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联合耳针治疗腰椎融合术后便秘的临床效果

2021-09-02 16:04胡婧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8期
关键词:穴位贴敷便秘

胡婧

【关键词】:穴位贴敷 耳针 腰椎融合 便秘

腰椎融合术(lumbar interbody fusion) 是临床上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是一种比较成熟、有效的治疗措施,这种治疗手段对于改善患者腰椎不稳、腰椎滑脱等症状有着非常好的效果[1]。但是在临床中,由于手术时长的原因,患者年龄、体质等原因,往往会有一些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其中便秘就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长期的便秘,对于患者术后的恢复,以及伤口的愈合,都有着不好的影响,因此,积极的治疗腰椎融合术后出现便秘的症状,是加快患者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的必要措施[2]。但是,目前对于便秘的治疗方法较为局限,在临床中往往采用开塞露、中药灌肠、或者口服一些促进排便的药物,例如乳果糖口服液等,来进行相关的治疗,首先,塞肛、灌肠等治疗方式对于患者自身来说,其操作难度较大,患者接受程度一般不高;其次,对于一些本身就年老体虚,术后全身情况进一步不佳的患者来说,采用这些治疗措施更加容易导致术后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而穴位贴敷、耳针等外治法对于便秘的治疗,则具有适应人群广,几乎没有什么治疗禁忌症等明显的优势。但是,单独使用耳针或者穴位贴敷的治疗效果往往欠佳。因此,本文对于穴位敷贴联合耳针治疗腰椎融合术后出现便秘的情况进行相关的临床观察疗效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伤科2020 年6 月至2020 年12月在相同麻醉条件下行腰椎融合手术,术后出现便秘症状的患者共100 名,我们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有50 例,其中实验组平均年龄为(70.8±2.03) 岁,男性24 例、女性26 例;观察组平均年龄为(69.6±3.26) 岁,男性26 例、女24 例。同时,两组患者在职业、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标准:患者疗效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主要症状完全消失,2 d 内排便次数大于等于1, 便质转润,解时通畅,并且短期无复发;好转:3 d 内排便,同时便质转润, 但是排便欠畅;未愈:症状完全没有改善。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需符合腰椎滑脱症的诊断标准;都行腰椎融合手术治疗;术后没有出现马尾神经受损的情况;患者依从性较好,同时签署进行相关治疗的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术前有过其他类似的消化系统疾病者;与纳入标准冲突的患者; 合并各种肿瘤、内科疾病者; 依从性较差者; 在治疗前使用过一些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药物者;精神疾病患者。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单独使用耳针治疗,主要选取直肠、三焦、乙状结肠、大肠、脾等穴位, 如若大便干燥者,则加用肺、皮质下等穴位, 如若情绪不佳者,那么加用神门、肝、胆等穴位;采用毫针针刺, 刺激强度为中等刺激, 同时每次留针30~40 min,每日针刺1次,连续1个星期,并且记录患者便秘改善情况。

实验组在观察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大黄贴穴位贴敷进行治疗:选取大黄、枳实、芒硝、各10 g,加用冰片6 g,再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用蜂蜜将上述中药调制成药膏状; 然后再取适量药膏均匀涂抹于专用的胶布上,再将胶布压平,并用医用胶布将其固定于神阙穴,每日敷贴1 次,每次贴敷时间为5~6 h。连续治疗1 个星期,同时记录患者便秘改善情况[4]。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2.0 统计软件对记录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均采用t 检验,若P ≤ 0.05 则说明,相关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穴位贴敷联合耳针治疗腰椎融合术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显著,其临床有效率明显比单独使用耳针治疗的患者要高,同时患者满意率也高,结果见表1。

3 结果讨论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长时间的不良坐姿,或者患者本身的体质原因,导致腰椎滑脱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手术治疗的期望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及时的治疗术后的相关并发症,对于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5]。目前,国内对于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出现便秘症状的治疗,主要是采用开塞露塞肛、中药灌肠或者口服乳果糖等治疗手段。而随着人口老龄的增加,以及手术技术和设配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高齡患者开始尝试选择腰椎融合手术[6]。而对于这些高龄患者来说,开塞露塞肛,中药灌肠等治疗手段其接受程度较低,同时患者因年老体虚,再加上手术创伤,术后采用这些治疗手段风险较高[7]。因此,需要积极探索一种患者接受程度高,并且治疗有效的治疗手段。

耳针与人体经络有着十分密切联系,当人体某条经脉或者某个脏腑出现问题时,就可以通过人体经络反应到耳廓的相关部位上来。所以当机体产生某种疾病时,那么在耳穴上也会出现相应的表现,其具体表现为低电阻、低痛阈等具体数值的改变,而耳廓局部的形态和颜色也会出现异常的变化。当患者出现便秘的症状时,耳廓周围关联消化道的一些部位的基本电节律会有所改变,常常表现为电节律的降低,同时由于经脉气行受阻,在大肠区常常可以发现耳廓呈现出片状或条索状的不规则隆起,也会造成糠皮样脱屑。而通过对于大肠区的刺激,可以起到调节肠道的相关植物神经,从而达到缩短排空时间的目的,最终提高肠道一些平滑肌的肌张力,使肠道正常的蠕动功能得到恢复[8],而大肠蠕动有力,那么患者的排便自然也就顺畅了。简而言之,耳针治疗可提高一些促进肠蠕动的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了大肠的蠕动能力,使人体肠道对粪便的推动作用得到了加强,并且耳针治疗也对一些交感神经有着抑制作用,这些抑制作用促进了大肠内液体的分泌,对于粪便起到了相当不错的润滑作用,耳针治疗还使得胃肠道恢复了基本的电节律,极大增加了大肠收缩的紧张性,使大肠收缩的更加有力,这样也就更有利于排便了。

穴位贴敷法的主要作用机制则是在某一特定穴位上,通过药物对相关穴位进行长时间的刺激,来达到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穴位贴敷法的优势在于,其不仅能对相关穴位进行刺激,而且还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组织吸收,到达相应治疗部位,从而发挥相应的药理作用,这种治疗手段具备双重优势,应而更值得推广[9]。一般来说,药物主要通过口服方式进入人体内,这种方式不可避免的经过消化道的吸收,并且还需经过肝脏的代谢,这样肝脏或各种消化道中的各种消化液、消化酶对药物的有效成分会进行一定的分解和破坏,就会使得药物的药效减弱。而采取皮肤软组织吸收的方法,则有效避免这些过程,大大减少了药物有效成分的破坏,使得药物的作用时间明显提高,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并且通过皮肤软组织吸收药物也能有效避免由于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而产生的相关不良反应[10]。总的来说,穴位贴敷法对于药物内治法的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弥补,这也是一种易于操作、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

穴位贴敷再联合耳针对于腰椎融合术后便秘症状的缓解则更为有效,同时这两种治疗方法都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特别对于一些不太适应口服药物,或者灌肠治疗的患者,这种治疗方式无疑是最佳选择。实验结果也表明,穴位贴敷联合耳针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穴位贴敷便秘
补阳还五汤合增液汤治疗糖尿病性便秘48例临床体会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疗效研究
加味枳术丸配合腹部拔罐穴贴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研究*
生大黄脐疗对COPD稳定期合并便秘患者的疗效观察
穴位贴敷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患侧穴位贴敷药物治疗急性期脑梗死肢体偏瘫76例疗效观察
不同证型慢性支气管炎穴位贴敷的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