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

2021-09-02 17:47卓鹰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8期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腔镜

卓鹰

【关键词】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腹腔镜;开放式疝修补术;腹股沟疝

疝是指人体的某个脏器组织不在其正常的解剖位置,而进入了另一部位的疾病。腹股沟疝是临床常见的腹外疝,发生区域处于腹部与大腿交界处的腹股沟,其发病原因主要是腹股沟区域的腹壁过于薄弱或者存在一定缺损而引起腹腔内的脏器向体表外突出[1]。临床上相关数据统计,腹股沟疝的发病群体以老年人居多,且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2]。对于腹股沟疝的治疗,传统的是采用开放式全腹膜外疝修补术。近几年,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出现,该技术也开始普及应用于临床腹股沟疝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9 年11 月至2020 年10 月期间收治的58 例腹股沟疝患者,对比分析开放式疝修补术与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点参考。

1 临床资料与基本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9 年11 月至2020 年10 月期间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共58 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分别是开放组与腔镜组。所有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開放组29 例,男25 例、女4 例,年龄45~78 岁,平均年龄(57.12±13.37) 岁,其中单侧21 例、双侧8 例;直疝11 例、斜疝18 例。腔镜组29 例,男26 例、女3 例,年龄44~79 岁,平均年龄(58.02±12.98)岁,其中单侧20例、双侧9例;直疝10例、斜疝1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临床相关资料均完整;均通过临床检查已确诊为腹股沟疝;神智正常,配合治疗,且不存在交流障碍;年龄在30~80 岁之间。排除标准:存在治疗禁忌症者;由于特殊原因,治疗中途改变术式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

1.2 方法 开放组行传统的开放式疝修补术,方法如下:①行硬膜外麻醉,取仰卧位,在患者耻骨结节与内环之间行一斜切口,切口长8 cm 左右[3]。②切开患者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腹处斜肌腱膜,并将腹处斜肌腱膜分离,确保充分暴露疝囊。③借助电刀将远端的疝囊行切除处理,缝合近端疝囊,椎体补片置入疝环固定后,再放入补片固定,确保补片覆盖耻骨肌孔。④固定好补片后行缝合切口处理。

腔镜组行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具体方法如下:①患者取仰卧位,头部稍低于脚,行硬膜外麻醉。②在患者脐下12 mm处取一弧形切口,将患侧腹直肌充分暴露后做横行切口,切口长度约为2 cm,用手指沿“腹直肌后鞘”进入“鞘前间隙”,并行剥离处理。③将Torcar插入后向内注气,保证患者腹压维持在1.60~1.86Kpa范围[4]。④推置腹腔镜,在患者脐部与耻骨上缘中心线的上方与下方分别置入Torcar,作辅助操作与主操作孔,探查腹腔。对于斜疝:将疝囊颈游离后结扎近端,并离断;对于直疝:将疝囊游离后不进行特殊处理。⑤建立腹膜前间隙,分离髂窝间隙,取适宜网片将间隙覆盖后释放气腹。⑥使用分离钳按压网片两下角,随着负压吸收,使贴合更加牢固。⑦采用可吸收缝线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治愈:切口恢复良好,疝囊全部还纳,一个月无复发现象;好转:切口恢复较好或一般,疝囊部分还纳,一个月无复发现象;无效:切口恢复差,一个月内腹股沟疝复发。总好转率=( 治愈例数+ 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②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③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 软件分析相关数据,计量采用x±s 形式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采用例(%) 表示,行χ2 检验,若组间数据差异P<0.05,则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 术后一个月,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如表1 所示,可见,两组患者治疗总好转率不存在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如表2 所示,可见,相对于开放组而言,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等方面的临床指标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对比如表3所示,可见,相对于开放组而言,腔镜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临床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无法自愈,需手术治疗。传统的术式多以开放式手术为主,但因术中暴露面积过大,对内部组织损伤较为严重,且出血量多,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比率较高。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术式以创伤小、恢复快、预后佳等优势,得到了不少医患的青睐。

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在患者腹膜外实施手术的,将腹膜前间隙分离后建立空间,放置补片后覆盖疝囊口,整个手术过程能有效避免暴露内脏,对患者内脏组织损伤小。虽然该术式的优势已得到临床验证,但操作过程中仍需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将腹膜外间隙充分暴露是手术的关键,因腹膜的延展性,术中分离时须注意锐性分离;②术中注意对髂动脉、精索、血管的保护,防止误伤导致大出血。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总好转率不存在没有明显差异(P>0.05)。相对于开放组而言,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等方面的临床指标更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开放组而言,腔镜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研究结果与王桐生[5]、韩涛[6]等学者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腔镜下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是临床安全、有效的术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腹股沟疝腹腔镜
腹腔镜疝修补与传统开放疝修补的比较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研究患者卵巢功能在腹腔镜下剥除卵巢囊肿术后影响
腹腔镜下胃袖式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探讨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疗效对比
无张力疝气修补术与传统疝气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
门脉高压大量腹水合并腹股沟疝的外科治疗体会
宫腹腔镜治疗输卵管性不孕术后妊娠分析
腹腔镜治疗结肠癌27例临床观察