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强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2021-09-01 22:43王晓辉
科学与生活 2021年9期

王晓辉

【摘要】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這一论断的提出,是顺应新的现实需要,是在国际形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大背景下的重大战略抉择。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科技建设必须强调自立自强的主要因素,探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所要遵循的路径,为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献言建策。

【关键词】自立自强;科技强国;必由之路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这一重要论断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首次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将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提上了历史的新高度,既丰富和深化了对科技创新规律的认识,也为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科学指导。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国家兴。明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顺应新的现实需要,是在国际形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大背景下的重大战略抉择。

一、科技自立自强是新形势下的必然抉择

1.当前中国已经全面进入数字中国的发展阶段,数字化演变成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数字化动能的关键是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在这种宏大的历史潮流下,科技关系国民经济命脉,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因此对科技发展的自主性和内生性更加重视。

2.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有助于打造更加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产业链,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的关键所在。进入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提高科技供给质量,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大动力,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3.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根本支撑。当前我国的产业体系正处于优化转型关键阶段,过去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等正在式微,经济发展要摘得“高枝上的果实”,必然要求形成更有力的科技支撑。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2020年,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唯有把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树起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能有不竭的内生动力。

4. 现阶段中国的科技创新全面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转型的规模、深度前所未有。不仅在大部分产业领域已逐步完成了科技驱动的转型,而且在相当一部分高科技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近年来,我们见证了一系列的创新突破: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并安全着陆访问火星,等等,一项项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标注着我国科技发展的高度。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方能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5.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竞争进入“百年未有”之新阶段,关键技术领域的角力更是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态势,加上部分国家反全球化、反对科技合作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中国必须未雨绸缪。换言之,过于依赖对外引进或者说全球化红利的技术升级路径,越来越难以为继,中国要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的全方位突破、在全球竞争中谋求更大的主动性,就必须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有新作为、大作为。

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选择

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是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产业等各项工作的逻辑起点,不断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要方法,以科技进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科技强支撑我们国家产业强、经济强和国家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 这一精辟论述揭示出科技自立自强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相辅相成,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最终依归是强化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战略科技力量的影响力和支撑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压舱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持续的创新力。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加强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举国体制,是在特定领域实现国家意志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政府在国家科技活动的组织中历来扮演重要角色。世界主要创新大国在战略高技术领域都采取过集全国资源、举全国之力的做法。美国有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我国有“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这都是由国家来组织的。要按照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方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打造面向未来的发展新优势。要加快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建立完善“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国家科技组织模式,坚持系统思维,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跨部门、跨学科、跨军民、跨央地整合力量,尊重科学规律、经济规律、市场规律,构建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协调机制,形成强大合力。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2.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长期以来,跟踪式的研究多、重大原创成果少,是我国与科技强国的主要差距。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基础研究的源头作用正日益凸显。基础研究是总开关,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活水。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必须下好先手棋,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创新底蕴和后劲。近年来,以量子信息为代表,我国在铁基超导、异构融合类脑芯片等基础科研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一项项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既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持续推进,也有赖于对创新土壤的厚培。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首先要不断深化改革、优化环境,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优化基础研究总体布局,强化基础研究的原创导向。其次要加大研发投入,稳定支持,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再次要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最后要坚持国家战略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握大趋势,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3.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自古以来,“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人才是支撑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科技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是难以成功的。要努力培养一大批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大力造就一支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高水平创新团队。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畅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和保障机制。以破除“唯论文”、“SCI至上”为突破口,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潜心研究、勇于超越的科技工作者收获荣誉、鼓足干劲,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不断优化科研环境,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划定科研活动规则的“边界”,引导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强化“底线”意识,推动科研活动有序规范开展,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要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等体制机制。还要营造有利于自由探索、催生重大科学发现的机制和文化,推动创新创业创造深度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最大程度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潜力。

4.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拥有一批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是一个国家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高新技术研究,推动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高速列车、特高压输变电、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要发挥大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以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需要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国有骨干领军企业,支持其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领军企业牵头承担或与其他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支持其牵头组建重大创新联合体,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参与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产业创新的重要发源地。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为企业创新搭建技术平台。

5.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自立自强不是闭门造车、单打独斗,也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排斥学习先进,更不是拒绝开放合作。实践已经证明,关起门来搞创新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的科技创新也从来不是封闭的。科技自立自强,只是更强调自主创新的能动性,坚持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主动布局,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灵活的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同全球顶尖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一道,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大共性科学技术破解,加深重点战略科学项目协作。一方面,广泛吸引全球创新人才来华工作创业,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为来华工作创业的海外人才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另一方面,进一步鼓励我国科技工作者走向国际科技舞台,积极参与重要国际科技组织工作,支持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为解决可持续发展等全球重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同时,以更加开放姿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拓展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交流渠道,探索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积极参与和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气候变化、空间、健康、能源、农业等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推动科技共同体建设,促进世界创新发展。

结束语: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是顶层设计上的谋篇布局,是擘画未来的重大抉择,也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强大利器。科技自立自强与我们一直强调的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一脉相承的,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只有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形成应对风险挑战的抗压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科技创新没有捷径。方向已明确,蓝图已绘就,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就一定能够早日立起、立稳,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 自立自强》,来源:《人民日报》,2020年12月30日.

2.《脚踏实地,走好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来源:《新京报》,2020年11月1日.

3. 程志强,《以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3月24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