腹部的腧穴,尿潴留的病位为膀胱,充分体现了选穴重视经穴脏腑的相关性,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近治规律,也与肛肠术后患者体位为仰卧位有关。

3.2.3腧穴配伍规律

腧穴配伍是艾灸防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疗效有着直接的影响[12]。面对繁杂错综的病症,艾灸按照中医经络辨证的要求,以脏腑辨证为指导,针对病因、病机进行腧穴配伍,拟出符合病证的艾灸处方进行防护。经过关联规则分析呈现出的腧穴组合中支持度最高的是关元-气海、中极-气海-关元两个组合。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之会,可通调阴经与任脉气血[13],温补肾阳,助气化;气海为元气之海,可祛瘀散结、疏利经气、通调膀胱;中极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募穴,为防护癃闭之要穴[14]。再配合艾灸温和补益之功,非常契合术后尿潴留“气血升降失调”之病机,且其病位在膀胱,选穴上选用关元、气海、中极可谓正中其本。本研究分层聚类结果显示腧穴使用频率最高的关元穴,与气海穴、中极穴被聚为第一大类,与膀胱功能失调导致尿潴留发生的主要病机相契合[15]。

猜你喜欢
气海关元任脉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浅谈收涩药在带下病中的应用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夏秋之交 灸关元壮阳气
针刺任脉加巨刺对脑卒中恢复期正中神经F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